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6: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季之美》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教材教学解读: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作者感受细腻、选材视角独特,字里行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篇幅短小,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在文中咏唱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时之美,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膩真挚,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的感情。
本单元教材以“四时景物”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略读课文《月迹》。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描写景物时动静结合,尤其善于捕捉景致的微妙变化,因此本课对于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助的。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写景散文的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补充和本课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写景散文的魅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翩翩飞舞”“比翼而飞”“夜幕降临”“愈发”“心旷神怡”扫兴”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句子体会景物的动态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
结合关键句子体会景物的动态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时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本课时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2课,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填?
出示: 本文作者按照______顺序描写了春天的_________,夏天的_________,秋天的_________,冬天的_________,展现了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你记得真清楚!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第一课时所学,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2、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的四季,感受季节之美。
齐读课题:《四季之美》
二、精讲课文
(一)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注意每一段结构的特点。(每段都是总分结构)
(二)逐段学习,抓住重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春季)
(1)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春天的黎明(板书:春 黎明)。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春天黎明的美?(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你从色彩中感受到了美。(板书:色彩)
(2)我们发现,黎明时天空的色彩是在变化的,找出动词(泛、染、飘)边读边感受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3)黎明时分静悄悄,谁能读出春天黎明时安静的美?指名读。
师指导:再读得舒缓、轻一点,“一点儿一点儿”要读得慢,相信你就能读出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了。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4)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多种形式地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景物特点,熟读成诵,强化阅读理解。】
2、学习第二自然段(夏季)
(1)过渡:我们在朗读中领略了春天的美,现在让我们走进夏季的夜晚(板书:夏 夜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几种夏夜的景致?(3种: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2)其中具体写了什么景物?(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师补充:是的,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只用“固然美”一笔带过,着重描写了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中的闪着光亮的萤火虫,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板书:光亮)
(3)黑夜中不仅有光亮,还有飞舞的动态,你找到关键词了吗?谁能抓住动词读出萤火虫的动态美?指名读。
师评价: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受到萤火虫仿佛从画面中飞出,飞到了我们的教室,使我们置身于萤光环绕的夏夜。
(4)师指导: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轻柔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灵动的氛围。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秋季)
(1)过渡:炎夏已去,秋天悄然而至,我们来到了秋天的黄昏(板书:秋 黄昏),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写了秋天黄昏的哪些景物?(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视觉、听觉)
(2)读出视觉角度描写的句子(看到的)指名读。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向同学们求助:归鸦为什么用点点?大雁为什么用成群结队?前后讨论。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
乌鸦是怎么飞的?(急急匆匆),请你展开想象来说一说,它们这么急急匆匆,或许,它们是要回去____________;或许,___________;或许,___________……
与此同时,大雁又是怎么飞的?(比翼而飞)是呀,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画面变得壮观、辽阔高远了,让人感动。此情此景,作者感到?(感动)是呀,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到这美景中了。
同学们看,作者选取了不同飞行特点的两种鸟,使描绘的画面一下子丰富起来,动态描写又令画面生动起来,可见作者选材的独特、别具匠心。(板书:飞行)齐读句子,注意适当加快节奏,读出动态美。
(3)黑夜到来,画面看不到了,却放大了人们的听觉感受,让我们从风声、虫鸣中去感受秋的寂静吧,齐读。
(4)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作者对黄昏的时间也作了细分?(斜阳夕照、夕阳西沉)这些细微的时间差别,可见作者感受的细腻。
(5)让我们从朗读中感受作者的这份细腻。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冬季)
(1)过渡:秋去冬来,老师带大家去领略一下冬天早晨的美景。(板书:冬 清晨)(师读)请同学们思考思考:写了哪些冬天的画面?圈出关键词。(铺满白霜、熊熊炭火)这两个画面各具什么特点?
一白一红,写出了颜色的对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写出了冬天的独有韵味。(板书:动静结合)
(2)作者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情,你找到了吗?(闲逸)闲逸是什么意思?(安闲舒适)请你用舒缓的语调,读出冬日里的这份闲情逸致吧。指名读。
(3)生齐读第4自然段。
(4)这样美的景和作者闲逸的心情真是契合,所以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
【设计意图:先从整体上理解每个季节所描写的景物,进而在指导下学生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努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总结写作特点,感受抒发情感
(一)感受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的韵律美。
同学们,现在老师改变一下这篇文章的排版布局(改为竖排版),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是的,从结构上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齐齐整整,后面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从用词上来说,“微微、红紫红紫、漆黑漆黑、蒙蒙、翩翩”等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板书:巧用叠词)所以读来,简直是一首诗了,自然中的四季可不就是优美的诗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夸一夸这大美四季吧!
生齐读课文。
(二)体会情感,升华主题。
读完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吗?(板书:热爱四季,热爱大自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中,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板书:借景抒情)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
四、拓展迁移,仿写练习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了你眼中的四季美景,现在请你试着用上叠词、动词,写写你心中的四季之美,也可以参照老师给的例子。(春天最美是柳树。________________夏天最美是荷花。_________________秋天最美是落叶。______________冬天最美是雪花。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仿写,交流:我们的《四季之美》。
【设计意图:把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练写的兴趣,做到学以致用。】
五、总结
看,这就是同学们合作创作的《四季之美》,有独特的美。在古代诗人的眼中,一年四季也有别样的韵味。
春天之美,是白居易笔下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夏天之美,是苏轼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之美,是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之美,是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然四季,是一阙唱不完的歌,一首写不尽的诗,同学们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它的美吧!
六 作业布置:
1、搜集你喜欢的描写四季的诗句;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春 黎明 色彩
22 四季之美 夏 夜晚 光亮 动静结合
秋 黄昏 飞行 巧用叠词
冬 早晨 和谐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