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五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是某同学为主题展示搜集的材料。该主题应是( )
A.人民空军的建立与发展 B.中国国防的建设与进步
C.导弹部队的发展与进步 D.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2.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人民军队( )
A.武器装备不断提高 B.使命担当始终未变
C.部队军种日益完善 D.指挥作战愈加勇敢
3.下表列举了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 )
A.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 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表明了新中国反对美苏霸权的决心 D.标志着新中国彻底打破美国孤立
4.“两阿提案”指在1971年10月25日的联合国大会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的议案。当晚就议案进行表决,并以大多数赞成票通过此议案。议案最终通过说明( )
A.中国已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B.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发展
C.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条件已经成熟 D.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并发挥重要作用
5.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等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 B.开创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6.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推动全球团结与合作。下列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是(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7.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万隆精神” B.“不结盟”
C.“多极化趋势” D.“日内瓦精神”
8.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 )
A.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B.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放弃美国的国家利益
9.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因为(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0.有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但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由此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 )
A.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 B.促进了中美经济的发展
C.暂时消除中美之间矛盾 D.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
11.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中国外交( )
A.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
12.1973年,尼克松访华一周年,中国实施《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求报告》,计划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以满足国内工业、农业和各项领域的生产和发展。材料说明了( )
A.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B.中美建交加大了中美之间的经济交流
C.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 D.中美关系缓和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13.阅读下面《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接受了美国“自由化”“民主化” B.美国彻底摒弃了遏制中国的不当做法
C.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D.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14.乔冠华先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总结为: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反两霸”,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20世纪80年代后“全方位”。这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 )
A.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C.缺乏成熟的外交理论依据 D.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15.基辛格曾说过:“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讲话旨在强调( )
A.加强中美文化的友好交流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明智
C.中美文化观念上存在差异 D.赞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16.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中、法都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正如周恩来向来华谈判建交的法国代表富尔所说,双方事先并未交换过意见,但表现出来的行动却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两国都( )
A.主张禁止核试验 B.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
C.具有相同价值观 D.奉行自主的外交政策
17.中国对外构建伙伴关系不是与所有国家构建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而是根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以体现中国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的性质。材料强调了中国外交( )
A.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 B.坚持只同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C.开始奉行优先与大国结盟的方针 D.奉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8.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相应准备 D.为彻底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19.如今,中国己与世界上181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这反映了我国( )
A.促进同亚非各国团结协作 B.宣传新型的地区安全观念
C.谋求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20.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中国政治还未完全走出混乱的阴影,但外交战线却峰回路转捷报频传。下列概括性词语符合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和特点的是( )
A.“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 B.“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合作伙伴”“和平发展”“反对强权”
二、非选择题(40分)
21. (10分)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表述了人民海军的战略任务已经经历和即将经历的历史性转变,这两次转变各是什么 据材料,指出哪次转变是新时期国家利益拓展的内在要求。(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海军的战略任务不断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14分)
22.(2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材料一中的原则指什么 (4分)
材料二: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2)据材料二,指出哪一时间段中国新建交的国家数量最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怎样的布局 有何作用 (8分)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A 6.A 7.A 8.C 9.A 10.D 11.B 12.A 13.C 14.D 15.B 16.D 17.A 18.C 19.D 20.C
21.答:(1)实现“近海防御”、实现“远海防卫”。实现向“远海防卫”战略的转变。
(2)保卫祖国海防的迫切需求;中国在海洋方向上的国家利益在增大。
22.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70年—1979年。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
(3)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