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 C 2. A 3. B
4.①对比论证。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与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以大观小之法”对比,突
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引用清代邹一桂和宋代沈括的观点,批评焦点透视法,
分析“以大观小”的艺术主张,引用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证明中国诗与绘画所表现的空间
意识都是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世间万象。(方法 1分,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1分)
5.①绘画观:乾坤即天地,是大,草亭是小,“以大观小”就是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
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画家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③哲学观:中国人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以有限的生命观望无限的宇宙,身在
草亭却心怀天下。(1点 2分,2点 4分)
6. D 7. C
8.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如“你给我住口!”,父亲打断道……
②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通过对话跃然纸上:
“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③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
④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说明:必须举例分析,只有套话不得分)
9. ①人间烟火:一场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
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
②道义担当: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
③情怀热望: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
都要努力向上。(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0. B 11. C 12. C
13.(1)所以人们崇尚礼让之风,读书人去除轻浮之气,(官府)把上计贡举贤才当做州郡的
光荣,把上计贡举庸人当做州郡的耻辱。(劝让、以……为、计贡、贤愚对应荣辱各 1分)
(2)(薛登)因儿子的事情获罪回到家乡,生活贫苦,(皇帝)下诏给予(他)辞官退休的俸
禄。(坐、2个省略句、致仕各 1分)
14.①违背了三王之法,已有前车之鉴;②学习了先进文化,改变了生活习惯,于朝廷不利;
③熟悉历史并知道反思,对唐王朝山川地形非常熟悉,于朝廷不利;④性情残忍,本性薄情
寡恩 (每点 1分,答出 3点得 3分)
参考译文:
薛登,是常州义兴人。父亲薛士通,担任隋朝鹰扬郎将。江都战乱的时候,薛士通与州
郡的百姓闻人(复姓)遂安占据城拒池抵御贼寇。武德初年,带着土地(城池)一起归附唐
朝,被朝廷任命为东武州刺史。辅公祏谋反,薛士通与贼将西门君仪交战,击败了他。等到
天下安定,被封为临汾侯,在泉州刺史的官任上终老。
薛登通晓文学、史学,擅长议事、说理,论据意思完备选择仔细,与徐坚、刘子玄齐名。
后来调任阆中县担任主簿一职。多次升迁后担任左补阙。当时朝廷选拔举荐官吏非常混乱,
于是上疏进谏:
近来看到朝廷选拔举荐官员,好像不是依据才干来推举,传播虚假的名声,相互之间引
荐,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报效国家选拔贤才的正确方式。古代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考察(他
们)平素之品行,询问(他们)在乡里的名声,崇尚礼让,明晰节操道义,以敦厚朴素为先,
以文章优美为后。所以人们崇尚礼让之风,读书人去除轻浮之气,(官府)把上计贡举贤才
当做州郡的光荣,把上计贡举庸人当做州郡的耻辱。现在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已经严重违
背了选拔的初衷。英明的诏示刚刚颁布,(他们)已经策马快奔到高官的府邸或官署,出入
王公贵族的府第,述说着希求得到恩典,文书中发誓要回报恩德。所以民间都称举荐读书人
叫“觅举”。觅的意思是自己寻求,不是大家知道的那个意思。因此正直的读书人对于要自
己去寻求官爵的方式感到羞耻,而那些“遵循常规”(目前不以才干为标准选举官员的方式)
的小人放弃上疏选择依附。希望陛下颁布明确的、严密的法令制度,断绝浮夸不实的言论,
听取于国实用的良策,选拔擅长文治的人授予官职,选拔擅长守备防御的人担任武将。
当时四夷质子大多待在京师,像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荣这些人都通过入朝奉侍学
习了中原王朝的法令制度,等到他们返回藩属地,却都成为边疆的祸患。(针对这一情况)薛
登上疏劝谏:
我听说戎狄、华夏不能混杂,这是古代引以为戒的事情。所以训诫后让他们居住在塞外,
有事情的时候入朝觐见,事情结束后就立刻返回番藩属地,这是三王(夏商周)之法。汉、
魏以来,改变他们的服饰,在京师给他们建造房屋,不让他们回去。比较这其中的利害得失,
三王的做法是正确的,汉、魏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也导致四夷质子在京师的时间较短,而朝
廷抵御边患的时间很长。先前晋朝郭钦、江统认为夷狄处在中原地区一定会发生变故,武帝
没有采纳,最终导致永嘉之乱。臣认为突厥、吐蕃、契丹质子通过入朝奉侍,一并受到朝廷
恩待,(朝廷)授予他们武将官职,(他们)进入学校大门,不再以毡罽为服,学习华夏先进
的文化,从图书、史籍中了解华夏历史并能进行反思,对唐王朝山川地形也非常熟悉。我朝
虽然对他们有礼仪教化之名,但是他们生性残暴、忘恩负义,今后一定会有祸患。
现在(因为)皇帝恩威所及,所以(他们)能够洗心革面,能够像由余(人名)、日磾
(人名)那样尽心效忠。但是臣考虑(如果我们)不小心防备,夷狄兴兵又不在域外,这不
是深谋远虑的方法。臣认为今后所有希望入朝奉侍的四夷质子一律禁止入京,已经在京师的
不能让他们返回藩属地,这样的话夷人出于保护他们质子的目的,边境就会没有争端。武后
没有采纳(薛登的建议)。
不久,(薛登)离开京师担任常州刺史。宣州贼寇钟大眼祸乱地方,百姓惶恐震惊,薛
登严加防备,全境得以安定。升迁担任尚书左丞。景云年间,担任御史大夫。僧人慧范倚仗
太平公主的权势抢夺了百姓的邸店,官员不能伸张正义,薛登将要处理这件事,有的人劝他
自保,(薛登)回答:官府必须要判定是非曲直。(做好了分内之事)在早晨上奏,在傍晚被
罢黜也是可以的。于是上奏弹劾,反而被太平公主构陷,被贬谪担任岐州刺史。后来担任太
子宾客。开元初年,担任东都留守,第二次担任太子宾客。薛登本名薛谦光,因为与皇太子
名字相同,皇帝下诏恩赐了现在的名字。(薛登)因儿子的事情获罪回到家乡,生活贫苦,
(皇帝)下诏给予(他)辞官退休的俸禄。七十三岁时去世,赠赐晋州刺史。
15. B
16.①诗人的主观感受:颔联是从诗人的视角,写历经沧桑后的李主簿衰老的形象。②客观
形象和感受:首联是从李主簿的视角,写他隐居的环境;颈联写李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
见到的景象;尾联仍从李主簿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遇到了诗人。③换位
视境,从主客双方着笔,使情感更加丰富,耐人寻味。(每点 2分,共 6分)
17. (1)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永生)
18.迫不及待(按捺不住等)、如梦似幻(生机盎然等)、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等)
19. B
20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2 分);将春风拟人化,将鸟儿的啁啾比作渺远的梵音(1 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富阳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1 分),表达对富阳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分)。
21.A
22.人类不能无序和随意放生;不要让相关法规形同虚设;不购买和携带外来异宠。(每句 2
分)
23.参照高考作文标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卷
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
校,是一城有趣味的事。
语文
而方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和屋宇内的空间,用
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
2023.04
时,画家邹一杜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认为西洋的选视的写实的画法“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法全无,虽工亦匠”,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画”的西,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现小之法”。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早在宋代,沈桥在他的《梦溪笔淡》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蟾”,而主张
“以大观小之法”,沈指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知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国定的地点,种首看山:而
材料一
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福气的生动、有节
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需要沟通。绘画需要在平面上找到与“现实”相应的构图秩序,使之入
奏有和陪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画家的最晴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
画。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尖”,难以造就绘画。
动着飘管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摄全境的阴阳开国、高下起伏的节奏。社前有两句诗表现出了这空
观察16世纪画家文伯仁《秋山游览图》中的林荫道和霍贝玛的《林葫道》,效许能够感受中西绘
时意识:“乾冲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肉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知!”
画的大分歧。这两画都目光正对纵深的林荫道,不同的是,霍贝玛置身路上,平视前方,而文伯仁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晴未看空间万袋,我们的诗和鸟中所表现的空问迹识,不是像那代表布酷空间
进开平视相接,从空中俯橄。在中国古代画家看来,17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林荫道》的角度不入画
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问感的墓中的直线消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
圆为中国古代绘画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林荫道》这样的构困只能产生于西方焦点连视绘
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子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中国人的宇窗感。
画的体系当中。
苏东城论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降洁之诗,诗中有鸟。观摩诗之马,马中有诗。”王维的
画我们现在不客易看到(传世的有两三幅)。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画境,却发现他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
来中国山水西的特点一致。
王组的《辐川》诗有一绝句云:“北姹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透道南川水,明灭奇林端。”在西
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合乎透视法。而此处南川水
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运而向近,和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中国山水画家取此同
样的看法写之于画而,使西人论中国画家不识透视法。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
。我们在中国诗中看到了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的
态度。
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茶物。老子回:“不出户,
(明代文伯仁《秋山游览图多)
(荷兰霍贝玛《林荫道》)
知天下。不窥跳,见天道。”中目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字宙观的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画久已落得个不讲科学的名声,科学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点点透视西。焦点
了。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透视法改变了绘画,绘画却不一定非要焦点透视不可,中国山水西放弃焦,点透视,同样能够表现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
A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绘画是在平面上找到构图秩序,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
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选视各有长斑,要言之,焦点连视长于表现
就绘画,
刻深的景深,拙于廷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非焦点连视长于廷续时问,不利于营造景深。
B.霍贝玛和文伯仁画中的林荫道,体现了中西方绘画的一大分歧,即是否采用消失点透视的布局秩
或许可以这么现,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空同性的造视,中国式的非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时问性的透现
序绘画。
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统一的造视法。
C,中国山水画放弃了焦点透视法,但是同样能够表现出空间感,并且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如
(摘编自韦袭《照夜白》)
的深入,
材料二:
D.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其基本象征物,通过这些象征物,我们可以领悟其文化的精
现代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西方之表落》里面曾经闲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的基本象
神内涵。
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空间”。埃及金宇塔里的雨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朝的风茶,是我们领梧这三
A.中国的古代绘画是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的,因此中国古典山水酒中也不存在运用透视法
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珠介。
的面作。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