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你见过单手捏泥人,刷墙不沾灰的高手吗?
你听过看牙能破案,钓鱼分公母的绝活吗?
你见过用舌头画画,用喷嚏喷墨的画家吗?
你相信关灯看画也能辨真假,穿房越墙也如走平地吗?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头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都是真人真事。
——封底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俗世奇人》
俗
奇
世
人
短篇小说集。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冯骥才,生于天津,长于天津。
《珍珠鸟》
《挑山工》
《泥人张》
他的作品众多,译本众多,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他是作家,也是担当使命的文化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画家。
我真切地爱这片热土、这里的人,我渴望用笔挥洒出他们性格中最真善的一面。
冯骥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
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以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
自隋朝大运河开通之后,天津就逐渐成为了运送南粮北绸的水陆码头。交通枢纽地位显著。
清末,在李鸿章的推动下,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天津的近代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着洋人开辟租界,外商逐渐进入,中西文化 冲突又融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天津的黄金时期就是清末民初。此时的天津,新旧交替、华洋杂处。
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造就了天津独特的民风民情,也创造了不少的天津传奇。
天津卫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乱,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
浆
傅
袱
桶
障
芝
圣
犯
馅
轰
堪
诈
傻
捏
怔
刷浆 师傅 包袱 一桶
蘸浆 屏障 芝麻 神圣
侵犯 露馅 轰然 难堪
有诈 傻小子 捏着 发怔
jiānɡ
fù
fú
zhàn
zhà
zhènɡ
niē
半信半疑: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怀疑。
稀溜溜:粉浆稀的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衔接:事物相连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侵犯:非法干涉别人,损坏其利益。
露馅: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了。
难堪:难为情。
发怔:发呆。
=
0:00
5:22
听录音,
说说文章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什么?
(1-2)
简要叙述了
有关刷子李刷墙绝活的传说,交代了刷子李给自己定的规矩。
(3-11)
具体叙述了
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外出干活的所见所闻。
刷后效果非凡
刷浆规矩苛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刷子李”穿上这身黑与其说是在和“那桶白浆”较劲,不如说是在与自己挑战和较劲,他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让人感受到他的奇崛之极。
刷浆时的穿着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刷墙动作优美
刷后效果奇特
这一段话描写了“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包括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的感觉,他不是在做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悠然摆来摆去,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不是艺术的境界吗?刷后的效果,作家主要言其平整和雪白,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相互映照,反映了“刷子李”技艺高超。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半信半疑
崇敬
这句话写的是曹小三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的内心感受。他亲眼见到师傅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他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虽是事实,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可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这身黑衣服上无一个粉点,就是师傅高超技艺的见证。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实际上,是师傅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徒弟心中树立了权威。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
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
样!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好好学本事吧!”
质 疑
崇 敬
曹小三心理变化过程
半信半疑
崇 敬
质 疑
崇 敬
侧面描写,
通过具体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刷子李”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刷子李”对徒弟说的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刷子李”一生经验的总结。这句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
“好好学本事吧!”
本文写了刷子李新收的徒弟曹小三对有关刷子李技艺高超的传说一直半信半疑。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他亲眼看到师傅的绝活后,不由得对师傅佩服至极。
《苏七块》中,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正骨医生,他的正骨手法,不像治病,倒更像变魔术。手指一触,隔着皮就能感觉到肉,里头怎么回事,顿时就知道了。忽然双手像一对白鸟似的,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一声响,不等病人感觉到疼痛,断骨头就接上了。
他在天津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儿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因此得名苏七块。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牙医华大夫,面对摔坏胳膊的三轮车夫张四,苏七块对他的疼痛
叫声无动于衷,因为车夫拿不出七块,而华大夫从后门绕出,悄悄把七块银儿给了张四。张四的胳膊捏了几下就接好了,苏大夫送了药,而后又把七块钱还给华大夫,并告诉华大夫,不是自己心不善,而是规矩不能改。
《俗世奇人》不是在写人物传记,它记录的是民间的生活,生活中有规矩,有变通,有善良,有险恶,有生意经,有处事道……作者借精短的故事来诉说人生,揭露人心,刻画人性,书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令人读之有趣,思之有味。
谈“规则”
《苏七块》:
自立规矩不能改,坚持原则
《焦七》:
遵规守纪才能受保护
谈“人外有人”
《一阵风》:
山东小子→黑汉子→小老头→船夫
《黄金指》:
要虚心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心怀嫉妒想法害人是行不通的。
精准选材,表现特点
外貌描写,千人千面
连续动作,灵动丰富
心理活动,挖掘情感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无论写的是谁,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要选取典型例子把“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决不能老少都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男女都是“大大的眼睛、樱桃小嘴、乌黑的头发”。
为了突出刷子李精妙绝伦的刷墙本领,叙述了徒弟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门干活的所见所闻所感;
为了突出泥人张捏泥人手艺的高超,叙述了一次在饭馆里与海张五的“暗斗”;
为了突出杨巴的那张好嘴,叙述了他在招待李鸿章时的意外……
巧用修辞,着装匹配
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
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可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
苏七块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
精准选材,表现特点
外貌描写,千人千面
连续动作,灵动丰富
心理活动,挖掘情感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无论写的是谁,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要选取典型例子把“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决不能老少都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男女都是“大大的眼睛、樱桃小嘴、乌黑的头发”。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如果写不出一波三折的故事,就先学会如何连续使用动词吧。
描写张大力举石锁时: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描写泥人张捏泥人时: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描写苏七块给张四治病时: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
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对比:“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精准选材,表现特点
外貌描写,千人千面
连续动作,灵动丰富
心理活动,挖掘情感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无论写的是谁,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要选取典型例子把“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决不能老少都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男女都是“大大的眼睛、樱桃小嘴、乌黑的头发”。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如果写不出一波三折的故事,就先学会如何连续使用动词吧。
心理活动描写能直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好嘴杨巴》中有个场景是描写杨巴面对李中堂的犯怒时的左右为难,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杨巴当时矛盾的心理活动: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中堂大人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这样矛盾的瞬间无时不在发生着。上课时,突然想上厕所,是举手还是不举手;拿到试卷发现老师有地方没扣分,是说还是不说;自己在家学习,电视剧的诱惑就在眼前,看还是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