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5 21:2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中含有微量元素,且这种元素不在肽链中
B.自由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它不直接参与生化反应
C.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它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D.RNA中可能存在氢键,RNA彻底水解后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
2.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不会是RNA
B.新冠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不是DNA片段
C.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RNA分子中没有碱基互补配对
D.RNA分子可以作为ATP合成的“基础原料”,DNA分子不能
3.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与生物有关的说法,其中有科学依据的是( )
A.日常炒菜的食用油(花生油、豆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易储存
B.鸡蛋生吃,营养不会被破坏,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C.不吃主食,脂肪大量转化为糖类分解供能,能达到减肥效果
D.补充特定的核酸,会增强基因修复的能力
4.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不符的是( )
A.自由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B.无机盐——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生物体液的酸碱平衡
C.葡萄糖——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储能物质
D.磷脂——构成细胞质膜的重要物质
5.组织蛋白酶D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内,尤其是溶酶体中。其在近中性pH下具磷酸酶活性,可促进细胞骨架重组和胞质分裂,而在酸性pH下被切除一小段氨基酸序列后具蛋白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蛋白酶D的磷酸酶活性缺失会导致多核细胞的产生
B.组织蛋白酶D在溶酶体和细胞质基质中的空间结构相同
C.溶酶体中合成的组织蛋白酶D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蛋白质与组织蛋白酶D的混合液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呈蓝色
6.现分析一只性成熟白眼雄果蝇精巢内的a、b两个细胞,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前提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相同时,核DNA含量有可能不同
B.a、b两个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有可能不同
C.若a细胞含有两个控制白眼的基因,b细胞含有一个,则二者的X染色体数目不同
D.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时,有可能含同源染色体情况不同
7.细胞学说对于生物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建立者主要是 ( )
A.施莱登和施旺 B.列文·虎克
C.达尔文 D.孟德尔
8.水是一种极性小分子,研究发现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种(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B.水通道蛋白属于跨膜蛋白,主要由核苷酸组成
C.组成结构a的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
D.若水通道蛋白失活,则该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不会发生渗透作用
9.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蓝细菌在拟核区转录出信使RNA B.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乳酸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 D.酵母菌的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蛋白质
10.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叶片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B.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④杂交
C.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②杂交
D.若将①和④杂交所得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可观察到比例为1∶1∶1∶1的四种花粉粒
11.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中某结构示意图,该结构是( )
A.高尔基体 B.溶酶体 C.内质网 D.叶绿体的类囊体
12.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内某蛋白质合成与分泌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先在游离核糖体中开始多肽链的合成 B.转移到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继续合成肽链
C.经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 D.上述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13.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现让一只红眼雌果蝇a与一只白眼雄果蝇b交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果蝇a为纯合子,则均表现为红眼
B.若果蝇a为杂合子,则会出现白眼雌果蝇
C.一般情况下,果蝇a形成的配子中,出现的概率为3/4
D.一般情况下,果蝇b形成的配子中,出现的概率为1/2
1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取黑藻幼嫩小叶制作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叶绿体的结构和分布,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B.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原生质层的组成,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
C.取大蒜根尖2~3mm经解离,漂洗和染色后制片,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再用高倍镜观察分裂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
D.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1mL,培养液,立即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再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15.为实现“亿亩荒滩(盐碱地)变良田”的目标,科学家进行了海水稻的研发。图为某些物质进出海水稻根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逆浓度进入根细胞内
B.海水稻根细胞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NO
C.蛋白B兼有物质运输、催化功能
D.蛋白A在人工提供ATP条件下能转运Na+
1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在强酸、强碱和高温、低温条件下均会变性失活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酶催化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但数量减少
17.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淀粉 B.ATP C.脂肪 D.蛋白质
18.ATP合成酶是由F1和F0两部分组成的蛋白质,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形成,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B.F1中亲水性氨基酸比例比F0低
C.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能存在类似的ATP合成酶
D.ATP合成酶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
19.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中,不需添加的试剂是( )
A.无水乙醇 B.碳酸钙 C.二氧化硅 D.层析液
20.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过程中须在雄蕊未成熟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B.F2中杂合子与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但表现型可能相同
C.统计的样本数量要足够大
D.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
21.下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其中A、B代表反应过程,C、D、E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代表的物质是O2
B.图中[H]代表的物质是NADPH
C.结构D、E均具双层膜
D.无氧条件下ATP的合成只发生在结构D
22.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活性干酵母,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是(  )
A. B.
C. D.
23.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内容
B.“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是演绎过程
C.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D.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24.油炸臭豆腐是一种风味小吃,制作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卤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存在竞争关系
B.乳酸菌发酵产生了乳酸和二氧化碳,需定期排气
C.微生物发酵产生不同的代谢物使得臭豆腐具有独特的味道
D.制作臭豆腐时,豆腐相当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5.下列关于DNA是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都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
B.艾弗里从S型菌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转化因子,能被DNA酶作用而失活
C.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使R型肺炎链球菌转变成S型菌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D.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控制变量使用了“减法原理”
26.孟德尔说:“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都决定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下列有关遗传学实验材料选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是雌雄同株单性花,在进行杂交实验时易进行去雄操作
B.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自花传粉,豌豆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
C.果蝇的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便于观察等位基因的分离
D.蝗虫精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很多,因此是观察减数分裂的良好材料
27.A(a)和B(b)分别是豌豆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下列表示配子遗传因子组成的是(  )
A.AA B.Aa C.AB D.bb
28.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②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
C.③与核糖体RNA的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④为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可通过,结构②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29.豌豆是良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下列关于豌豆及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豆荚性状中绿色与饱满是一对相对性状
B.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全为高茎,说明高茎为显性性状
C.圆粒豌豆自然状态下繁殖,后代一定会出现性状分离
D.豌豆的相对性状易于区分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
30.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的形成发生在(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31.某杂种高茎豌豆(Dd)自交,子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值接近( )
A.1∶1 B.2∶1 C.3∶1 D.4∶1
3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B.受精作用进行时,精子除头部外都进入卵细胞内
C.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D.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
33.哺乳动物在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发生于(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4.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变化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A.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B.着丝粒分裂
C.染色体解开螺旋形成染色质 D.同源染色体分离
35.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该细胞中含有16个DNA
C.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⑤、⑧都有基因A
D.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36.下列有关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雌配子∶雄配子=l∶l B.雌配子A∶雄配子a=1∶1
C.雌配子∶雄配子=3∶1 D.雄配子比雌配子多
37.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鼠的白毛和粗毛 B.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
C.豌豆的黄粒和皱粒 D.兔的长毛和猫的短毛
38.下列关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纯合子中不含隐性基因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D.杂合子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
39.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涉及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菌因菌体有荚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光滑
B.将S型菌的DNA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C.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搅拌不充分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
D.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2P
40.已知豌豆子粒的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y基因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r基因控制。若两豌豆亲本杂交,所得种子的性状和数量关系为黄圆160、绿圆56、黄皱163、绿皱52,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 ×YyRr D.yyRr×YyRR
二、综合题
4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细胞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马铃薯植物体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的场所是______。物质A是指______,它的作用是提供还原剂和______;物质B是指______。
(2)从图中可以分析出影响①②过程的内因有:叶绿体的数量、______的含量和多种酶的活性、含量等。在①②过程中当CO2浓度突然升高时,C3的变化是______。光照强度由弱突然转强时C5的变化是______。
(3)④过程的场所是______,物质C______(填名称)进入该场所后首先转化为______,再形成柠檬酸,进一步分解。
(4)马铃薯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物质C经过⑤⑥过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__。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其原因是______。
42.朊病毒是一种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某科研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实验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也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朊病毒不含________和________,蛋白质中________含量极低,故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几乎不含32P。
(3)如果添加试管5、6,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并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到的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随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中,离心后位于该部位;少量位于________________中,原因是少量的_________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该部位。
(4)T2噬菌体与朊病毒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T2噬菌体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注入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和_______________(填物质)进行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朊病毒可能是向宿主细胞注入蛋白质。
43.图示某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部分基因分布,其中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与a控制着相对性状,遗传学中称为_________,两者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为_________。
(2)图示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3)若用该果蝇进行测交实验,则选用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为_________。
(4)若让该果蝇与基因组成为Aadd的个体杂交,则后代中出现白眼残翅果蝇占_________。
44.下图为某遗传病家庭系谱图(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深色表示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据图回答问题:
(1)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1和I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I2和Ⅲ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为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
(4)若Ⅱ3基因型为AA,则Ⅲ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_______,Ⅳ1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如是女孩,正常的概率为_____。
(5)若Ⅱ3基因型为Aa,则Ⅲ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_______,则Ⅳ1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如果他们已经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那么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为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1、细胞中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其功能为:(1)化合态的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2)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2、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为结合水;绝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流动,为自由水,参与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
【详解】A、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且铁元素不存在于肽链中,A正确;
B、自由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有时也直接参与生化反应,如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等,B错误;
C、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酸碱平衡,也参与有机物的合成,C错误;
D、tRNA中存在氢键,RNA彻底水解产物是核糖、磷酸和四种含氮碱基(A、T、C、G),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即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不会是RNA,A正确;
B、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不是DNA片段,B正确;
C、RNA中也有碱基互补配对,如tRNA中,C错误;
D、ATP脱去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后为AMP,是RNA的单体之一,故RNA分子可以作为ATP合成的“基础原料”,DNA分子不能,D正确。
故选C。
3.A
【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他们的分子差异很大,通常都不溶于水,但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乙醇等。
【详解】A、日常炒菜的食用油(花生油、豆油等)为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呈液体状态,熔点低,易储存,A正确;
B、鸡蛋者熟后,空间结构被破坏,变得松软,更容易被消化吸收,生吃鸡蛋时,更不利于消化吸收,B错误;
C、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即使糖代谢异常,供能不足,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C错误;
D、核酸属于生物大分子,不能被直接吸收,补充特定的核酸会在动物的消化道中水解为核苷酸才能吸收,不能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D错误。
故选A。
4.C
【分析】1、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
2、脂质分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
3、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是细胞呼吸的主要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详解】A、自由水是细胞中的良好溶剂,参与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A正确;
B、无机盐能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如Na+和CI-,调节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如HCO3-/H2CO3,B正确;
C、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C错误;
D、磷脂以磷脂双分子层的状态存在,构成细胞中膜结构的基本支架,因此,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C。
5.A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组织蛋白酶D可促进细胞骨架重组和胞质分裂,若磷酸酶活性缺失会导致分裂失败,从而导致多核细胞的产生,A正确;
B、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组织蛋白酶D在溶酶体和细胞质基质中的功能不同,因此结构不同,B错误;
C、组织蛋白酶D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蛋白质与组织蛋白酶D的混合液依然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呈紫色,D错误。
故选A。
6.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若a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为精细胞,则二者染色体组数都为1,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同,A正确;
B、若a、b都为精细胞,a的性染色体可能为X,b的性染色体可能为Y,a、b两个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有可能不同,B正确;
C、若a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a细胞中可能含有两个控制白眼的基因,b为精细胞,含有一个控制白眼的基因细胞,此时二者的X染色体数目相同,C错误;
D、若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时,有可能含同源染色体情况不同,D正确。
故选C。
7.A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首先发现细胞并命名,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详解】A、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A正确;
B、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列文·虎克不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B错误;
C、达尔文是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不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C错误;
D、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不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D错误。
故选A。
8.C
【分析】图中水分子通过膜的方式1为自由扩散,方式2为协助扩散,需要借助于水通道蛋白。
【详解】A、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未体现主动运输的方式,A错误;
B、水通道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B错误;
C、a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C正确;
D、若水通道失活,该细胞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行水分子的运输,在高渗溶液中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而失水,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蓝细菌无细胞核,在拟核区转录出信使RNA,A正确;
B、水绵是真核生物,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正确;
C、乳酸菌是厌氧生物,其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C正确;
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非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D。
10.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于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所以若采用花粉染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必须选取可以在显微镜下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长形(D)和圆形(d),即选择亲本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分别和④aattdd杂交,或者②AAttDD分别与①AATTdd,③AAttdd,④aattdd杂交,而亲本①和③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Ttdd,产生的花粉T和t无法区别,A错误;
B、要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择①AATTdd和④aattdd杂交,得到的子一代为AaTtdd,子一代继续自交,最终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糯性抗病植株,B正确;
C、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选取可以在显微镜下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长形(D)和圆形(d),可以选择亲本②AAttDD和④aattdd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C错误;
D、①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 AaTtdd),产生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两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ATd与Atd无法区别,aTd与atd无法区别),D错误。
故选B。
11.A
【分析】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详解】如图所示,该结构为高尔基体,它由扁平膜囊、大囊泡、小囊泡三个基本成分组成,高尔基体是由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囊叠加在一起所组成,扁平囊为圆形,一个高尔基体常具5~8个囊。
故选A。
12.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详解】AB、最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AB正确;
C、经过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既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分泌蛋白),也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错误;
D、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D正确。
故选C。
13.C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可推知红眼雌果蝇a的基因型有XRXR和XRXr两种,白眼雄果蝇b的基因型为XrY。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推知红眼雌果蝇a的基因型有XRXR、XRXr两种,若果蝇a为纯合子,基因型为XRXR,白眼雄果蝇b的基因型为XrY,则 F1 的基因型为XRXr和XRY,均表现为红眼,A正确;
B、若果蝇a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RXr,白眼雄果蝇b的基因型为XrY,则 F1 的基因型为XRXr、XrXr、XrY、XRY,会出现XrXr白眼雌果蝇,B正确;
C、红眼雌果蝇a的基因型有XRXR和XRXr两种,无法确定两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因此无法推知果蝇a形成的配子中 XR 出现的概率,C错误;
D、白眼雄果蝇b的基因型为XrY,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Xr 出现的概率为1/2,D正确。
故选C。
14.C
【分析】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观察叶绿体的结构和分布一级观察细胞质流动都需要用高倍镜,A错误;
B、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在低倍镜下即可,B错误;
C、观察有丝分裂实验,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再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可区分细胞所处时期,C正确;
D、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D错误。
故选C。
15.C
【分析】由图可知,NO3-借助H+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电化学势能运进细胞,同时需要蛋白A作为载体,该过程为主动运输。蛋白B即可作为运输H+的载体,也可催化ATP水解。
【详解】A、分析图可知,H+进入根细胞内是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是顺浓度进入根细胞内,A错误;
B、NO3-借助H+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电化学势能运进细胞,NO3-进入根细胞内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蛋白B既运输H+和Na+,也兼具催化ATP的水解功能,C正确;
D、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适合与一种或一类离子或分子结合,Na+只能通过蛋白B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16.C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酶在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下均会变性失活,低温下不会,A错误;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B错误;
C、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和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C正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催化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数量也不变,D错误。
故选C。
17.B
【分析】淀粉属于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的储能物质;ATP 是细胞的而直接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细胞主要的结构物质。
【详解】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故选B。
18.B
【分析】由图及题意可知,图中生物膜将H+从生物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形成,说明该转运为协助扩散。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H+跨膜运输需要F1和F0两部分蛋白质协助,但不消耗ATP,还形成ATP,为协助扩散,A正确;
B、F1靠生物膜外则,在亲水端,F0主要在镶嵌在生物膜中,在疏水端,说明F1中亲水性氨基酸比例比F0高,B错误;
C、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可形成ATP,其上可能存在类似的ATP合成酶,C正确;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ATP的形成,说明ATP合成酶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D正确。
故选B。
19.D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需添加的物质是无水乙醇、 碳酸钙、 二氧化硅,无水乙醇的作用起着溶解色素的作用,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色素,而二氧化硅的作用为使研磨充分,层析液在分离色素时起作用,因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需要添加的是ABC,不需要添加的是D。
故选D。
20.A
【分析】豌豆杂交时异花授粉的过程:去雄(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详解】A 、用豌豆杂交时,须在雄蕊未成熟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以防止自花传粉, A 错误;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但是表现型相同,如 DD 和 Dd 都表现为高茎, B 正确;
C 、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性状遗传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C 正确;
D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正、反交结果相同, D 正确。
故选 A 。
21.A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表示细胞质基质,D表示线粒体,E表示基粒,①为氧气, ②为NADP+,③为ADP+Pi ,④为C5。
【详解】A、图中①代表的物质是光反应中水分解的产物,且能释放出来,为O2,A正确;
B、图中[H]是呼吸作用中产生的,为NADH,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才是NADPH,B错误;
C、分析题图: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表示细胞质基质,D表示线粒体,E表示基粒,线粒体具有双层膜,但是基粒上的类囊体薄膜是单层的,C错误;
D、结构D为线粒体,无氧条件下ATP的合成只发生在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22.A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无氧条件下通过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在适宜的温度、营养的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才能产生酒精,当装置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活性干酵母时A装置中有营养物质且密闭有水环境,最适于产生酒精,A正确;
B、B装置没有水环境,环境中有氧气,且酵母菌不能更好利用葡萄糖,不适于产生酒精,B错误;
C、C装置中没有营养条件,不适于产生酒精,C错误;
D、D装置中有搅拌条件,不能提供无氧环境,不能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A。
23.D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在实验过程中,“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内容,A正确;
B、孟德尔根据自己的假说,预期测交后代两种表型的比例为1:1,这一步是“演绎“过程,B正确;
C、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C正确;
D、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不能证实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实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D。
24.B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乳酸菌和芽抱杆菌生活在同一环境下会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等,因此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发酵产生了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微生物发酵能产生许多的代谢物,使得臭豆腐具有特的味道,C正确;
D、制作臭豆腐时,豆腐相当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B。
25.C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转化因子)。
【详解】A、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用不同类型的肺炎链球菌注射小鼠,形成对照,注射物的差异是自变量;体外转化实验中通过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去除一种物质形成对照,被去除的物质是不同组间的自变量,A正确;
B、艾弗里从S型菌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转化因子是DNA,能被DNA酶分解,B正确;
C、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被R型肺炎链球菌细胞吸收并整合到自身DNA中,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C错误;
D、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通过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去除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26.A
【分析】孟德尔杂交实验选用材料是豌豆,优点是(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详解】A、玉米是雌雄同株单性花,一朵花里只有雄蕊或者有雌蕊,在进行杂交实验时不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操作,A错误;
B、豌豆花是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B正确;
C、等位基因的分离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果蝇的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等位基因,便于观察等位基因的分离,C正确;
D、观察减数分裂来说,最好是在一个标本中能找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蝗虫精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很多,故是观察减数分裂的良好材料,D正确。
故选A。
27.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在豌豆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即A和a彼此分离,B和b彼此分离,A(a)和B(b)自由组合,故形成的配子的遗传因子组合可以为AB、Ab、aB、ab,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D
【分析】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细胞核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①是核膜,具有双层膜,4层磷脂分子层,属于生物膜系统,其功能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②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 ,B正确;
C、③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
D、④是核孔,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物质进出核孔具有选择性,蛋白质、RNA等可通过,②染色质不能自由进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29.D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豌豆豆荚性状中绿色与饱满不是同一种性状,不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
B、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全为高茎,说明高茎为纯合子,不能说明其是显性性状,B错误;
C、圆粒豌豆自然状态下繁殖,若亲本为纯合子,则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错误;
D、豌豆产生的子代数量足够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是孟德尔成功的部分原因,D正确。
故选D。
30.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四分体是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是在减数分裂I前期形成的。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在赤道板上,不属于四分体时期,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而且此时细胞内已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不会形成四分体,D错误。
故选B。
31.C
【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杂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杂种高茎豌豆(Dd)均能产生D和d的雌雄配子,且比例都为1∶1,雌雄配子结合后,产生高茎(DD∶Dd=1∶2)和矮茎(dd)的植株,比例为3∶1,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2.D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非同源染色体,因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表示成5对,A错误;
B、受精作用进行时,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内,尾部留在外面,B错误;
C、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C错误;
D、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D正确。
故选D。
33.D
【分析】1、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2、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染色体移向两极,D正确。
故选D 。
34.D
【分析】1.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①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②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的结构,因此赤道板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上。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④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有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A不符合题意;
B、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粒的分裂,B不符合题意;
C、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染色体都会解开螺旋形成染色质,C不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符合题意。
故选D。
35.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2对4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该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故含有8个DNA,B错误;
C、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⑤上也有基因A,而染色体④、⑧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C错误;
D、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36.D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
【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雄性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雌配子中A和a数量也相等。但雌雄配子之间没有特定数量上的联系,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知,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
故选D。
37.B
【分析】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白毛是颜色,粗毛是粗细性状,A不符合题意;
B、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是有无耳垂的不同类型,B符合题意;
C、豌豆的黄粒是颜色性状、皱粒是形状性状,C不符合题意;
D、兔的长毛和猫的短毛中,兔和猫是不同物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8.C
【分析】1、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如基因型为 AAbb、XBXB、XBY的个体都是纯合子。纯合子的基因组成中无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雌配子或雄配子),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2、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如基因型为 AaBB、AaBb的个体。杂合子的基因组成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至少可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雌配子或雄配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A、纯合子中可能含隐性基因,如aa,A错误;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有纯合子,如Aa×Aa→AA、Aa、aa,B错误;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aa→Aa,D错误。
故选C。
39.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S型菌菌体有荚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肉眼可见,A错误;
B、S型菌的DNA没有侵染能力,因此将S型菌的DNA直接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正常存活,B错误;
C、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标记蛋白质)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放射性随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出现,影响放射性分布,C正确;
D、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标记DNA)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根据半保留复制原则可知,子代噬菌体只有一部分含有32P,D错误。
故选C。
40.A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若两豌豆亲本杂交,所得种子的性状和数量关系为黄圆160、绿圆56、黄皱163、绿皱52,即子代中黄∶绿=(160+162)∶(56+52)≈3∶1,因而可推出亲本关于种子颜色的基因型均为Yy,再分析果实形状,圆∶皱=(160+56)∶(163+52)≈1∶1,则亲本中关于种子形状的基因型为Rr和rr,即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即A正确。
故选A。
41.(1) 类囊体薄膜/类囊体/基粒 NADPH/[H] 供能 ADP和Pi
(2) 色素 增多 增多
(3) 线粒体 丙酮酸/C3H4O3 乙酰辅酶A
(4) 酶(种类)不同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时产生了水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还原氢与O2,以及ATP的形成;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还原氢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1)图中①过程是光反应过程,其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形成H+,然后与NADP+形成了NADPH([H])即物质A。NADPH既是还原剂也能提供能量。ATP水解生成B,则B是ADP和Pi。
(2)从图中可以分析出影响①②过程(光合作用)的内因有:叶绿体的数量、色素的含量和多种酶的活性、含量等。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若CO2浓度突然升高时,则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短时间内不影响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C3(三碳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将增多。当光照强度由弱变强时,光反应增强,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增加,短时间内C3含量会降低,C5含量增多。
(3)④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此过程发生在线粒体。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则C是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首先转化为乙酰辅酶A,再形成柠檬酸,进一步分解。
(4)马铃薯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中由于酶的种类不同,则物质C经过⑤过程生成酒精和CO2或⑥过程生成乳酸。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时产生了水,则会出现粮堆湿度增大现象。
42.(1)同位素标记法
(2) DNA RNA P
(3) 沉淀物 35S 上清液 朊病毒
(4) DNA 脱氧核苷酸 氨基酸
【分析】朊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要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牛脑组织细胞,再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对朊病毒的标记。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所以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少量朊病毒不能侵染成功,所以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核酸。
(1)
由图可知,本实验用32P和35S标记的朊病毒进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2)
由于朊病毒不含DNA和RNA,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因此,从理论上讲,离心后试管4的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3)
朊病毒的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并加入试管3,朊病毒的蛋白质中含有35S,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由于朊病毒的蛋白质是侵染因子,35S随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中,离心后放射性应主要位于牛脑组织细胞中,即沉淀物中;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
(4)
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一般病毒是将遗传物质送到宿主细胞体内,再进行自身基因的转录、翻译过程。T2噬菌体与朊病毒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T2噬菌体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注入DNA,利用宿主细胞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朊病毒可能是向宿主细胞注入蛋白质。
【点睛】解答本题时需要紧扣“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再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43.(1) 等位基因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不同
(2)AaXDY
(3)白眼残翅雌果蝇
(4)1/8
【分析】1、果蝇含有8条染色体,图中果蝇是雄性个体,基因型是AaXDY。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1)A与a控制着相对性状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为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不同。
(2)D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所以图示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Y。
(3)应该选择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实验,所以另一个亲本为aaXdXd,表现为白眼残翅雌果蝇。
(4)AaXDY与AaXdXd杂交,后代中白眼残翅基因型及比例为1/4×1/2=1/8aaXdY。
44.(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Aa、Aa
(3) 100%/1 AA或Aa 2/3
(4) 1/3 1/24 11/12
(5) 3/5 3/40 3/8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题图分析,表现正常的Ⅰ1和Ⅰ2生出了患病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详解】(1)表现正常的Ⅰ1和Ⅰ2生出了患病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2)由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病的女儿,因此二者的基因型均为Aa。
(3)Ⅲ2表现正常,却有患病的父亲,因此其基因型为Aa,即Ⅰ2和Ⅲ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Ⅱ2表现正常,为A-,根据其父母基因型可知,其基因型为1/3AA、2/3Aa,即杂合子的概率为2/3。
(4)若Ⅱ3的基因型为AA,而Ⅱ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则Ⅲ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配子为5/6A、1/6a),由(3)可知,Ⅲ2基因型为Aa,因此IV1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6(a)×1/2(a)×1/2(男性) =1/24;如是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6(a)×1/2 (a)=1/12,正常的概率是1-1/12=11/12。
(5)若Ⅱ3的基因型为Aa,而Ⅱ2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Ⅲ1正常,AA∶Aa=(1/3×1/2+2/3×1/4)∶(1/3×1/2+2/3×1/2)=2∶3,即其为Aa的概率为3/5,Ⅲ2的基因型为Aa,又知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1/2,则Ⅳ1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3/5×1/4×1/2=3/40;如果他们已经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则双亲均为Aa,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为3/4×1/2=3/8。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