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大团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器的相关图示,关于图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C代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其类囊体薄膜
B.图2中丙代表的细胞器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
C.图1中的①②两个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和流动性
D.图2中的甲就是图1中的E和F,图2中的乙就是图1中的C和D
2.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不被分解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溶酶体内的pH为5,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为7.2;二是溶酶体膜表面高度糖基化,有助于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溶酶体内
B.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的加工需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溶酶体中的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时所需要能量均由线粒体提供
D.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3.植物紫茉莉的花暮开朝合,被誉为“天然时钟”。其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将一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F1产生的雌配子有A、a两种,比例为A∶a=1∶1
B.F2中出现3种花色,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F2中红花和白花为纯合子,粉红色花是杂合子
D.F2中白花与粉红花杂交,F3会出现2种花色,比例为1∶1
4.下图表示某植物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已知植株高茎(A)对矮茎(a)为完全显性,红花(B)对白花(b)为完全显性。若图1、2中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互换,则图中所示个体自交后代的表型种类依次是( )
A.4、2 B.2、2 C.4、3 D.4、4
5.下列有关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山柳菊和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C.孟德尔“作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D.“提出问题”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6.黑腹果蝇翅的大翅和小翅、有斑和无斑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用纯合的大翅有斑果蝇与小翅无斑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大翅有斑果蝇。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型比为7:3:1:1,研究表明此结果是由于雌配子不育所导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不育雌配子的基因型为Ab和aB
B.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C.若F1中雌果蝇与小翅无斑雄果蝇杂交,后代表型比为1:1:1
D.若F1出现了一个Aaa的个体,可能是亲本大翅果蝇减数分裂I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导致
7.雄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取蝗虫精巢内的精小管进行染色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看到了下图所示的分裂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细胞中看到的“染色体”显得很粗,圆圈内实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B.根据细胞体积和细胞内染色体判断,a、c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C.d细胞中具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没有同源染色体
D.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为b细胞的两倍
8.人类对遗传奥秘的探索之路,充满艰难曲折,又精彩绝伦,许多科学家在探索之路上作出了极大贡献。下列有关遗传学家及其所取得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验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下图表示HIV的结构及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若以HIV及其宿主细胞为原材料,参照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用HIV侵染含32P的宿主细胞,子代病毒中不只RNA能检测到放射性
B.若用32P标记的HIV侵染无放射性原料的宿主细胞,搅拌离心后,能在宿主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检测到放射性
C.若用HIV侵染含35S的宿主细胞,子代病毒中的蛋白质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若用35S标记的HIV侵染无放射性原料的宿主细胞,搅拌离心后,在宿主细胞内检测不到放射性
10.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均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均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含放射性
C.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如果没有搅拌则放射性全部分布于沉淀物中
D.艾弗里的实验中,用蛋白酶或DNA酶处理的分组中,均会出现S型细菌
1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C.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基因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2.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8对(2N=16),细胞周期约12小时。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拍摄照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为分裂后期细胞,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B.b为分裂中期细胞,含染色体16条,此时细胞中有DNA分子32个
C.根据图中后期细胞数的比例,不能计算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期的时长
D.为了能观察到更多时期的细胞,可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培养的根尖
13.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在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
B.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酶和底物先混合再保温
C.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前,轻轻振荡含培养液的试管
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应持续观察分裂的进程,统计时间
二、多选题
14.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植物茎生长1所需时间,则不会大于
B.若X表示细胞体积大小,Y表示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则小于
C.若和表示和过氧化氢酶,则Y表示等量过氧化氢经其催化分解后最终的氧气产生量
D.若X表示双链DNA分子中()所占比例,Y表示DNA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则应小于
15.牵牛花象征着顽强,因为牵牛花每天会在凌晨四点钟绽放,植株的茎叶看似柔弱,却在持续不断地向上攀爬,所以牵牛花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非常适合送给正在为梦想不断努力的人们。牵牛花的花色有白色、粉色和红色三种,花色的遗传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基因表达的酶1使白色物质转化为粉色色素,B基因表达的酶2使粉色色素转化为红色色素,E基因表达的产物抑制A基因的表达,色素转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将一株粉花植株与一株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红花:粉花:白花的比例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和基因B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亲本粉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ee、AaBbee
C.让子一代的粉花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粉花:白花=
D.牵牛花的颜色只受基因控制
16.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C.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Ⅰ-2
D.若Ⅲ-4与Ⅲ-5近亲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三、综合题
17.室内栽培常春藤能够有效清除甲醛污染。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科学家首先研究在密闭环境下常春藤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测定环境中的CO2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1所示;而后将用特殊方法处理的甲醛通入密闭环境,研究常春藤处理甲醛的途径。具体过程如下图2所示为甲醛相关的代谢过程(其中HCHO为甲醛,RU5P和HU6P是中间产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黑暗组常春藤的叶肉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弱光照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的呼吸速率,d时间内完全光照组植株的平均实际光合速率是________ppm/s。
(2)图2中循环①的名称是________,b代表________,细胞同化甲醛(HCHO)的场所应是________。
(3)甲醛在被常春藤吸收利用的同时,也会对常春藤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甲醛胁迫下常春藤生长情况的实验。下表是常春藤在不同浓度甲醛胁迫下测得的可溶性糖的含量。甲醛脱氢酶(FALDH)是甲醛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下图3表示不同甲醛浓度下,该酶的活性相对值,下图4是不同甲醛浓度下气孔导度(气孔的开放程度)的相对值。
不同甲醛浓度下常春藤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
组别 样品 0天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① 1个单位甲醛浓度的培养液 2 271 2 658 2 811 3 271 3 425
② 2个单位甲醛浓度的培养液 2 271 2 415 2 936 2 789 1 840
③ 不含甲醛的培养液 2 271 2 311 2 399 2 399 2 529
①1个单位甲醛浓度下,常春藤气孔开放程度下降,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综合分析表、图3和图4的信息,推测在甲醛胁迫下常春藤的抗逆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1中的甲为某哺乳动物(2n)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的部分变化曲线图,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种生物不同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有关基因的组成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2分析,图1中甲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是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该细胞的变化处于图1乙图曲线中的_____段、丙图曲线中的_____段。
(2)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1中甲细胞最可能来自图2中的_____细胞,此时图1中甲细胞名称为_____。若要对该细胞所示的生物进行测交,则另一亲本应是图2中的_____细胞所示的生物。
(3)图l中甲细胞内_____(填“含”或“不含”)同源染色体。如果细胞内的每一极有4条染色体,形成这一异常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
19.下面图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由1000个碱基对组成,且两条链均被15N标记,其中一条链上的A+T所占的比例为40%。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洋葱根尖细胞能发生DNA复制的场所有______。
(2)图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酶,B是_______酶。
(3)图乙中,由④⑤⑥共同构成的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DNA分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 原则。
(4)将该DNA分子置于不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第三代中带有15N标记的DNA分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复制过程共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_______个。
20.结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归纳出分离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的现象叫做______;子代高茎:矮茎接近3:1的原因是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了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且受精时______。若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时,含有矮茎基因的花粉有1/4不可育,则子代中高茎:矮茎=______。
(2)豌豆的红花和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选择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杂交,发现子代均为粉花豌豆。某同学认为这是融合遗传现象,请通过实验否定该结论。(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
(3)人类的血友病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血友病且性染色体是XXY的孩子,分析原因是______。
21.我国有7 0000年的种植水稻的历史,如今水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作物。生产实践中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寻找抗病、耐旱、耐盐、耐高温基因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条件下,科研人员从水稻品种ZH11中筛选出雄性不育突变体(hms1)。利用雄性不有突变体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优势是_______。将野生型ZH11和突变体(hms1)杂交,F1自交,F2中突变型(hms1)占1/4,说明突变性状为______。
(2)科研人员获得纯合稻瘟病抗性突变体M,并对野生型(WT)和抗性突变体M的R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如图1。
据图1可知,与WT中R基因序列相比,抗性突变体M的R基因发生了_______缺失。该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______发生改变,导致该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生理功能丧失。
(3)科学家从拟南芥中获取功能基因HARDY(HRD),并将其转入水稻中过量表达,从而提高了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
在干旱条件下,野生型(WT)和HRD增强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植株A、B(HRDA、HRDB)的根生物量(根系干重)及叶片蒸腾速率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转基因水稻耐旱能力增强的原因包括______和_______。
(4)某研究所提取水稻品种nonabokra的两个耐盐基因qskc - 1和Saltol并导入普通水稻zhonghuall,从而筛选出成功整合的耐盐水稻植株(两个耐盐基因都表达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如图表示两个基因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让三株转基因水稻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最大的是_____。
(5)研究人员获得两个耐高温突变体甲、乙(二者均为隐性突变个体),已知耐高温突变体乙的隐性突变基因位于水稻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两种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导致,让两种突变体杂交后, F1再自交(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①若F2均耐高温,说明_____;
②若_____ ,说明两突变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若F2不耐高温:耐高温≈1:1,说明两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在真核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图1中,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细胞膜是单层膜,核膜为双层膜,B是细胞膜,A是核膜,C为叶绿体膜,D为线粒体膜,E为内质网膜,F为高尔基体膜;图2中,甲、乙是具膜细胞器,甲含有核酸,所以甲可以代表线粒体或叶绿体,乙可以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丙无膜结构,但有核酸,所以丙为核糖体。
【详解】A、图1中,C为叶绿体膜,可代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其类囊体薄膜,A正确;
B、图2中,丙无膜结构,但有核酸,所以丙为核糖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B正确;
C、图1中的①②两个过程生物膜成分相互转化,且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和流动性,C正确;
图2中,甲、乙是具膜细胞器,甲含有核酸,所以甲可以代表线粒体或叶绿体,乙可以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D。
2.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溶酶体内的pH为5,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为7.2,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内是从低溶度到高浓度的逆浓度梯度运输,为主动运输,A正确;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膜上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过程相同,都需要经过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和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的加工,B正确;
C、细胞内大部分蛋白质的降解需要能量,也有小部分蛋白质的降解不需要能量,且能量不一定是线粒体提供,也可由细胞质基质提供,C错误;
D、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如蛋白质经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能被再度利用,这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3.B
【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杂交结果可推知:植物紫茉莉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白花→F1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说明是不完全显性,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控制红花性状的基因为显性纯合子(AA)或隐性纯合子(aa),控制粉红花性状的基因为杂合子(Aa),控制白花性状的基因为隐性纯合子(aa)或显性纯合子(AA)。
【详解】A、根据题意的杂交实验可知,F1均为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说明是不完全显性,判断子一代基因型为Aa,因此F1产生的雌配子有A、a两种,比例为A∶a=1∶1,A正确;
B、子二代出现红花∶粉红花∶白花=1∶2∶1,由于不完全显性该结果为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或aa,白花基因型为aa或AA,是纯合子,粉红花基因型为Aa,是杂合子,C正确;
D、F2中白花(aa或AA)与粉红花(Aa)杂交,假设白花基因型为aa,则F3为Aa(粉红花)∶aa(白花)=1∶1,若白花基因型为AA,则F3为AA(白花)∶Aa(粉红花)=1∶1,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图2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
【详解】图1个体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A_ _B_ 、A_ _bb、aaB_ 、aabb) ,4种表现型。图2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AAbb、 AaBb、aaBB),3种表现型;
故选C。
5.D
【分析】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的3∶1性状分离比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有关系。
【详解】A、选择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A错误;
B、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B错误;
C、孟德尔“作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C错误;
D、“提出问题”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F1自交后显性:隐性=3:1,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B、由题意可知,F2表型比为7:3:1:1,说明是9:3:3:1的变式,研究表明此结果是由于雌配子不育所导致,分析可知不育雌配子的基因型为Ab或aB,F2中纯合子中的AAbb或aaBB死亡,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3+1+1)=1/4,AB错误;
C、若F1中雌果蝇与小翅无斑雄果蝇杂交,F1(AaBb)产生的雌配子中由于Ab或aB不育,所以后代表型为三种,比例为1:1:1,C正确;
D、若F1出现了一个Aaa的个体,则异常配子基因型是aa,不可能是基因型为AA的亲本大翅果蝇减数分裂I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7.D
【分析】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
【详解】A、a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已联会形成四分体,故圆圈内实为一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a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C、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具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没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雄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X染色体也可能没有性染色体,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一定为b细胞的两倍,D错误。
故选D。
8.B
【分析】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萨顿观察蝗虫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所以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转化因子,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9.D
【分析】据图可知,HIV侵染时,其蛋白质鞘、RNA、逆转录酶等构成的核心全部侵入了宿主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HIV含有脂类双层膜为磷脂,若用HIV侵染含32P的宿主细胞,子代病毒中由RNA和脂类双层膜被标记,能检测到放射性,A正确;
B、HIV的外壳未侵入宿主细胞,其外壳含有脂类双层膜,若用32P标记的HIV侵染无放射性原料的宿主细胞,搅拌离心后,能在宿主细胞表面(被标记的脂类双层膜)和细胞内(被标记的RNA)检测到放射性,B正确。
C、S是蛋白质的标志性元素(甲硫氨酸),用S标记蛋白质,若用HIV侵染含35S的宿主细胞,子代病毒中的蛋白质都能检测到放射性,C正确;
D、HIV侵入宿主细胞的核心含有逆转录酶、蛋白质鞘、整合酶等被35S标记,导致宿主细胞内能检测到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10.C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做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是提出了“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变为S型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二者侵染大肠杆菌时,标记35S的一组放射性理论上出现于上清液,标记32P的一组放射性理论上分布在沉淀物中,B错误;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其感染大肠杆菌,若没有搅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一同沉淀,则放射性全部分布于沉淀物中,C正确;
D、艾弗里的实验中,运用了减法 原理,用蛋白酶处理的一组没有了S型菌的蛋白质,仍然能使R型菌转变为S型菌,用DNA酶处理,则会去掉实验组中的DNA,此时R型菌不能转化为S型菌,D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1、哈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正确;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C错误;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C。
12.C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6条,核DNA数为体细胞核中DNA数的2倍,为32个,但细胞中的线粒体中也有DNA,且数目不确定,故不能得出细胞中的DNA数,B错误;
C、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与其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时间比例呈正相关,故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但应统计多个视野中的比例,图中只有一个视野,无法计算,C正确;
D、为了能观察到更多时期的细胞,应设法增加分裂期所占比例,而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培养的根尖 ,可增加分裂间期所占比例,故不可用,D错误。
故选C。
13.C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抽样调查,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机取样,A错误;
B、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每组都要先对酶溶液和淀粉溶液分别保温,混合后继续保温,可以保证酶促反应在特定的实验温度下进行,减少实验误差,B错误;
C、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前,轻轻振荡含培养液的试管,便于取样均匀,减少误差,C正确;
D、装片中的细胞已经死亡,不能持续观察细胞分裂情况,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D错误。
故选C。
14.ACD
【分析】题图分析:X1和X2是自变量,其对应的因变量X1小于X2,根据此信息结合各选项问题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A、由图示可知,X1浓度时茎生长1cm所需时间小于X2浓度时,说明X1浓度可能大于X2浓度,A错误;
B、由于X1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小于X2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则X2细胞体积小于X1细胞体积,B正确;
C、若X1和X2表示FeCl3和过氧化氢酶,则Y不能表示等量过氧化氢经其催化分解后最终的氧气产生量,因为二者最终产生的氧气量相同,C错误;
D、若X表示双链DNA分子中(A+T)所占比例,Y表示DNA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则X1应大于X2,D错误。
故选ACD。
【点睛】
15.AB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A和基因B控制的酶分别催化白色物质转变成粉色色素以及粉色色素转变为红色色素的过程,进而实现了对花色的控制,该事实说明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实现了对相关性状的间接控制,A正确;
B、将一株粉花植株(A_bbee)与一红花植株(A_B_ee)杂交,子一代红花∶粉花∶白花的比例为3∶3∶2,根据红花的比例3/8=3/4×1/2,可推测则亲本粉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ee和AaBbee,B正确;
C、子一代的粉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ee和Aabbee,二者的比例为1∶2,这些粉花个体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be∶abe=2∶1,则该群体随机交配,子二代的基因型和表型的比例为4/9AAbbee(粉色)∶4/9Aabbee(粉色)∶1/9aabbee(白色),即粉花∶白花=8∶1,C正确;
D、牵牛花的顔色受遗传基因控制。对于同一品种,不同的光照、温度、水分也会影响到花的颜色,D错误。
故选ABC。
16.ABD
【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Ⅱ-4、Ⅱ-5患有甲病,Ⅲ-7不患甲病,甲病是显性遗传病,Ⅱ-5的女儿Ⅲ-7不患甲病,甲病位于常染色体上,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Ⅱ-5不患有乙病,Ⅲ-5、Ⅲ-6患有乙病,乙病是隐性遗传病,据题意,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正确;
B、假设甲病是由A/a控制,乙病是由B/b控制,Ⅱ-2的基因型是aaXBXb,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是A_XBX-,Ⅱ-4的基因型是AaXBXb、Ⅱ-5基因型是AaXBY,则Ⅲ-8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其有四种可能 ,B正确;
C、Ⅱ-3基因型是AaXbY,其A基因来自于Ⅰ-2,其b基因来自于Ⅰ-1 ,C错误;
D、Ⅱ-2基因型是aaXBXb、Ⅱ-3基因型是AaXbY,则Ⅲ-4基因型是AaXBXb,Ⅱ-4的基因型是AaXBXb、Ⅱ-5基因型是AaXBY,则Ⅲ-5基因型是1/3AAXbY、2/3AaXbY,若Ⅲ-4与Ⅲ-5近亲结婚,第一对基因正常:患病=1:5,第二对基因正常:患病=1:1,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1/3+2/3×3/4)×1/2=5/12 ,D正确。
故选ABD。
17.(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大于 (a-c)/d
(2) 卡尔文循环 五碳化合物(C5) 叶绿体基质
(3) 1个单位甲醛浓度使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过程产生的CO2多于气孔关闭减少的CO2 通过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在低浓度(1个单位)甲醛时,还可以提高FALDH酶的活性,增强对甲醛的代谢能力
【分析】在黑暗中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当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由图3和图4可知,不含甲醛浓度甲醛脱氢酶(FALDH)的相对活性最低,但气孔导度最高,2个单位的甲醛浓度甲醛脱氢酶(FALDH)的相对活性最高,但气孔导度最低。
【详解】(1)黑暗组吸毒草的叶肉细胞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所以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根据图1可知,弱光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由于植株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弱光照组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它的呼吸速率,d时间内呼吸作用速率为a-b,净光合作用速率为b-c,d时间内完全光照组植株的平均实际光合速率是(a-c)/d。
(2)图2 中循环①的名称是卡尔文循环,b 代表C5,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示踪物质变化规律和运行轨迹,为追踪循环②中甲醛的碳同化路径,可采用的特殊处理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由图可知,同化甲醛(HCHO)的场所应是叶绿体基质。
(3)据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甲醛的浓度单位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甲醛脱氢酶(FALDH)的活性和气孔开度,所以③组为对照组,①②为实验组。由图3和图4可知,1个单位甲醛浓度时FALDH的活性增强,甲醛代谢过程产生的CO2多于气孔关闭减少的CO2。2个单位的甲醛浓度甲醛脱氢酶(FALDH)的相对活性最高,但气孔导度最低,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甲醛胁迫下,常春藤的抗逆途径为常春藤通过降低气孔的开放程度,减少甲醛的吸收;同时提高FALDH酶的活性,增强对甲醛的代谢能力,起到抗逆作用。
18.(1) X 8~9 EF
(2) 丁 极体 甲
(3) 不含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图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图乙中的时期8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由2→1,此时发生在减数分裂II后期;图丙中AE段表示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I,EF表示减数分裂II。
【详解】(1)根据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有关基因的组成,分析图2中的甲、丙细胞中只有基因a,同源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判断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b、D/d位于常染色体上,甲、丙个体为雄性,乙、丁个体为雌性。结合图2分析,图1中甲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有基因a,则1号染色体为X染色体。图1中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相当于乙图中的8~9,丙图曲线中的EF段。
(2)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1中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ddXaXa,可能来自图2中的丁细胞,由于细胞质是均等分裂,此时其细胞名称为极体。因为个体丁的基因型为BbDdXAXa,若要对该生物进行测交,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是bbddXaY,对应图2中的甲细胞所示的生物。
(3)图1中甲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相同形态和大小的染色体含有2条)。图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后期。如果甲细胞内的每一极有4条染色体(正常情况下是每极有3条),形成这一异常结果的原因是减数分裂I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19.(1) 半保留复制 细胞核、线粒体
(2) 解旋 DNA聚合
(3)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
(4) 1/4 4200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为DNA的复制,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根据酶结合的位置以及作用可知A为解旋酶,B为DNA聚合酶,a、d为模板链,b、c为新合成的子链;
分析图乙:乙为DNA分子结构平面图,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胞嘧啶,③为腺嘌呤,④为鸟嘌呤,⑤为脱氧核糖,⑥为磷酸。
【详解】(1)从图甲可看出DNA复制时,以原来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新的子链,故从图甲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洋葱根尖细胞能发生DNA复制(意味着含有DNA)的场所有细胞核(DNA主要存在的场所)、线粒体(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DNA)。
(2)图甲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得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B是DNA聚合酶,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3)图乙中,由④(鸟嘌呤)⑤(脱氧核糖)⑥(磷酸)共同构成的物质的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即D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NA分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4)将该DNA分子置于不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产生的DNA分子一共是23即8个,由于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三代中带有15N标记的DNA分子只有2个(这两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不含15N),故第三代中带有15N标记的DNA分子所占的比例是2/8即1/4;若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 m·(2n-1),根据题干“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由1000个碱基对组成,且两条链均被15N标记,其中一条链上的A+T所占的比例为40%”,由于单链中互补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比例和在双链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可知整个DNA分子中A+T所占的比例为40%,即整个DNA分子中G+C所占的比例为60%,由于整个DNA分子中G的数量等于C的数量,故G占整个DNA分子的比例为30%,可算出一个DNA分子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1000×2×30%=600,复制过程共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600×(23-1)=4200。
20.(1) 性状分离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1:3
(2) 让粉花豌豆自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关键词:粉花豌豆自交) 子代红花:粉花:白花=1:2:1(关键词:性状分离/红花、粉花、白花/红花、白花/不全是粉花。)
(3)母亲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减数分裂异常(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产生了一个含有2条X染色体(2个血友病基因)的卵细胞(雌配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的原因是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了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且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若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时,含有矮茎基因的花粉有1/4不可育,则杂合子高茎产生的卵细胞比例为1∶1,花粉比例为高茎基因(D)∶矮茎基因(d)=4∶3,即子代中矮茎的比例为1/2×3/7=3/14,即高茎∶矮茎=11∶3。
(2)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杂交后,子代均为粉花豌豆,若要否定是融合遗传现象则可选择粉花豌豆自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子代红花∶粉花∶白花=1∶2∶1,根据该比例的出现即可否定融合遗传。
(3)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若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孩子患血友病,即可推出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可见母亲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则孩子的基因型可表现为XbXbY,该异常个体的出现是异常卵细胞(XbXb)和正常的精子(Y)结合形成的,即该异常孩子的出现是其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中的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进入同一个卵细胞并且参与受精形成的。
21.(1) 不需要将母本人工去雄 隐性性状
(2) G//C碱基对 数目和排列顺序。
(3) 根生物量增加,吸水能力增强 蒸腾速率 下降,失水减少;
(4)甲
(5) 两突变基因为同一基因 F2不耐高温:耐高温≈9:7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水稻是两性花,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处理,而雄性不育的个体不需要去雄。
让野生型ZH11和突变体(hms1)杂交后的F1再自交,F2中突变体(hms1)占1/4,则说明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设相关基因为A、a,则F1为Aa,Aa×Aa→AA:Aa:aa=1:2:1,则F2中基因型为aa的突变型(hms1)占1/4。
(2)据图可知,与WT相比,突变体M的碱基对G//C发生了确实,即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后,会导致氨基酸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该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生理功能丧失。
(3)由图1可知,转基因水稻的根生物量多于非转基因水稻,吸水能力增强了,同时由图2可知,转基因水稻蒸腾速率小于非转基因水稻,失水减少,从而使得转基因水稻抗旱能力增强。
(4)假设qskc-1基因用A表示,Saltol基因用B表示,让甲、乙、丙三株转基因水稻植株分别自交,甲植株所产生的配子为AB:OO=1:1,自交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占3/4;乙植株所产生的配子为AB: AO:BO:OO=1:1:1:1,自交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占9/16;丙植株所产生的配子为AO: BO=1:1,自交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占1/2.因此自交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甲。
(5)①如果两种突变体是由于同一种基因突变所致,隐性突变体甲与隐性突变体乙先杂交,然后再自交,所得F2全部是隐性突变体,即F2都耐高温。
②如果两种突变体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突变所致,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突变体甲基因型为aaBB,突变体乙基因型为AAbb,则甲、乙杂交F1为AaBb,表现为不耐高温,F1自交,后代表现为A_ B_ :(A_bb+aaB_ +aabb)=9:7,即F2不耐高温:耐高温≈9:7。
③如果两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突变所致,假设突变体甲基因型为aaBB,突变体乙基因型为AAbb,则甲、乙杂交F1为AaBb,由于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则F1自交产生的F2中2AaBb:AAbb:aaBB=2:1:1,表型为不耐高温:耐高温≈l:1。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