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共5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共5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08:5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化:一般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概念解析
1947
1870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基本形成
1840
1500
1918
1939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78
1991
1995
世界贸易受挫
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1945
1765
1914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关贸总协定签署
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织成立
时空坐标
1、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特点: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①15世纪之前的海运能力相对较弱;
②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连接松散;
③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 ; ④地理环境的阻隔。
原因:
发展阶段 原因 表现
初步形成 (15末-18世纪)
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曲折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突飞猛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阻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
1929-1933经济危机;冷战
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以及
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②交通工具革新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成立、跨国公司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增长100倍)
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2.15世纪后至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606年现存世界最古老的股票,股票持有人为彼得·哈尔门松,票面价值为150荷兰盾。
……荷兰东印度公司源于1600年以前一次由荷兰多个省份的投资者共同出资赞助的亚洲探险活动。……由六个省份的投资者组建的贸易垄断组织能够将投资者的资本锁定10年期限,并且只有当利润超过投资的资本时,才能进行分红。
——威廉·戈兹曼《千年金融史》
公元前后
1500年左右
1600年左右
1800年左右
3.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材料二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一:从1870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4.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以下是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发展”提出的探究课题。
序号 课题方向 补充两则史实 问题探讨
① 美苏冷战对峙与世界贸易 美苏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②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 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的作用
③ 新时期的中国与世界贸易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的意义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与东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造成两个对立的经济贸易体系,客观上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联系
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冷战结束
5.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海运航线及战略通道
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⑤跨国公司的崛起,
⑥国际金融的发展
⑦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
推动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结束与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材料: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全球贸易网阶段特点,分析形成的推动因素。
特点:第一阶段: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掠夺原料,扩张市场;
第三阶段:加强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综合探究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特征:①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 ②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③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④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文化上: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纹章瓷:古代的一种外销瓷器
把纹章(即欧洲诸国贵族、都市、团体等的特殊标志)烧在瓷器上,故名。
约始于明代。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1.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
经济上: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表现
茶文化地位 表现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
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英国:
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专门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材料三: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北宋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
材料一: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材料二: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1)茶与茶文化
特点:①起源早;②逐渐普遍,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③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④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宋代茶艺双绝~点茶&茶百戏】https://www./video/BV1yW4y1U7Vs vd_source=d9ca09673f8893450e64e1e28eb61c21
(2)茶叶贸易
材料:北宋政府认识到茶叶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准许在北方进行对外贸易,推动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到了1757年,清政府又将广州作为中国对外通商的
唯一口岸。茶叶出口市场市场涉及日本以及欧洲大陆各国和美洲,从此中国茶叶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贩运和销售的重要商品。——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中国茶对外贸易示意图
17世纪
7-8世纪
5世纪
5世纪
16世纪
17-18世纪
17-18世纪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万里茶香飘古道,
一杯佳饮写传奇。
材料:下午茶在英国刚诞生的时候,还是一种在家里喝的茶,因此也被叫做“在家”茶……到了爱德华时代(1901—1910年),随着人们旅行欲望的不断增加,“在家”的茶派
对逐渐消失。下午茶改成每日下午四点钟在高级酒店和高档商店的新茶室里进行的活动,而且经常伴随着轻音乐,有时人们甚至还会跳一些舞。
——摘编自夏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
(3)交流与互鉴
俄罗斯茶炊
荷兰茶室
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道
花神宠秋色,
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
难与茶媲美。
据Britain Today《今日英国》介绍:英国人每年要喝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茶叶。
中西茶文化的不同?
3、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保罗·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材料 20世纪初,欧洲女装改革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其中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18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本土欧洲丝绸也开始绘制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用来形容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中国风”。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大型化妆舞会,把欧化之风气推向了高潮。
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宪法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
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三粒纽扣代表共和理念
自由、平等、博爱
四粒纽扣代表人民四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倒笔架形袋盖象征以文治国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衣领封闭式设计象征严谨治国
后背不开缝象征国家和平统一
图解中山装
4、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
更 钟
整体基材采用中国人喜欢的铜镀金,亮丽的金色外壳上以红、绿、蓝、黄、白等各色料石镶嵌花饰;在造型上,以能体现东方传统风格的建筑为型;有人物、动物,十分注重中国文化所讲的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表盘上以中文数字标识时间。
英国18世纪生产的
铜镀金象驮亭式表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 《卧虎藏龙》
第73届奥卡最佳外语片
◎郎朗获德国“联邦十字勋章”
◎ 《打,打个大西瓜》
第26届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4、20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
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全球贸易网
区域 全球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文化交流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1.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更是高达70.4%,食品从5%上升到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殖民扩张加剧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A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C
3.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D
4.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
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我在故宫修文物-钟表组王津- 】https://www./video/BV1Ua4y1H7C2 vd_source=d9ca09673f8893450e64e1e28eb61c21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