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预习任务单
01
语基构建
资料链接
体会
体验
内涵
内含
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鉴赏活动单
02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精
薹感绪蒸概高瘠尖挑别
雕
技
离
群李居聯腑践有者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析文章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曾经的一些老手艺逐渐消失,但工匠精神却赓续传承,历久弥新。匠心筑梦,大国崛起。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工匠精神不可或缺。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工匠精神又具有什么样的新内涵?《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会给我们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懈(xiè) 挑剔(ti) 一把锉(cuò)
精湛(zhàn) 赋予(fù) 凝神铸魂(zhù)
雍容(yōnɡ) 肺腑(fǔ) 臻于至善(zhēn)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体验·体会
[辨词]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对象是生活、现实等。体会:体验领会。对象多是文件、方针、政策、指示、决定等的思想内容,又常是别人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心理等。
[运用] 这次学习归来后,大家体会很多。大家认识到,原来生命之伟大与渺小并不在于它对外界发生影响的大小,而在于它自身对事物之经历体验。
2.内含·内涵
[辨词] 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内容;犹含蓄。内涵:①内在的涵养;②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③(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
[运用] 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②近日福建某运动用品公司收到由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承运的一美国客户寄出的快递包裹,内含枪支,目前警方已展开立案调查。
3.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词] “巧夺天工”多用于人工事物,“鬼斧神工”多用于天然景观。
[运用] 泰山雄伟壮观,景色秀丽,既有巧夺天工、险峻壮美的十八盘,又有高耸峻峭、奇峰突兀、鬼斧神工的扇子崖。
三、请选取正确的成语填写在横线上。
1.现场的三种设计方案分别来自不同的研究小组,但他们__________(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采用了相同的原理来使机器人模拟人类走路的步态。这和专家团队最初的设想__________(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2.经过这些年的锤打磨炼,她的演技几乎已到达__________(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论是演主角或是配角,她都是一部片子中最不能忽视的元素之一,每个角色她都表演得__________(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使人们怀疑还有什么是她不能做到的。
[答案] 1.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见解或行动相互一致。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①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②“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思,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③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一般作状语。2.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 炉火纯青: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多指学问、技术、技艺功夫深,造诣深。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出神入化:超出神妙,进入化境。形容技艺达到非常高超的境界。多用来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达到了绝妙、神奇的境界。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应在“独特体验”后加上“的时代”。
李斌,1972年生,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毕业后任新华社记者。连续8年10篇次获新华社社级好新闻,连续3年获新华社内参先进个人、国内部“放心记者”称号,2001年至2004年3次被评为国内部先进个人,连续7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工匠精神”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针对“工匠精神”于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情境活动]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各地工会和全国职工积极参与,通过为年度人物候选人点赞,有力地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掀起了学习大国工匠、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课外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大国工匠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钳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工种,但是能将手工装配精度做到0.002毫米绝不简单,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30多年来,夏立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他也从17岁的学徒工成长为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
[颁奖词] 技艺吹影镂尘,擦亮中华翔龙之目;组装妙至毫巅,铺就嫦娥奔月星途。夏立,当“天马”凝望远方,绵延着我们的期待,也温暖着你的梦想!
(示例二)特高压带电作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被称为“刀锋上的舞者”。215米,70层楼高,这是特高压带电检验工王进常常攀爬的高度。王进,在正负66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上带电检修的世界第一人!目前,我国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24项,线路长3.5万千米,累计输电超过1万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一。
[颁奖词] 平步百米铁塔,横穿超、特高压。世界第一的荣耀,他直面生死从容写下!王进,在“刀锋”上起舞,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
时 评
时评指报刊上评论时事的文章。优秀的时评一般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
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的论述,引用企业家等人的话,强调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指出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企业、国家发展的意义。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由此,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②工匠精神为成功铺路
任务探究一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任务导引]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任务设计]
1.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极致追求;专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②具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请解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句话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以及崇尚“工匠精神”的决心。②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任务探究二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任务导引]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这篇新闻评论既有新闻作品的属性,又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来分析其结构思路。
[任务设计]
3.请简要概括第2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共6句话,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指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4.阅读文本,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用《说文解字》的观点,点出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寻因溯果,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阐明该怎样,不该怎样,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任务探究三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任务导引]
新闻评论要讲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谓统一就是观点要统帅材料,材料要证明观点。本文论点明确、具体,论据充分,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
[任务设计]
5.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6.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如何充分运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所选用的理论论据都是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的。如引用《说文解字》的观点,点出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7/7文本对应练(八)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雕琢(zhuó) 平添
着手成春(zháo) 雕虫小技
B.漂白(piāo) 阔佬
墓志铭(míng) 废寝忘食
C.挑剔(tiāo ti) 燥热
千载难逢(zǎi) 臻于至善
D.疆埸(yì) 雍容
熟视无睹(shóu) 离群索居
A.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在异地他乡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辛的生活。
B.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不能出类拔萃地浪费一生。
C.1945年,声名显赫的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
D.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3.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是什么让彭翔华成为“大国工匠”?是精准的技艺,超人的胆魄!
B.那么为什么常人没有感觉到科学美呢?责任在科学家。
C.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么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D.天文物理是美丽的。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更美丽?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B.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D.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________,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的精神。它的基本________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汇 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内含
B.词语 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内涵
C.词汇 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内含
D.词语 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内涵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
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跳槽改行。
9.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10.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1.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对应练(八)
1.C [A项,“着手成春”中的“着”应读“zhuó”;B项,“漂白”中的“漂”应读“piǎo”;C项,全部正确;D项,“熟视无睹”中的“熟”应读“shú”。]
2.D [A项,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和“告别家乡”矛盾,错误。B项,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不能用来形容“浪费”,错误。C项,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该成语为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集中营”,错误。D项,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正确。]
3.D [前三项都是设问,D项是反问。]
4.C [A项,后引号外的句号应在后引号以内。B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冒号。D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一、语言综合题
5.B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也指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词语:词和词组。第一个横线前的定语是“一个”,应选“词语”。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选“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应选“精益求精”。内含:动词,内部包含。内涵:名词,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语境中说的是“工匠精神”的内容,应选“内涵”。]
6.C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用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删去“因为”。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7.A [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首先要说全社会,然后再说这种现象是什么。]
二、阅读鉴赏题
8.B [A项,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C项,“主要得益于”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D项,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故选B。]
9.D [A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B项,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故选D。]
10.A [A项,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B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11.
[解析] 论证上的特点一般需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角度等方面考虑。材料三先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从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答案] 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
12.
[解析]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强调了制度保证和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综合以上信息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8/8文本对应练(八)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雕琢(zhuó) 平添
着手成春(zháo) 雕虫小技
B.漂白(piāo) 阔佬
墓志铭(míng) 废寝忘食
C.挑剔(tiāo ti) 燥热
千载难逢(zǎi) 臻于至善
D.疆埸(yì) 雍容
熟视无睹(shóu) 离群索居
A.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在异地他乡过着漂泊不定的艰辛的生活。
B.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不能出类拔萃地浪费一生。
C.1945年,声名显赫的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
D.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3.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是什么让彭翔华成为“大国工匠”?是精准的技艺,超人的胆魄!
B.那么为什么常人没有感觉到科学美呢?责任在科学家。
C.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么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D.天文物理是美丽的。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更美丽?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B.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D.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________,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的精神。它的基本________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汇 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内含
B.词语 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内涵
C.词汇 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内含
D.词语 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内涵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
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跳槽改行。
9.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10.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1.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