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等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将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其次是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方式描述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并增强其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体会教学的价值。
最后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LOREM IPSUM DOLOR
三. 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小明妈妈的生日,他想送给妈妈一份生日礼物,但是不知道包装礼物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我会让和同学们合作交流,一起拿出手中提前准备好的学具(长方体纸盒)——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立体图或者是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等方式,我会和同学们交流探讨,会发现,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四: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
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五. 作业设计: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你能得出一开始我提出的问题了吗?现在,你能帮小明想想包装礼物需要多大的包装纸了吗?
选做题:亮亮家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衣柜换布罩(不包括衣柜底面),至少要用布多少平米?
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现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