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4 21:14: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河北省唐山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封建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小农经济只需些简单工具
2.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的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
A.宗族血缘观念淡化 B.文字逐渐走向统一
C.生产方式发展变化 D.家国同构观念萌生
3.19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说。该学说认为,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因内各种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专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用于出口。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即使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亦仍以从国外进口有利。这一学说( )
A.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的要求 B.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开启
C.成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D.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下列图片所示,从左到右依次为清朝承裕甡记钱庄、恒隆钱庄和天祥钱庄发行的庄票。庄票的形成( )
A.推动当铺取得了合法地位 B.废除了传统支付手段
C.有利于资本性借贷的发展 D.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
5.近年来,各类“阳光爱心”超市(见下图)在各地多了起来。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这说明“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
A.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B.增强了经济工作的针对性
C.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表现了区域经济的活跃
6.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A.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7.徐光启(1562一1633)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他介绍了古代托勒密的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并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材料可用来说明
A.明末政府摒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C.西方天文历法在明末受到追捧 D.“西学东渐”在明末进入高潮
8.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下图所示的海底隧道
A.是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B.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C.加速了“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 D.为英法联合抗击法西斯创造了条件
9.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练习者利用肢体、攀悬、跳跃并结合人体呼吸运动,有些甚至模仿动物做出姿态各异的动作用来医疗和保健身体。医疗体操的出现( )
A.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B.见证了中华先民对卫生保健的重视
C.证明了中医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有效地避免了大型疫病的广泛传播
10.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英国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并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殖民者的防疫措施( )
A.增强了殖民地民众的民族和独立意识 B.改变了殖民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 D.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
11.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 )
A.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
B.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
C.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D.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12.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13.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14.在基督教传入阿克苏姆之前,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该国。到6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的船只可直达南亚沿海的布罗奇、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等。这一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撒哈拉商路的贸易 B.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活动
C.班图人的迁徙活动 D.东非文明与古印度的交往
15. “到目前为止,它(《马可·波罗行纪》)是外文文献中对元朝记载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虽然记载有不实之处,但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元朝历史的一手文献,也为当时的欧洲展现了元朝的画卷。”对材料中的“它”表述正确的是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元朝历史 B.记述了古罗马旅行家在东方的经历
C.最先向欧洲人介绍了指南针技术 D.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16.观察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此图反映了二战前欧洲的形势
B.战争结束后③④的君主制度被推翻
C.①②⑥赢得了战争的彻底胜利
D.③④⑤在战争中始终保持同盟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方式主要依赖于骆驼商队,其特点是路远、时长、量小,只能以价高、量轻的奢侈品为主,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远洋海舶,载重量多在200吨以上,货运量大,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因而进出口商品扩大到一般民生用品中,中外交道和贸易的性质也从原来的奢侈品贩运转变为规模性日用品贸易。两宋时期,以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能力是这种规模贸易的支撑力量。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兼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材料二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各国人民“心联通”不断走深、走实。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十年。目前中国已与14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订文化和旅游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
——摘编自程佳《"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描绘美美与共、文明互鉴新画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贸易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
18.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中国海军舰艇编队2008年12月26日下午13时45分宣布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致词。吴胜利说,这次护航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对于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和平与安宁必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摘自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海防主权是如何遭到列强严重破坏的?
(2)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此后中国海防又出现了什么严重局面?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一直都是茶叶消费的唯一渠道,凭借优势,古代的茶叶出口值甚至一度超过瓷器、丝绸等商品。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这一时期主销江南茶,以绿茶为主。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而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外销茶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出口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同时砖茶、花茶、黑茶、乌龙茶也接连外销。
——摘编自李璟《我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情况研究》
材料二 1886年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进行耕种,并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相抗衡的。当时太平天国活跃在南方茶产区,起义军势力的扩张使得茶园荒废,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加之沉重的茶税负担,茶商承担的风险非常大。英国等茶叶商人利用种种资金优势和特权,设法打压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中国的茶叶贸易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和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等,强调了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即面对天灾人祸时容易破产和流离失所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落后性,排除C项;小农经济只需些简单工具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祭祀祖先场所、“宗庙”到“个体家庭”,先秦时期“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生产生活的组织经历了从集体到个体的发展过程,即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家”字含义的变化不能说明宗族血缘观念淡化,排除A项;文字逐渐走向统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家国同构观念萌生与“家”字含义变为“个体家庭”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学说,更好的发展本国经济。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英国商品的原料产地或商品倾销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英国使用本国机器化生产的优势来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商品进行贸易,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A项正确;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出现,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到了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故庄票的出现有利于资本性借贷的发展,C项正确;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是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白银是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排除B项;庄票不属于货币,发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由材料中的“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信息可知,“阳光爱心”超市的建立,变以往“盲目性”捐助为“按需性”捐助,变以往“临时”捐助为“长效”捐助,成为政府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实现了对贫困居民的按需帮扶、对口支援,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经济工作的针对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可见,国王仍掌握部分行政权,具有较大权力,可知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国王仍掌握较大权力,并非强调资产阶级掌握多少权力,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他介绍了古代托勒密的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可得出中 国的科技吸收了外一的科技成果,反映出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发展,B项正确;当时实行的是闭关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受到追捧,只是有所影响,排除C项;高潮的说法太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水下长度达38千米,是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隧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排除B项;C项是日本的,排除C项;该隧道建于1994年,不是为英法联合抗击法西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B
【详解】材料“练习者利用肢体、攀悬、跳跃并结合人体呼吸运动,有些甚至模仿动物做出姿态各异的动作用来医疗和保健身体”体现的是中华先民对卫生保健的探索重视,对于推动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医疗保健操,非中医药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可能完全避免大型疫病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殖民政府把亚洲人和非洲人的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将亚洲人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做法防疫,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防疫措施对殖民地民众民族意识的影响,排除A项;仅此防疫措施不能说明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排除B项;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与“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西学为辅助;“托孔改制”强调借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了在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过程中,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C项正确;“儒学被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西学在近代没有成为统治国民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儒学地位不断下降,不是强调推崇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经济交流带动文化传播,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全球贸易网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并未受到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可见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见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贵胄,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综合以上材料,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根据材料“在基督教传入阿克苏姆之前,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该国。到6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的船只可直达南亚沿海的布罗奇、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等。”可知,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阿克苏姆,到6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的船只可直达南亚沿海的布罗奇、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等,说明非洲的阿克苏姆与古印度有过交往交流,D项正确;阿克苏姆王国的船只可直达南亚沿海的布罗奇、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等。没有体现撒哈拉商路的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阿拉伯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东非文明与古印度的交往,没有体现班图人的迁徙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它(《马可·波罗行纪》)”,可知“它”指的是《马可·波罗行纪》。结合课本所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回到意大利后,别人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写出了记述他在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D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依据材料“它(《马可.波罗行纪》)是外文文献中对元朝记载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虽然记载有不实之处,但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元朝历史的一手文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向欧洲人介绍了指南针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图为一战前欧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势图,一战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的君主制度被推翻,B项正确;此图反映的是一战前欧洲的形势,排除A项;协约国集团赢得战争的是英、法两国,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不是彻底胜利,排除C项;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趋势: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商路运输货物由以奢侈品为主到以规模性日用品为主。
原因: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宋王朝及阿拉伯帝国等政府的重视;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现实意义:助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合作的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中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可以得出发展趋势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根据材料“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只能以价高、量轻的奢侈品为主”到“两宋时期,以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商品生产能力是这种规模贸易的支撑力量”可以得出商路运输货物由以奢侈品为主到以规模性日用品为主。
原因:根据所学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当时中国同国外进行大量的陶瓷贸易,海路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的优势便凸显无疑,最终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特别是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热忱,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从国内和国际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国内方面它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国际方面,有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格局,助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合作的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18.(1)问题:军事极其落后;没有形成近代海军,海防废池。后果:导致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或便利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破坏:《南京条约》英侵占香港岛,五口通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了更多的沿海通商口岸;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严重局面:海军全军覆没,威海卫旅顺军港沦陷,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能门户洞开,割让台湾岛,东南海防洞开。
(3)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
【详解】(1)(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他,何以肃边威远”可以得出问题是军事极其落后;没有形成近代海军,海防废驰。第二小问的后果,依据材料一选自中的时间“1835年”所学可知,后果是导致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三小问,结合《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可知,《南京条约》英侵香港岛,五口开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了更多的沿海通商口岸;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可知,局面是海军全军覆没,威海卫旅顺军港沦陷,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能门户洞开。割让台湾岛,东南海防洞开。
(3)(3)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如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言之有理即可。
19.(1)发展情况:茶叶占据古代出口商品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交流对茶叶贸易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受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贸易地区由亚洲转向欧洲(贸易地区不平衡);茶叶消费方的价格逐渐下降;外销品类日益丰富;外销茶叶产区逐步扩大。
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加了中国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西方物质文化生活。
(2)原因:中国茶叶缺乏市场竞争力;世界其他茶产区对外贸易发展;杂税繁多,层层盘剥;战争影响生产和贸易路线;贸易主动权把持在外商手中。
【详解】(1)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一直都是茶叶消费的唯一渠道,凭借优势,古代的茶叶出口值甚至一度超过瓷器、丝绸等商品”可知,茶叶占据古代出口商品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可知,文化交流对茶叶贸易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据材料“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可知,在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可知,受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而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可知,贸易地区由亚洲转向欧洲(贸易地区不平衡);茶叶消费方的价格逐渐下降;根据材料“外销茶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出口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同时砖茶、花茶、黑茶、乌龙茶也接连外销”可知,外销品类日益丰富;外销茶叶产区逐步扩大。影响:根据材料“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根据材料“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中国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西方物质文化生活。
(2)原因:根据材料“1886年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进行耕种,并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相抗衡的”可知,中国茶叶缺乏市场竞争力;世界其他茶产区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材料“当时太平天国活跃在南方茶产区,起义军势力的扩张使得茶园荒废,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加之沉重的茶税负担,茶商承担的风险非常大”可知,杂税繁多,层层盘剥;战争影响生产和贸易路线;根据材料“英国等茶叶商人利用种种资金优势和特权,设法打压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中国的茶叶贸易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可知,贸易主动权把持在外商手中。
20.示例一
历史信息:番薯、花生在福建种植。
历史现象:近代物种交流改善明清时期国人的生活。
评述: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人口迁徙,物种也出现了大交流。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还包括水果等引人美洲;美洲特产番薯、花生、玉米、番茄、南瓜等也流向世界各地。随着明末中外贸易的发展,美洲物种也引入中国。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丰富了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生活,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部分粮食可以投入市场,有更多的土地可以从事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历史信息:马尼拉华人到达美洲。
历史现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洲际人口流动。
评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将美洲墨西哥、亚洲菲律宾侵占为殖民地。他们在这两大殖民地之间,横跨太平洋,开展贸易。他们使用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长期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福建人在商贸过程中迁徙到马尼拉,进而跨洲移民至拉丁美洲,在拉美形成了唐人街、唐人城,促使中华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换。要求提炼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史论结合,评述准确。
首先,提取历史信息及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可以提取信息:番薯、花生在福建种植,可以反映出近代物种交流改善明清时期国人的生活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可以提取信息:马尼拉华人到达美洲,可以反映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洲际人口流动的历史现象。
其次,围绕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评述,如:番薯、花生在福建种植。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人口迁徙,物种也出现了大交流。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还包括水果等引人美洲;美洲特产番薯、花生、玉米、番茄、南瓜等也流向世界各地。随着明末中外贸易的发展,美洲物种也引入中国。或者,马尼拉华人到达美洲。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将美洲墨西哥、亚洲菲律宾侵占为殖民地。他们在这两大殖民地之间,横跨太平洋,开展贸易。他们使用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长期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最后,对提炼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再次总结升华,明确其影响和意义,如: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丰富了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生活,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部分粮食可以投入市场,有更多的土地可以从事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者,福建人在商贸过程中迁徙到马尼拉,进而跨洲移民至拉丁美洲,在拉美形成了唐人街、唐人城,促使中华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