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周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N能层的能级数最多为4个
B.Zn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d区
C.F元素在同周期中电负性最大
D.根据对角线规则,铍和铝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2.2019年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烟花燃放和特殊烟花装置表演配合联欢活动,形成地空一体的绚丽画卷。烟花燃放的色彩与锂、钠等金属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有关。下列Li原子电子排布图表示的状态中,能量最高的为( )
A. B.
C.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B.元素周期表有18纵列,7横行,故有18个族,7个周期
C.第ⅠA族就是碱金属
D.长周期可能含有18种元素,也可能含有32种元素
4.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X的基态原子的2p轨道半充满,Z与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内层电子数之比为3: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负性:X>Y
B.简单离子半径:W>X>Y>Z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D.工业上常采用电解Z的氯化物来冶炼Z单质
5.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溶液变红褐色 有Fe(OH)3胶体生成
B 向Na2S溶液中滴加盐酸 产生气泡 Cl的非金属性比S强
C 向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D 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后插进盐酸中 铜片上有气泡 铜片是原电池的负极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3+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63d5
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C.基态铜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
D.乙炔的结构简式为CHCH
7.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子半径:②离子半径:③金属性: ④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全部
8.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和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Q同主族,其中四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M,M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Z和W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
B.简单离子半径:WC.W和Q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含非极性共价键
D.简单氢化物的沸点:W>Z>Y
9.X、Y、Z是短周期的三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最多有一种强酸
C.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Y的气态氢化物强
D.常温下X、Y、Z的单质不可能均与盐酸反应
10.氨基酸是构成人体必备蛋白质的基础,某氨基酸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
B.基态氧原子的电子有8种运动状态
C.该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有、和
D.键的极性大小:
1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W、X、Y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1,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ZO2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X两种元素可以形成至少两种阴离子
B.Y的简单离子半径是同周期简单离子中最小的
C.X、Z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用于干燥氨气
D.W、X、Z的简单氢化物通常均为气体
12.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电离能Y可能小于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大于Hn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强于Y对应的
D.X和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13.下列对化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A.侯德榜联合制碱法中制得的碱是碳酸氢钠 B.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建立分子学说
C.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学说 D.舍勒首先制得了氯气并为之命名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电子层不包含d能级
B.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迹为一个圆,而p电子是走“∞”形
C.当n=1时,可能有两个原子轨道
D.当n=3时,有3s、3p、3d、3f四个原子轨道
二、填空题
15.基态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_______种,这些电子的电子云形状有_______种。基态氟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16.碳、氧、硅、锗、氟、氯、溴、镍元素在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第二周期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与Ni相同且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
(2)从电负性角度分析,碳、氧和硅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C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则C、Si、H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基态锗(G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Ge的最高价氯化物分子式是________。该元素可能的性质或应用有________(填字母)。
A.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
B.其电负性大于硫
C.其单质可作为半导体材料
D.锗的第一电离能高于碳而电负性低于碳
(5)溴与氯能以________键结合形成BrCl,BrCl分子中,________显正电性。BrCl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7.某同学做元素周期律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记录现象时随手记在了纸片上,不对应,需整理):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并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B.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钠与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反应 C.反应不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⑤用砂纸打磨后的铝条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
(2)实验用品:_______、_______、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等。
(3)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填序号) 实验现象(填字母) 有关化学方程式
③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 _______
④ _______ _______
⑤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E _______
_______ F _______
(4)实验结论:
金属性:_______。
非金属性:_______。
四、有机推断题
18.A、M、B、D、E、G、R、J、T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 M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2) A、B、E的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 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4)E、G、J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两两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OH-= 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T和E的金属性的强弱关系: _______。
(6) E、D两元素能形成原子个数比2:1和1:1的两种化合物。1:1 型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出2:1型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
(7)表中某些元素的原子可形成与Ar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简单离子,这些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8) J非金属性强于R,下列选项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常温下J的单质溶沸点比R的单质高
b J的氢化物比R的氢化物更稳定
c 一定条件下J和R的单质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d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J>R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N能层为第4层,N能层所含能级数为4s、4p、4d、4f,最多为4个,故A正确;
B.元素Zn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第二周期元素中F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所以F元素在同周期中电负性最大,故C正确;
D.沿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方向对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铍和铝的位置关系符合对角线规则,两者化学性质相似,故D正确;
答案选B。
2.C
【详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如果电子所占的轨道能级越高,该原子能量越高,根据图知,电子排布能量最低的是1s、2s能级,能量最高的是2s、2p能级,故答案选C。
3.D
【详解】A.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但某些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如锑和铋等,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有18纵列,7横行,第VIII族有3个纵列,所以有16个族,7个周期,故B错误;
C.第ⅠA族除H以外的元素是碱金属元素,故C错误;
D.第4、5周期含有18种元素,第6、7周期含有32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4.B
【分析】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的基态原子的2p轨道半充满,X为氮;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内层电子数之比为3:5,为硫;Z与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Z为铝;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Y为氧;
【详解】A.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元素的电负性变强;同主族由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电负性减弱;电负性:XB.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W>X>Y>Z,B正确;
C.水分子能形成氢键,导致沸点高于硫化氢,C错误;
D.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氯化铝不导电,工业上常采用电解Z的氧化物来冶炼Z单质,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会生成Fe(OH)3胶体,溶液变为红褐色,故A正确;
B.通过比较酸的酸性强弱来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时,酸一定是最高价的含氧酸,不是比较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故B错误;
C.能够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SO42-,也可以是Ag+,故C错误;
D.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后插进盐酸中会构成一个原电池,锌的活泼性大于铜,铜上发生反应为2H++2e-=H2↑,故铜做正极,故D错误;
答案选A。
6.A
【详解】A.铁是26号元素,故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故Fe3+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63d5,A正确;
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原子为氦元素是惰性气体,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原子是铍元素,是较活泼的金属,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B错误;
C.根据洪特规则,基态铜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C错误;
D.乙炔的结构简式为CHCH,D错误。
故答案为A。
7.A
【详解】短周期元素的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在周期表中A、B在C、D的下一周期,相对位置为,原子序数:。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而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①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因核电荷数:,所以离子半径:,②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③错误;因4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有,故,④正确,故选A。
8.B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和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Q同主族,其中四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M,在M的结构简式中,X可以形成1个共价键, Y可以形成4个共价键, W可以形成2个共价键,Q失去一个电子形成Q+,则X为H,Y为C,Z为N,W为O,Q为Na。
【详解】A.X、Z和W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硝酸铵等,A项正确;
B.O、Na简单离子半径都含有2个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W>Q,B项错误;
C.W和Q形成的Na2O2化合物,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C项正确;
D.W、Z、Y形成简单氢化物分别为H2O、NH3、CH4,故简单氢化物的沸点:H2O> NH3> CH4,即W>Z>Y,D项正确;
答案选B。
9.C
【详解】A. 根据X、Y、Z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原子半径Y>Z>X,A错误;
B. 若Z是Cl,Y是S,则X是O元素,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Cl元素对应的高氯酸、S元素对应的硫酸都是强酸,B错误;
C. 根据元素周期律,X的非金属性大于Y,所以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Y的气态氢化物强,C正确;
D. 当X是Li,Y是Na,Z是Mg元素时,三种元素均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D错误,答案选C。
10.B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N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元素,选项A错误;
B.同一核外没有两个电子的各个参数完全相同,原子核外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是不同的,基态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所以电子的运动状态有8种,选项B正确;
C.由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不含有三键碳原子,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不可能有sp杂化,选项C错误;
D.形成共价键的两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越大,故键的极性大小:N-H<O-H<F-H,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1.A
【分析】由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ZO2n-2可知,Z为P元素;由W、X、Y、Z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W、X、Y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1可知,W为C元素、X为O元素、Y为Mg元素。
【详解】A.碳元素和氧元素可以形成碳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离子半径依次增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则第三周期中铝离子半径是同周期简单离子中最小的,故B错误;
C.氧元素和磷元素形成的酸性氧化物五氧化二磷是常见的干燥剂,能与氨气反应,不能用于干燥氨气,故C错误;
D.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可能为液态或固态,水通常为液态,故D错误;
故选A。
12.B
【分析】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X、Y位于同一周期且电负性X>Y,则非金属性X>Y,原子序数X>Y。
【详解】A.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族、 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如果X为第VIA族、Y为第VA族,则第一电离能:Y>X;若不是处于第IIA、第VA族,则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就越大,因此第一电离能Y可能小于X,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X>Y,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nX ,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增强,因此X对应的酸性强于Y对应的,C正确;
D.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化合物时呈现负化合价,由于电负性:X>Y,则二者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13.B
【详解】A.侯德榜联合制碱法中制得的碱是碳酸钠,A错误;
B.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建立分子学说,B正确;
C.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C错误;
D.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了氯气,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首先提出,用欧洲各国通用的拉丁文来统一命名元素,D错误;
故选B。
14.A
【详解】A. L电子层只包含s、p能级,不包含d能级,故A正确;
B. 核外电子的运动无固定轨迹,故B错误;
C.n=1时,只有1个1s原子轨道,故C错误;
D.n=3时,有3s、3p、3d能级,共9个原子轨道,故D错误;
选A。
15. 9 2
【详解】原子核外没有运动状态相同的电子,基态氟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则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9种;氟原子核外有s轨道和p轨道,则其电子的电子云形状有2种;氟原子的外围有7个电子,故其外围电子排布式为,故答案为:9;2;。
16. 碳(或C) O>C>Si C>H>Si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GeCl4 C 共价 Br BrCl+H2O===HCl+HBrO
【分析】(1)根据能量最低原理书写电子排布式,根据电子排布式可确定未成对电子数目;
(2)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
(3)C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电负性C>H,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电负性H>Si;
(4)基态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主族元素的最高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A.Ge是一种金属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为4,金属性不强;
B.硫的其电负性大于硅,硅的电负性大于锗;
C.锗单质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电负性减小;
(5)BrCl中Cl的非金属性强,以共价键结合,与水反应生成HCl、HBrO.
【详解】(1)基态Ni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或[Ar]3d84s2,含有2个为成对电子,第二周期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与Ni相同的元素有C和O,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C;
(2)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非金属性:O>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C>Si,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O>C>Si;
(3)C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电负性C>H,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电负性H>Si,则C、Si、H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H>Si。
(4)基态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基态锗(G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主族元素的最高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Ge的最高价为+4,Ge的最高价氯化物分子式是GeCl4
A.Ge是一种金属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为4,金属性不强,故A错误;
B.硫的其电负性大于硅,硅的电负性大于锗,所以锗的电负性小于硫,故B错误;
C.锗单质是一种半导体材料,故C正确;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电负性减小,锗的第一电离能低于碳,电负性低于碳;
故选C。
(5)溴与氯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BrCl,BrCl中Cl的非金属性强,Cl显负电性,Br显正电性,与水反应生成HCl、HBrO,反应为BrCl+H2O═HCl+HBrO。
17. 验证Na、Mg、A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S、Cl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试管 酒精灯 A ① D C ⑥ 、 ② Na>Mg>Al S【详解】(1)①③实验对比可得金属性:Na>Mg;②Cl2能从H2S中置换出硫,可得非金属性:Cl>S;④⑤实验对比可得金属性:Mg>Al,因此实验目的为验证Na、Mg、A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S、Cl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2)分析实验可知,需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等;
(3)实验内容:
③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与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反应现象为钠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并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选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现象为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应是镁条与滴有酚酞的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的现象,答案选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现象比镁与热水反应剧烈,现象为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选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用砂纸打磨后的铝条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铝没有镁活泼,没有④剧烈,现象为反应不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选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E.现象为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是可溶性铝盐中滴加强碱生成氢氧化铝、继而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的现象,选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生成淡黄色沉淀,该淡黄色沉淀应为硫单质,因此该现象为置换出硫单质的反应的现象,选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同周期从左往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因此有:
金属性:Na>Mg>Al;
非金属性:S18. 第二周期第ⅣA族 H<N<Na Al(OH)3+OH-=2 H2O+AlO2- 3H++Al(OH)3=3 H2O+Al3+ Na和K属于同主族,电子层数:K>Na,原子半径:K>Na,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K<Na,失电子能力:K>Na,故K的金属性比Na强 S2->Cl->K+ bd
【分析】结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A为氢元素,B为氮元素,D为氧元素,E为钠元素,G为铝元素,J为氯元素,R为硫元素,M为碳元素,T为钾元素;
(1) M为碳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 同主族元素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大;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小;
(3) G为铝元素,其核电荷数为13;
(4)E、G、J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Al(OH)3和HClO4,其中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5)E和T为同主族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大;
(6) E、D两元素为Na和O,能形成Na2O2和Na2O两种离子化合物;
(7)表中S、Cl、K三种元素的原子可形成与Ar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
(8)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详解】(1) M为碳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ⅣA族;
(2) H、Li、Na同主族,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原子半径H<Li<Na,其中H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Li、N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小,即原子半径N<Li;故A、B、E的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是H<N<Na;
(3) G为铝元素,其核电荷数为13,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E、G、J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Al(OH)3和HClO4,其中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NaOH是强碱、HClO4是强酸,两两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OH-= H2O、Al(OH)3+OH-=2H2O+AlO2-、3H++Al(OH)3=3 H2O+Al3+;
(5)Na和K为同主族碱金属元素,电子层数:K>Na,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K>Na,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Na>K,失电子能力:K>Na,故K的金属性比Na强;
(6) E、D两元素为Na和O,能形成Na2O2和Na2O两种离子化合物,其中1:1型的Na2O2的电子式为,2:1型的Na2O的电子式形成过程为;
(7)S2-、Cl-、K+的离子结构与Ar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则离子半径的大小关系是S2->Cl->K+;
(8)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a.常温下J的单质熔沸点比R的单质高,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必然联系,故a错误;
b.J的氢化物比R的氢化物更稳定,说明J的非金属性比R强,故b正确;
c.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NaOH溶液反应,无法比较J和R的非金属性强弱,故c错误;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J>R,说明J的非金属性比R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点睛】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