山东省东营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4 21: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也 明:视力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见:表示被动
B.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同“型”,典范,榜样 ②晋军函陵 军:驻扎
C.①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这里作动词用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告辞
D.①吾其还也 其:语气词,表祈使 ②何辞为为:语气词,句末表反问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匝:布满、遍及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莫学夫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已
C.天下归仁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吾其还也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逃避
③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往往:常常
④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⑤及其所之既倦 之:求得
⑥审容膝之易安 审:深知
⑦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本:根
⑧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统治、治理
⑨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
⑩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竟然
A.①④⑧ B.②⑥⑩ C.③⑦⑨ D.②⑤⑨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 鸣鼓而聚之
B.故不我若也 久不见若影
C.遂见用于小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能以足音辨人
7.选出下列有关《红楼梦》1-10 回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雨村在中秋夜晚,仰望明月,诗兴大发,吟出一首绝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B.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
C.刘姥姥找到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猜着她的来意。一则因她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板儿他父亲之力;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于是很主动地引她去见王熙凤。
D.为了使宝玉和秦钟不被人欺侮,在贾蔷的挑动下,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与嫉恨宝玉和秦钟的金荣等人发生冲突。后来李贵力压各方,平息了事端。
二、选择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反欲斗两主
B.明于治乱 尊贤而重士
C.南取汉中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函梁君臣之首 单于壮其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忽魂悸以魄动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10.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实为狼狈 D.九岁不行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B.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的带有褒奖的称号。
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地上发表的讲话。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其后六年,吾妻死 其制稍异于前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13.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如会同,端章甫/如:比如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赶超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藏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因之以饥馑/因:接续
1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①郯子之徒(徒弟)②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③樯橹灰飞烟灭(挂帆的桅杆)④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⑤苏子愀然(容色端正的样子)⑥不知东方之既白(天明)⑦越陌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⑧曲罢悯然(怜悯的样子)⑨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色单衣,唐代官职高的服色为青)⑩采之欲遗谁?(赠送)
A.①④⑥⑨ B.②④⑥⑦⑩ C.③⑤⑧⑨ D.①⑤⑦⑨
15.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何谓相坐 B.圣人不凝滞于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故内惑于郑袖/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6.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殷忧而道著 译: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兴国,治道显著。
B.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出使,以致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三、名著阅读
17.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巧姐出疹,按照风俗,贾琏必须与凤姐分房,短短半个月,贾琏便与一个厨子的老婆秋桐勾搭成奸。
B.一次贾芸到怡红院,恰好遇见小红,这丫头年纪不大,却很有心计,总想在宝玉面前现弄。一次有幸为宝玉倒茶,心里有些想头,却被秋纹、碧痕骂了一顿,好强的心灰了一半。夜中竟梦了一夜贾芸。
C.元妃回宫后,把那天省亲的题咏成册,命人在大观园中磨石镌刻,元妃因怕大观园寥落,竟命令宝玉与诸姐妹搬进去居住。宝玉从此每天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写字下棋,心满意足。
D.又一次宝玉回来后,一头滚进王夫人的怀里,又要和彩霞说笑,这不禁引起贾环的嫉妒,他便装失手推翻烛台,烫伤了宝玉的脸。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宝钗“滴翠亭事件”历来争议不断,《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庚辰本)对宝钗的做法给予理解,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不超过60个字)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2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选文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选文二: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吾与点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沛公安在 D.夫晋,何厌之有
2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其政治理想及高洁志趣。
B.孟子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C.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2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六、情景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和自由的向往。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4)《登泰山记》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日出时天边云彩片刻之间变成五颜六色。
(5)秦观在《鹊桥仙》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就不必在意能否朝夕相守。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弗罗因德与传统的那种狭隘、顽固、_______的传统科学家形象极不相符。相反,他文雅、口齿伶俐而又富于教养。他善于______而顽皮地笑,( )。他会随意写上满满一黑板方程式,说话时带着浓重的罗马尼亚口音,拥有生动地解释极为神秘复杂的物理概念的绝技。
在解释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科学世界的想象力时,弗罗因德用了下列类比:想想地球上跑得最快的猎豹,它皮毛光滑而又美丽,在非洲热带草原上漫游。在它的天然栖息地,猎豹是种了不起的动物,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奔跑速度或动作的优美简直_______。现在,想想被捕获并投进动物园简陋笼子里的猎豹吧。它已失去原有的优雅和美丽,为了娱乐而被安排去展出。我们只看到笼子里神情绝望而不是原来那种优雅和精力充沛的猎豹。猎豹可与物理规律_______,物理规律就其本身而言是优美的。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就是高维时空。然而,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这个笼子就是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我们只能看到已经被剥夺了优雅和美丽的猎豹。
(加来道雄《自然规律在高维中更简单》,有删改)
26.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郎不秀 诡谲 无与伦比 并行不悖 B.不修边幅 诡诈 不可方物 并行不悖
C.不郎不秀 诡诈 不可方物 相提并论 D.不修边幅 诡谲 无与伦比 相提并论
2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非科学家人士倾倒于他的笑,正因为突破性科学发现的迷人故事。
B.那些非科学家人士倾覆于他的笑,正因为突破性科学发现的迷人故事。
C.他的笑,使那些非科学家人士为突破性科学发现的迷人故事而倾倒。
D.他的笑,使那些非科学家人士为突破性科学发现的迷人故事而倾覆。
28.弗罗因德既有类比论证观点,也不乏精妙的比喻,请分析波浪线句子中比喻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罗兹曾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子含义:沛公您第二天不可以不早一点前来向项王请罪。“谢”,道歉,请罪。解释错误。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来采芣苢啊。薄:“薄”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代词,那、那个、那些。句意分别为:为什么没有人学那些诗呢?/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B.都是动词,停止。句意分别为: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学习不能停止。
C.第一句“归”,动词,称赞、赞许;句意为: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第二句“归”通“馈”,赠送,动词;句意为: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D.都是动词,反省。句意分别是: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本题中,①中的“其”是代词,指晋国;②中的“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作“还是”;③中的“焉”是副词,可译作“哪里”;④项中的“焉”是代词,可译作“何”。所以,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③往往:到处;⑦本:树干;⑨鼓:拍打,振动。故C的组合不正确。
故选C。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代词,代指“大家”。
B.动词,比/代词,你的。
C.助词,表被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一般译为“我”。
D.介词,凭借/介词,凭借。两者相同。
故选D。
7.B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名著内容的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掌握主要的故事情节,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B项,“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错,不能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应该表明贾家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
故选B。
【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
1、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
3、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4、作品的大致主旨。
以上1、3点,从当前名著阅读的考题来看最为重要。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归,使动,使……归。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斗,使动,使……斗。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B.明,形容词作动词,明晓。句意: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句意: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
C.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向南夺取汉中。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句意: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D.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壮,意动,认为……豪壮。句意:单于很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
故选A。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介词,从。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②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B.①介词,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连词,表示并列。句意:忽然我魂魄惊动。
C.①兼词,“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②语末助词,无实意。句意: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D.都是连词,表并列。句意:①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②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故选D。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今异义,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站得住脚。句意:一直到成人自立。
B.古今异义,古义:申诉;今义:受害人向法院告发;说给人听,使人知道。句意: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C.古今同义,均指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句意:十分狼狈。
D.古今异义,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句意:九岁了不会行走。
故选C。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带有褒奖的称号”错误,谥号有褒有贬,应是“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故选B。
1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根据,凭借。句意: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连词,相当于“来,用来”。句意: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B.代词,她,指老妪。句意:先母对她很好。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年我亲手种植的。
C.指示代词,那(这)。句意: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
代词,它的。句意:它的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D.副词,总共。句意: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副词,总共。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故选D。
1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如”,或者。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
B.“超”,越过,跃过。句意:夹着泰山飞越北海。
C.“隐”,怜惜。句意: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
故选D。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虚词用法的能力。
①徒:一类人。句意:郯子这些人。
③橹:一种摇船的桨。句意: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⑤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句意:我的神色也改变了。
⑧悯然:忧郁的样子。句意:她弹完一曲,显出忧郁之状。
⑨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句意: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排除以上各项。
故选B。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中“自”是“为”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是“为自”。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的。/“何谓相坐”中“何”是“谓”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是“谓何相坐”。句意:说什么连坐(治罪)?
B.“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于忽微”作“积”的状语后置了,正常语序是“夫祸患常于忽微积”。句意: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
C.都是被动句。“故内惑于郑袖”中“于”表被动。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是以见放”中“见”表被动。句意:所以被放逐。
D.都是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中“察察”是“身”的定语后置了,正常语序是“人又谁能以察察身”。句意: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亡罪夷灭”是“大臣”的定语后置了,正常语序是“亡罪夷灭大臣”。句意:无罪而全家被杀尽的大臣有几十家。
故选B。
1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翻译准确与否的判断能力。
D.“治理国家的人不要出使”的翻译错误,主要是对“使”字的理解错误,这个“使”不是“出使”,而是“让”的意思。该句的正确译文: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让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故选D。
1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A.“厨子的老婆秋桐”错误,厨子的老婆为多姑娘。
故选A。
18.同意。宝钗想保全自己,利用林黛玉“金蝉脱壳”,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体现了她机变聪慧。
不同意。虽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一开口便叫出林黛玉,可见其心中时刻针对黛玉,体现了她工于心计,诿过于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如果同意,可结合“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分析,这是宝钗情急之下的临时反映,没有深思熟虑的过程,黛玉躺枪也就是因为两人相熟的关系;再结合宝钗稳重的性情分析,在这种情形之下的合适人选没有别人,只能是黛玉。所以这是宝钗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体现了她机变聪慧的特点。
如果不同意,可结合“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分析,在需要替罪羊的危急时刻,薛宝钗第一个本能地选择林黛玉,可见,二人关系上有矛盾,宝钗心中时刻想着黛玉,嫁祸给她有故意之嫌,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诿过于人的特点。
19.B 20.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淡泊洒脱的品格”理解错误。“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两句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特别是“未回”“寄”,形象别致,突出这种内心的郁闷与愁苦;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两句运用袁绍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人生苦闷的态度;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这两句突出一种对亲友的无限怀念;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这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彰显出自己长期漂流在外的苦闷与无奈。
21.C 22.B 23.D 24.C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
A.希,通“稀”,稀疏。 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B.莫,通“暮”,“暮春”就是“晚春”,阳春三月。句意:阳春三月,春服已经穿好。
C.没有通假字。句意: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D.颁,同“斑”,头发花白。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动词“有”的宾语。句意: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B.状语后置句,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C.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
D.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应是“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知道满足的呢?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表述有误。原文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成就王业,一统天下。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错,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C。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25.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羁”“渊”“呕哑嘲哳”“戚”“臾”“采”“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6.D 27.C 28.构成:把三维实验室比喻为“笼子”,把物理规律比喻为“猎豹”,把物理规律被实验拆散测量比作猎豹被剥夺自由。
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说理,突出表现了低维度观察的局限性(或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科学世界的想象力)。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郎不秀”: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不修边幅”:形容不注意衣着外貌的整洁。此处与后文的“文雅……又富于教养”相反,表达的是不注重外表形象,应用“不修边幅”。
第二空,“诡诈”:狡诈。“诡谲”:奇异、狡黠。此处是说“顽皮地笑”,应用“诡谲”。
第三空,“不可方物”:不能识别,无法分辨;也指无可比拟。“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此处是说猎豹的奔跑速度或动作的优美非常完美,应用“无与伦比”。
第四空,“相提并论”:把截然不同的人或事物摆在一起进行评论。“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此处是说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他善于……”“他会……”,应该以弗罗因德为主体,排除AB;
“倾覆”有毁灭之意,“倾倒”更多表达的是赞赏,结合语境“他文雅、口齿伶俐而又富于教养”,可以排除D。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这个笼子就是我们的三维实验室”可知,此处把三维实验室比喻为“笼子”;从“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我们只能看到已经被剥夺了优雅和美丽的猎豹”可知,此处把物理规律比喻为“猎豹”,把物理规律被实验拆散测量比作猎豹被剥夺自由。
此处的比喻可使论述生动形象具体,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突出表现了低维度观察的局限性(或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科学世界的想象力),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9.例文:
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式”的快乐无法使其丰盈,只会使孤独焦虑逐渐取代笑声,成为一种共通情绪。
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走出心灵的迷途。千年之前,老子发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孤独谓叹,远走大西北;屈原道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故都”的人生之问,抱憾投江,他们均是因时世不济,世人不解,深感前路迷茫的孤独之人。但他们也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源于其孤绝的思想,在经过对自我的认识后,他们仍不愿泯然于众人世俗的看法,坚定人生的道路。正是有了此类不惧“孤独”者,这才有了过去思想的百花齐放,如今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如今,人们了解的知识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同样的,心中的迷茫也更深更切了。小到对盲盒的追捧,大到职业生活的摇摆不定,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选择的逃避,对前路的犹豫。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坚定选择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当深陷孤独的迷局之时,不妨停下脚步,审视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或许曾经的难题也就云开月明,豁然开朗了。
面对孤独,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哥白尼道出星球真相时,无人能想象宇宙奥秘;革命的火种于井冈山星星燃起时,无人能描绘未来中国的繁荣。他们孤独的坚持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间证明这亦是时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少数人的推动下才滚滚向前,在这期间他们所要忍受的落寞与挫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忍与毅力,才将孤独炼成自己的力量,肩上的使命重千钧,却仍心怀热情。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手中,我们更应不惧孤独,不畏质疑,坚定自己,迈大步,勇向前!
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汪洋。我们无法摆脱它,更不能离开它,何不淡然处之,于孤独中寻找自己,探索世界,踏浪而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孤独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真正能品味孤独的人才能发现它的妙处。正如王馨雅所说:“孤独是属于孤独者的美酒,远离世俗的喧嚣,投入孤独的怀抱,轻斟,慢饮,细品,看似冷冽的酒精背后藏着细腻的香醇。而不懂酒的人,对孤独的理解则有失偏颇:有的人将孤独视为‘矫揉造作’,讥讽那些‘不合群的异类’,有的人把孤独等价于‘清高’,用孤独装点朋友圈让自己‘很有气质’。”这个作文正是引导同学们辩证、全面地思考孤独的价值。
这则材料中的四篇小说都来自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小说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小说人物形象迥然,故事情节各异,却都在诉说着“孤独”这个主题。孤独是人的宿命。而通过文本学习我们也发现,孤独也是面对自己、审视自己、锤炼自己的一种方式。大卫 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而且人们孤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正如郭如心所说:“星川之下有无数种孤独的灯火,有人孑然一身成长谋生,有人无人对话或曾有倾盖如故却半生陌路,有人陷入外求的热闹却空虚于内,有人困于时代内因此随波逐流,有人思恋旧时代无法挣脱……”罗兹和南森的话提醒我们,孤独是面对自己的机会,是人们发现自己所必经的过程。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成了当今时代下每个人的必修课。
这篇作文一定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见仁见智,只要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对于“孤独”的内涵,可以从贬义和褒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当然根据材料而言,主要还是要从正向角度加以阐释。此后,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孤独者”的事例,采用正反对比来论证保持积极方面的孤独的意义、必要性;也可以探讨如何屏蔽外界看法、外来干扰,用心一处,守住那份信念;还可以分析孤独必然伴随着冷清、寂寞,但是选择孤勇前行的人,必然会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当然,在肯定“孤独”的价值的前提下,也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完全封闭在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既坚守自我,又融入社会,在内在思想上脱俗超迈,在外在事功上则与世接壤。
立意:
1.孤独让我们远离庸俗。
2.虽然高处不胜寒,仍要振衣千仞岗。
3.走在时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
4.面对真我,享受孤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