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2022-2023年初中生物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编学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2022-2023年初中生物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编学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5 11:24: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认识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
无脊椎动物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举 例
原生动物 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草履虫、疟原虫和变形虫等
腔肠动物 多细胞,体壁两胚层,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水螅、海蜇、珊瑚水母和海葵等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由许多体节构成。 猪肉绦虫、涡虫、和血吸虫等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有假体腔 蛲虫、蛔虫、钩虫等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有真体腔。 沙蚕、蚯蚓和水蛭等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河蚌、鱿鱼、蜗牛、乌贼、鲍鱼和章鱼等
节肢动物(昆虫纲) 体表具有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的动物,叫做昆虫。(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蜜蜂、蜻蜓、蝇蝗虫和蝴蝶等
2.各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1)鱼类:水生,体表具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卵生,体外受精,变温。如:青鱼、海马和鲨鱼等。
(2)两栖类: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变温。如: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等。(两栖类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
(3)爬行类:体表具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变温。如:壁虎和扬子鳄等。(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4)鸟类: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和气囊辅助呼吸(双重呼吸),恒温,体内受精,卵生。如:麻雀、鸡和驼鸟等。
(5)哺乳类:体表被毛,牙齿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恒温,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如:鲸、蝙蝠、海豚等。(哺乳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植物的分类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孢子植物 藻 类 植 物(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种子植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微生物的分类
名称 结 构 特 点 营 养 方 式 生殖方式
细菌 单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1)寄生,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2)腐生,如:枯草杆菌和乳酸菌等 。(3)自养,如:硫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分裂生殖
真菌 少数单细胞,多数多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1)腐生,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蘑菇等。(2)寄生,如:头癣、灰指甲等。 多数孢子生殖,少数出芽生殖
病毒 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DNA)构成的核心所组成。(无细胞结构) (1)寄生,(离开寄主就失去生命活动。)如:流感、口蹄疫、艾滋病、花叶病等。 增殖(复制)
生物分类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则反之。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实质是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生命的起源
原始大气,不含氧气,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实验只是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化石”
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
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2、生物进化的历程:
(2)动物的进化历程:(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①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学说: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认识生物:
例题1.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上述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进行呼吸 D.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D
【解析】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题干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例题1.下列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变温动物
B.都属于陆生脊椎动物
C.所产的卵都有卵壳
D.都用鳃呼吸
【答案】A
【解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体温都随着周围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A正确;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B错误;爬行类能产有卵壳的大型受精卵,两栖动物的卵外没有卵壳保护,C错误;两栖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爬行动物用肺呼吸,D错误。
3.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例题2.银杏、银杉、水杉等是我国举世闻名的裸子植物,它们区别于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
A.用孢子繁殖后代
B.用种子繁殖后代
C.有真正的花和果实
D.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答案】D
【解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而裸子植物虽然也产生种子,但它的种子是裸露的。因为它的胚珠外无子房壁,所以没有形成果实。
4.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例题3.有关下列几幅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种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B.甲乙细胞中都有线粒体
C.丁类生物都营寄生生活
D.生物戊可用于酿酒、制作馒头
【答案】A
【解析】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故A错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故B正确;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故C正确;酵母菌经常被用于酿酒、制作馒头,故D正确。
5.生物分类的单位:
例题4.图是豆目植物的部分分类图解,下列关于四种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欢与紫檀同科不同属
B.紫檀与绿豆的共同点最多
C.绿豆与菜豆的亲缘关系最近
D.合欢具有豆目植物的所有特征
【答案】C
【解析】由分类索引可知,绿豆和菜豆同属,绿豆与合欢同目,属比目小,因此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绿豆与合欢更近;合欢与紫檀同目,绿豆与紫檀同科,科比目小。因此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和紫檀的共同点少;属、科、目中属最小,因此绿豆和菜豆同属,相似度最高。可见C正确。
6.生物的多样性:
例题5.下图的杂交育种过程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价值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杂交育种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小麦中既有高产也有低产的,既有易倒伏的也有抗倒伏的个体,其根本原因是具有基因的多样性。
7.生命的起源:
例题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海洋还可以进化出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中有氢气、氨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米勒实验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A、现代海洋不可能再进化出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地球条件了,A错误;
B、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B错误;
C、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C正确;
D、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错误。
8.生物的进化:
例题7.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其生存
B.生物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有利变异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生存,A错误。
B、生物的变异不是生物主动产生的,是生物自然发生,环境自然选择形成的,B错误。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1.(2022·通辽)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答案】A
【解析】A.岸边柳枝发出嫩芽,并有新叶长出,表明生物能够生长,A符合题意。
B.鲸需氧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换气,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鲸具有新陈代谢(呼吸)的生物特征,B不符合题意。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不符合题意。
2.(2022八上·南海期中)许多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的歇后语都与动物有关。如“寒蝉抱枯枝——日暮穷途”、“蝎子战蜈蚣——以毒攻毒”、“蝗虫打喷嚏——满嘴庄稼气”、“河里的蟹——都有夹(家)”等。请根据图中动物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蝗虫、蝎子、螃蟹都是节肢动物
B.蝉、蜈蚣和蝗虫体表均有外骨骼,可防止水分蒸发,更好适应陆地生活
C.沙蚕酷似蜈蚣,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他们都属于环节动物
D.螃蟹的“家”在河里,推测其可能用鳃呼吸
【答案】C
【解析】AB.蝉、蝗虫、蝎子、螃蟹都属于节肢动物,体表均有外骨骼,可防止水分蒸发,更好适应陆地生活,AB不符合题意。
C.沙蚕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而蜈蚣属于节肢动物,C符合题意。
D.螃蟹生活在河里(水中),用鳃呼吸,D不符合题意。
3.(2022·郴州)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类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且有导管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D.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答案】B
【解析】A.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B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根茎叶中有了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C不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D不符合题意。
4.(2022·滨州)结构简单、一般小于0.1毫米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个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B.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
C.青霉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菌丝吸收有机物,营腐生生活
D.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
【答案】C
【解析】A.细菌个体微小,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而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A错误。
B.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青霉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菌丝吸收有机物,营腐生生活,C正确。
D.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D错误。
5.(2022·日照)为宣传保护某水库的生物多样性,某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些鱼类的物种信息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名由属名+种加词构成
B.图示鱼类中,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最近
C.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少
D.可调查鱼类繁殖周期来制定保护方案
【答案】C
【解析】A.林奈的双名法给生物命名是:生物物种名由属名+种名构成,A不符合题意。
B.两种生物同属的分类单位越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两种生物同属的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鲢与黄颡鱼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纲,鲤与黄颡鱼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纲,鲢和鲤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科,科比纲小,所以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更近,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少,鲶形目包含黄颡鱼属,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多,C符合题意。
D.保护鱼类资源主要是保护产卵期的母鱼和育肥期的幼鱼,所以可根据鱼的繁殖周期制定保护方案。
D不符合题意。
6.(2022·泰州)原产于我国的菊花,现在世界上已经有2万多个品种。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那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是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题干提到的菊花之间(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是遗传多样性,可见,B说法正确。
7.(2022·凉山)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此实验证明了(  )
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宇宙
C.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 D.无机小分子能形成有机小分子
【答案】D
【解析】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原始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时发现,产物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8.(2022·达州)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达尔文在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化石和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B.箭毒蛙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其他生物发现,这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人体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
【答案】B
【解析】A.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不符合题意。
B.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B符合题意。
C.结合分析可知,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人体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都具有呼吸系统
C. 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 D. 都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 D
【解析】“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都具有呼吸系统”、“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而“都能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严重者可能丧命。下列关于红火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B. 用体壁呼吸,属于环节动物
C.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 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答案】 A
【解析】图中入侵物种红火蚁,具有一对触角,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根据其形态特征判断,这应是一种昆虫。
3.在观察蚯蚓时,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 )
A. 有利于观察蚯蜊的运动 B. 有利于观察蚯蚓的环状体节
C. 有利于蚯蚓进行呼吸 D. 有利于观察清楚蚯蚓的刚毛
【答案】 C
【解析】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引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实验过程中,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
4.邵阳有很多地方传承着剪纸艺术,如图为甲、乙两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 甲、乙都是脊椎动物 B. 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C. 甲是卵生动物;乙是胎生动物 D. 甲、乙的牙齿均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答案】 D
【解析】题图中:甲是蛇,属于爬行动物;乙是马,属于哺乳动物。
A.蛇和马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故蛇是变温动物,马是恒温动物,B不符合题意。
C.蛇产卵,故蛇是卵生;马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C不符合题意。
D.哺乳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蛇的牙齿无此分化,D符合题意。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关于诗中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鳍摆动为鱼游泳提供主要动力 B. 鹰的体温恒定,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C. 鹰有发达的翼,飞行能力较强 D. 鱼依靠鳃进行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答案】 A
【解析】A、鱼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提供动力的主要是躯干和尾的摆动,A符合题意;
B、鹰是鸟类,属于恒温动物,体温恒定,能适应多变的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鹰属于鸟类,有发达的翼,飞行能力较强,C不符合题意;
D、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运动器官是鳍,适于水中生活,D不符合题意。
6.从哪类植物开始出现了发达的输导组织(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
【答案】 C
【解析】A.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更无输导组织,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B不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C符合题意。
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是较高等的植物类群,在地球上出现的时代比蕨类植物晚,D不符合题意。
7.温暖多雨地区的森林中,树干或阴湿的小路上,常常能看到一层毛茸茸的“绿毯”,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毛茸茸的“绿毯”主要是(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答案】 B
【解析】A.藻类植物的种类很多,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处,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无根,茎和叶,无输导组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墙壁的背阴处,树木的背阴处等。因此,在温暖多雨地区的森林中,树干或阴湿的小路上,常常会看到地面上有一块块毛茸茸的“绿毯”,踩上去非常松软,它可能是苔藓植物,B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C不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D不符合题意。
8.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以下选项中对于绿色植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被子植物
B. 卷柏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C. 小麦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和胚乳组成
D. 水绵是多细胞的藻类,它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答案】 D
【解析】A.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故绿色植物也可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
B.卷柏是卷柏科,卷柏属的土生或石生蕨类植物,呈垫状,靠孢子繁殖。在水分不足时,它的根会从土壤里“拔”出来,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而一旦滚落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吸水后枝叶舒展,B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小麦种子由种皮(和果皮)、胚、胚乳组成。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故胚乳不属于胚,C不符合题意。
D.水绵是多细胞的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D符合题意。
9.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面粉中加入酵母菌后用开水和面,面发的比较快
B. 水果晾晒后储存,果干中缺少水分,细菌、真菌难以生存,不易腐烂
C. 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冷藏,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D. 将鸭蛋放进煮沸并冷却后的盐水中浸泡,鸭蛋不易变质
【答案】 A
【解析】A.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但是加入酵母菌不能用开水,会造成酵母菌受到损伤,A符合题意。
B.水分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将水果制成果干储存,只要是果干缺少水分,细菌真菌难以生存,B不符合题意。
C.冰箱内的低温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因此用来储存食物,延长保存时间,C不符合题意。
D.将鸭蛋放进煮沸杀死细菌,冷却后用盐水中浸泡,较多的盐渗出食品内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也叫腌制法,D不符合题意。
10.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真菌会感染人体导致疾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B. 细菌没有细胞核,真菌有细胞核,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 我国科学家在研制新冠疫苗的过程中,使用鸡胚活细胞来培养减毒新冠病毒
D. 我们合理利用自然界的某些细菌、真菌和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答案】 A
【解析】A.抗生素主要是杀死细菌和抑制细菌的生长,因此有些真菌会感染,不可以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A符合题意。
B.细菌有细胞结构,但无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不符合题意。
C.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生存,C不符合题意。
D.如乳酸杆菌能制作酸奶、酵母菌用来制作面包和酿酒、利用减毒的病毒制作疫苗等,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些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合理利用,D不符合题意。
1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结构简单属于单细胞生物
B. 除丙外,甲、乙、丁都是真核生物
C. 甲和丁的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乙为分裂生殖,通过结晶体传播的方式进行繁殖
D. 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存活的只有丙
【答案】 D
【解析】A.甲是酵母菌,乙是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只由一个细胞组成,丙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丁是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A不符合题意。
B.丙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甲是酵母菌和丁是老霉菌,属于真菌,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乙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甲酵菌和丁霉菌属于真菌,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乙是细菌,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丙病毒的生殖是自我复制,C不符合题意。
D.丙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一旦离开活体会变成结晶体,D符合题意。
12.下列有关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生物分类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B. 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C.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D.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A.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单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学家在对被子植物分类时,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B不符合题意。
C.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措施,C符合题意。
D.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故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
13.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逛吃、北迁,所到之处,践踏农田,毁坏庄稼,破坏设施,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等。这篇新闻引起人深思,你赞同( )
①保护野生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②当野生象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捕杀; ③保护野生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④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人类要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动物。因此题干中,①保护野生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③保护野生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法正确。②当野生象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捕杀;④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观点错误。
14.下列有关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
B.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C. 同纲一定同门,同门不一定同纲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答案】 D
【解析】A.生物分类等级越小,包含的物种数量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因此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A不符合题意。
B.建立了种质库,包括植物的种子库和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纲比门的等级小,所以同纲一定同门,同门不一定同纲,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D符合题意。
15.目前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分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
A. 生活环境 B. 形态结构 C. 用途 D. 经济价值
【答案】 B
【解析】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所以,绿色植物分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这样分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
1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B.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C. 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D. 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繁殖后代
【答案】 B
【解析】A.在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所以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但是也有简单的、低等的、水生生物,B符合题意。
C.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C不符合题意。
D.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繁殖后代,这叫适者生存,D不符合题意。
17.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唯一的证据
B.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C. 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从小型到大型,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答案】 B
【解析】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自然选择理论:遗传和变异是基础,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故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B符合题意。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进化的一般规律是: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D不符合题意。
18.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长颈鹿的脖子变长是长期使用的结果
C.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蛋白质
D. 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答案】 D
【解析】A.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A不符合题意。
B.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长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短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短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达尔文认为长颈鹿脖子变长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在火花放电的情况下最终产生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C不符合题意。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但是不能太绝对,因为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D符合题意。
19.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上图所示,据图回答:
(1)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因生活在海中,外形似马而得名,其实属于鱼类,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答出两点主要特征)。
(2)鲸属于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其特点是________(答出两点主要特征)。
(3)有些无脊椎动物能够分泌石灰质,固定二氧化碳,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它们属于________动物。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承诺2060年达到“碳中和”,请你说出两种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措施________。
【答案】 (1)海马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冰,体表有鳞片
(2)A;胎生、哺乳
(3)腔肠、软体;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
【解析】(1)海马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因此属于鱼类。
(2)鲸属于图中的A哺乳类动物,其特点是胎生、哺乳。
(3)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能够构成珊瑚礁,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珊瑚礁能形成岛屿、加固海岸、为鱼类提供栖息地,能固定二氧化碳;一些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石灰质形成贝壳,能固定二氧化碳,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都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0.某兴趣小组开展“使用公筷对餐后菜品中某细菌数量的影响”研究,实验选用三道菜,每道菜均分为三盘,分别为使用公筷组、未使用公筷组和未食用组,同一试验者吃同一道菜的次数相同。对餐前和餐后不同食用情况的各菜品取样并进行细菌培养,实验结果用菌落数呈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菜品名称 实验结果(菌落数/克)
餐前取样 餐后取样
使用公筷组 未使用公筷组 未食用组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14050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1206
炒芦笋 30 48 530 32
(1)研究发现,细菌和真菌形成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征,通常从菌落的    ,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比较餐前取样的培养结果,菌落数最多的菜品名称是    。
(2)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有    (列出一种即可)。
(3)比较表中同一菜品餐前取样和餐后取样未食用组的数据,未食用组增加的菌落数可能来自    。
(4)若该细菌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小组认为使用公筷能有效降低该传染病的传播,因为这样做相当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请列举因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病从口入”的常见传染病名称:   (列出一种即可)。
(5)根据上述实验可知,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是导致食物腐败的重要原因,为防止食物腐败可采取的方法有    (列出两种即可)。
【答案】(1)形态、大小和颜色;凉拌黄瓜
(2)使用的餐具(或筷子或取样工具)
(3)空气
(4)切断传播途径;痢疾、甲肝、戊肝等(任意写出一种,合理即可)
(5)脱水、罐藏、冷冻、真空包装(任选两种回答)
【解析】(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主要是从形态、大小和颜色上来区分。比较餐前取样的培养结果,凉拌黄瓜的菌落总数远高于其他菜,原因可能是黄瓜未经过高温杀菌。
(2)实验使用的餐具、筷子及取样工具需经过严格的高温杀菌处理,从取样开始,操作过程应防止杂菌滋生,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比较表中同一菜品餐前取样和餐后取样未食用组的数据,未食用组增加的菌落数可能来自空气的细菌传到菜品中。
(4)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使用公筷可避免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病原体随食物传播的风险。这种就餐方式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病从口入”的常见传染病有痢疾、甲肝、戊肝等疾病。
(5)由表中数据可见:每一道菜“使用公筷”组均比“不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数明显少,由此说明使用公筷能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所以倡议大家使用公筷。
(6)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针对不同食品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为防止食物长期存放导致腐败,食品均需低温保存,其原理是低温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一些食品为真空包装,这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破坏需氧菌类的生活环境。食品的保存方法:脱水、罐藏、冷冻、真空包装等(任选两种回答)。
思维导图
知识归纳
(1)植物进化的历程:
藻类植物
苔鲜植物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被子植物
高频考点
真题在线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
认识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
无脊椎动物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举 例
原生动物 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草履虫、疟原虫和变形虫等
腔肠动物 多细胞,体壁两胚层,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水螅、海蜇、珊瑚水母和海葵等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由许多体节构成。 猪肉绦虫、涡虫、和血吸虫等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有假体腔 蛲虫、蛔虫、钩虫等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有真体腔。 沙蚕、蚯蚓和水蛭等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河蚌、鱿鱼、蜗牛、乌贼、鲍鱼和章鱼等
节肢动物(昆虫纲) 体表具有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的动物,叫做昆虫。(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蜜蜂、蜻蜓、蝇蝗虫和蝴蝶等
2.各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1)鱼类:水生,体表具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卵生,体外受精,变温。如:青鱼、海马和鲨鱼等。
(2)两栖类: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变温。如: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等。(两栖类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
(3)爬行类:体表具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变温。如:壁虎和扬子鳄等。(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4)鸟类: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和气囊辅助呼吸(双重呼吸),恒温,体内受精,卵生。如:麻雀、鸡和驼鸟等。
(5)哺乳类:体表被毛,牙齿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恒温,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如:鲸、蝙蝠、海豚等。(哺乳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植物的分类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孢子植物 藻 类 植 物(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种子植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微生物的分类
名称 结 构 特 点 营 养 方 式 生殖方式
细菌 单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1)寄生,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2)腐生,如:枯草杆菌和乳酸菌等 。(3)自养,如:硫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分裂生殖
真菌 少数单细胞,多数多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1)腐生,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蘑菇等。(2)寄生,如:头癣、灰指甲等。 多数孢子生殖,少数出芽生殖
病毒 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DNA)构成的核心所组成。(无细胞结构) (1)寄生,(离开寄主就失去生命活动。)如:流感、口蹄疫、艾滋病、花叶病等。 增殖(复制)
生物分类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则反之。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实质是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生命的起源
原始大气,不含氧气,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实验只是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化石”
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
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2、生物进化的历程:
(2)动物的进化历程:(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①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学说: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认识生物:
例题1.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上述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进行呼吸 D.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例题1.下列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变温动物
B.都属于陆生脊椎动物
C.所产的卵都有卵壳
D.都用鳃呼吸
3.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例题2.银杏、银杉、水杉等是我国举世闻名的裸子植物,它们区别于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
A.用孢子繁殖后代
B.用种子繁殖后代
C.有真正的花和果实
D.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4.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例题3.有关下列几幅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种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B.甲乙细胞中都有线粒体
C.丁类生物都营寄生生活
D.生物戊可用于酿酒、制作馒头
5.生物分类的单位:
例题4.图是豆目植物的部分分类图解,下列关于四种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欢与紫檀同科不同属
B.紫檀与绿豆的共同点最多
C.绿豆与菜豆的亲缘关系最近
D.合欢具有豆目植物的所有特征
6.生物的多样性:
例题5.下图的杂交育种过程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价值多样性
7.生命的起源:
例题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海洋还可以进化出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中有氢气、氨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米勒实验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8.生物的进化:
例题7.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其生存
B.生物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有利变异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022·通辽)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2.(2022八上·南海期中)许多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的歇后语都与动物有关。如“寒蝉抱枯枝——日暮穷途”、“蝎子战蜈蚣——以毒攻毒”、“蝗虫打喷嚏——满嘴庄稼气”、“河里的蟹——都有夹(家)”等。请根据图中动物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蝗虫、蝎子、螃蟹都是节肢动物
B.蝉、蜈蚣和蝗虫体表均有外骨骼,可防止水分蒸发,更好适应陆地生活
C.沙蚕酷似蜈蚣,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他们都属于环节动物
D.螃蟹的“家”在河里,推测其可能用鳃呼吸
3.(2022·郴州)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类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且有导管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D.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2022·滨州)结构简单、一般小于0.1毫米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个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B.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
C.青霉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菌丝吸收有机物,营腐生生活
D.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
5.(2022·日照)为宣传保护某水库的生物多样性,某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些鱼类的物种信息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名由属名+种加词构成
B.图示鱼类中,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最近
C.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少
D.可调查鱼类繁殖周期来制定保护方案
6.(2022·泰州)原产于我国的菊花,现在世界上已经有2万多个品种。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7.(2022·凉山)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此实验证明了(  )
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宇宙
C.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 D.无机小分子能形成有机小分子
8.(2022·达州)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达尔文在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化石和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B.箭毒蛙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其他生物发现,这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人体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天然防御屏障
1.下列说法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都具有呼吸系统
C. 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 D. 都能生长和繁殖
2.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严重者可能丧命。下列关于红火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B. 用体壁呼吸,属于环节动物
C.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 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3.在观察蚯蚓时,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 )
A. 有利于观察蚯蜊的运动 B. 有利于观察蚯蚓的环状体节
C. 有利于蚯蚓进行呼吸 D. 有利于观察清楚蚯蚓的刚毛
4.邵阳有很多地方传承着剪纸艺术,如图为甲、乙两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 甲、乙都是脊椎动物 B. 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C. 甲是卵生动物;乙是胎生动物 D. 甲、乙的牙齿均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关于诗中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鳍摆动为鱼游泳提供主要动力 B. 鹰的体温恒定,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C. 鹰有发达的翼,飞行能力较强 D. 鱼依靠鳃进行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6.从哪类植物开始出现了发达的输导组织(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
7.温暖多雨地区的森林中,树干或阴湿的小路上,常常能看到一层毛茸茸的“绿毯”,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毛茸茸的“绿毯”主要是(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8.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以下选项中对于绿色植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被子植物
B. 卷柏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C. 小麦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和胚乳组成
D. 水绵是多细胞的藻类,它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9.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面粉中加入酵母菌后用开水和面,面发的比较快
B. 水果晾晒后储存,果干中缺少水分,细菌、真菌难以生存,不易腐烂
C. 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冷藏,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D. 将鸭蛋放进煮沸并冷却后的盐水中浸泡,鸭蛋不易变质
10.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真菌会感染人体导致疾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B. 细菌没有细胞核,真菌有细胞核,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 我国科学家在研制新冠疫苗的过程中,使用鸡胚活细胞来培养减毒新冠病毒
D. 我们合理利用自然界的某些细菌、真菌和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1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结构简单属于单细胞生物
B. 除丙外,甲、乙、丁都是真核生物
C. 甲和丁的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乙为分裂生殖,通过结晶体传播的方式进行繁殖
D. 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存活的只有丙
12.下列有关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生物分类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B. 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C.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D.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13.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逛吃、北迁,所到之处,践踏农田,毁坏庄稼,破坏设施,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等。这篇新闻引起人深思,你赞同( )
①保护野生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②当野生象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捕杀; ③保护野生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④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14.下列有关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
B.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C. 同纲一定同门,同门不一定同纲
D.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5.目前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分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
A. 生活环境 B. 形态结构 C. 用途 D. 经济价值
1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B.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C. 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D. 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繁殖后代
17.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唯一的证据
B.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C. 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从小型到大型,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18.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 长颈鹿的脖子变长是长期使用的结果
C.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蛋白质
D. 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19.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上图所示,据图回答:
(1)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因生活在海中,外形似马而得名,其实属于鱼类,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答出两点主要特征)。
(2)鲸属于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其特点是________(答出两点主要特征)。
(3)有些无脊椎动物能够分泌石灰质,固定二氧化碳,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它们属于________动物。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承诺2060年达到“碳中和”,请你说出两种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措施________。
20.某兴趣小组开展“使用公筷对餐后菜品中某细菌数量的影响”研究,实验选用三道菜,每道菜均分为三盘,分别为使用公筷组、未使用公筷组和未食用组,同一试验者吃同一道菜的次数相同。对餐前和餐后不同食用情况的各菜品取样并进行细菌培养,实验结果用菌落数呈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菜品名称 实验结果(菌落数/克)
餐前取样 餐后取样
使用公筷组 未使用公筷组 未食用组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14050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1206
炒芦笋 30 48 530 32
(1)研究发现,细菌和真菌形成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征,通常从菌落的    ,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比较餐前取样的培养结果,菌落数最多的菜品名称是    。
(2)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有    (列出一种即可)。
(3)比较表中同一菜品餐前取样和餐后取样未食用组的数据,未食用组增加的菌落数可能来自    。
(4)若该细菌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小组认为使用公筷能有效降低该传染病的传播,因为这样做相当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请列举因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病从口入”的常见传染病名称:   (列出一种即可)。
(5)根据上述实验可知,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是导致食物腐败的重要原因,为防止食物腐败可采取的方法有    (列出两种即可)。
思维导图
知识归纳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苔鲜植物
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
(1)植物进化的历程:
种子植物
高频考点
真题在线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