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2单元 进阶1 第6课 芣 苢 插秧歌(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2单元 进阶1 第6课 芣 苢 插秧歌(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07:07:50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6课 芣 苢 插秧歌
篇目一 |芣 苢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篇目二 |插秧歌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采采芣苜,薄言采之。采采芣莒,
长势茂盛的芣莒,我们把它采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莒,
薄言有之。「
芣莒(fúy):车前草。采采:茂盛的样
我们获得了它。1子。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1
获得。
采采芣苜
薄言掇之。
采采芣营,
长势茂盛的芣莒,一片一片摘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莒,
薄言捋之。「
(c⊙):拾跟,摘数。拇u6):
一把一把捋下来。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采采芣莒,薄言祜之。采采芣营,
长势茂盛的芣莒,提起衣襟兜起来。长势茂盛的芣莒,
薄言襭之

袺(e):提起衣襟兜东西。擷(é):门
掖起衣襟兜回来。!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采芣苜,薄言采之。采采芣莒,
长势茂盛的芣莒,我们把它采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莒,
薄言有之。「
芣莒(fúy):车前草。采采:茂盛的样
我们获得了它。1子。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1
获得。
采采芣苜
薄言掇之。
采采芣营,
长势茂盛的芣莒,一片一片摘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莒,
薄言捋之。「
(c⊙):拾跟,摘数。拇u6):
一把一把捋下来。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采采芣莒,薄言祜之。采采芣营,
长势茂盛的芣莒,提起衣襟兜起来。长势茂盛的芣莒,
薄言襭之

袺(e):提起衣襟兜东西。擷(é):门
掖起衣襟兜回来。!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浅仰芹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

秧大儿插。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
到胛。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唤渠
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
只不答: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碌无人作答:
“秧

未牢莳

匝,照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




鸭。
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小鸭鹅儿们。”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采采菜蓬薄采绍癢好頓
嗓桌朝餐歌
图依米惭腰来不答1.赏析《诗经》作品独特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2.赏析《插秧歌》中“农人”的形象。3.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插秧歌》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劳动创造美,不同的时代唱响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颂歌。两千多年前的《芣苢》中走出一群活泼开朗的女子,她们一边采着叶儿,一边唱着动听的歌谣。宋代杨万里的笔下,一家人,在田间,冒着瓢泼大雨,正抢插秧苗。阅读时,要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芣苢(fú)(yǐ)   袺(jié)   襭(xié)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言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薄言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薄言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薄言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薄言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茂盛的样子。2.“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3.取得,获得。4.拾取,摘取。5.从茎上成把地取下。6.提起衣襟兜东西。
《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身份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了,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 ②袺
任务探究 赏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②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妇女们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②“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芣苢的信息。③接下来的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作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芣苢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把装满芣苢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作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抛秧(pāo) 兜鍪(móu)  湿到胛(jiǎ)
半霎(shà) 莳未匝(zā)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笠是兜鍪蓑是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从头上湿到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秧根未牢莳未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2.肩胛。3.他;极短的时间。4.移栽、种植;布满、遍及。
三、将下列句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1.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写“插秧”的忙碌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答案] 1.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2.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曾任秘书监。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今属江苏)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属浙江),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情境活动]
《芣苢》和《插秧歌》是描写古人田间劳作的诗歌。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写田间劳作的古诗?请抄录两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是一首田园风格的名作。作者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雨中劳作 ②劝慰歇息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任务设计]
1.诗歌的尾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农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小鸭鹅儿们。”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鉴赏诗歌语言,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注意体会。
[任务设计]
2.诗歌的首联运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来展现插秧的繁忙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3.这首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7/7文本对应练(九)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种植
2.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照管鹅儿与雏鸭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赵(毛苌)四家。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__________。
(2)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插秧歌》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写“插秧”的忙碌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对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0~11题。
晚风二首①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 ①这两首诗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贺正旦(春节)使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清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1.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游西湖
苏 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①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直接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亦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C.颈联写举目四望,没有自己的“同党”,举杯独饮,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之感。
D.《游西湖》通过描写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表达了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13.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对应练(九)
1.
B [B项,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2.
A [A项,连词,和。B、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
A [A项,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4.
[答案] (1)薄言捋之 (2)薄言袺之 (3)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4)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5.
D [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6.
[解析]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7.
[解析] 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答案] ①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8.
B [B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9.
[解析]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解答时先指明手法,然后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答案] 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作比,表达了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10.
C [C项,“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
1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这两句诗的内容是描写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落日”喻指南宋王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山岭可以遮住日月的光辉,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结合诗下注解的写作背景可知,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
[答案] ①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②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或“落日”喻指南宋王朝),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③抒写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
12.
A [A项,应为“从侧面突显出”。]
13.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回到“自然”的释然,表达了他的恬然快意;《游西湖》这首诗从注释看,当时苏辙由于党争,被迫辞官,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14.
B [B项,“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表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15.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7/7文本对应练(九)
1.
B [B项,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2.
A [A项,连词,和。B、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
A [A项,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4.
[答案] (1)薄言捋之 (2)薄言袺之 (3)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4)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5.
D [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6.
[解析]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7.
[解析] 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答案] ①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8.
B [B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9.
[解析]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解答时先指明手法,然后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答案] 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作比,表达了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10.
C [C项,“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
1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这两句诗的内容是描写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落日”喻指南宋王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山岭可以遮住日月的光辉,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结合诗下注解的写作背景可知,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
[答案] ①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②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或“落日”喻指南宋王朝),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③抒写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
12.
A [A项,应为“从侧面突显出”。]
13.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回到“自然”的释然,表达了他的恬然快意;《游西湖》这首诗从注释看,当时苏辙由于党争,被迫辞官,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14.
B [B项,“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表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15.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文本对应练(九)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种植
2.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照管鹅儿与雏鸭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赵(毛苌)四家。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__________。
(2)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插秧歌》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写“插秧”的忙碌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对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0~11题。
晚风二首①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 ①这两首诗作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贺正旦(春节)使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清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1.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游西湖
苏 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①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直接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亦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C.颈联写举目四望,没有自己的“同党”,举杯独饮,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之感。
D.《游西湖》通过描写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表达了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13.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