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0: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语文模拟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网民数量大幅增加,巨大的网民数量为网络科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接受面和受众群体,也让科普活动能够覆盖人群更广。受众在哪里,阵地当然就要向哪里转移。受众的转移决定了必须打造科普主阵地,必须向新的媒介平台转移。
而新的传播方式下,用户的视听习惯也在改变,这也就要求今天的科普活动以用户喜欢的方式开展,实现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与传统科普形式相比,短视频科普内容在信息数量、表现形式以及受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上均有很大的突破。新的传播格局下,优秀的科普内容有了更多的曝光度、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受众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有意识地、自主地获取,能够方便地找到高品质信息。科普短视频具有突出个性、注重内容、兼具视听以及强调互动等特征,避免了单向传输、灌输式传播、表达方式生硬的问题,真实而接地气,能够迅速拉近与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的距离。试想,当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真实贴切的展现,能不火吗?
(摘编自《科普博主成“顶流”的启示》)
材料二:
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激烈的“知识传播竞争”中独领风骚。传播技术进步丰富了媒体形态,自媒体兴起扩大了传播主体、拓宽了传播渠道、重塑了传播环境,但互联网环境充斥着不准确、无效和虚假信息,让网民容易受“信息茧房”“信息过载”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科学系统的知识生产和深入浅出的知识表达,占领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竞争的高地,为社会输出兼具科学性和普及性的知识。青年科研工作者化身科普博主,他们不仅掌握各自领域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而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善于找到科学知识中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在各大网络平台大显身手,备受网民的青睐和追捧。
青年科研工作者以“公益科普”践行“知识无界”。科学知识是日积月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尽管系统深入的科学知识存在认知门槛,但知识学习不应划定身份界限。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倡导“知识无界”应是信息时代的价值理念。青年科研工作者投身公益科普,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专业科学知识,在娱乐化的氛围里建立了一个共享的知识绿洲,助推科学知识大众化传扬和无边界接收。在互联网付费知识产品大行其道的当下,公益科普是对科学知识公共属性的回归。
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挑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的重任。科学知识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得以生产,在社会中畅通流转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价值。青年科研工作者主业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里生产知识,知识传播大多局限于科学家内部。当青年科研工作者“变身”科普博主,破除知识流动的围墙,让广大的民众接触到、接收到这些知识,助推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全民认知水平的提升,知识效用才得以最大化。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普过程中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知识传播便捷性,使得科学知识受众大大增加,降低了知识效用发挥的边际成本。
互联网时代为科普创新提供了新契机,新媒体发展为知识传播拓宽了渠道。在此背景下,青年科研人员化身科普博主,为科普工作注入年轻血液的同时,也应该在科普内容、科普队伍和科普对话中遵循以下原则。
注重科普内容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科普博主将专业性较强的科普知识和多元传播方式融合时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因追求传播噱头而牺牲科学知识的准确性,既要保障知识的科学性,又要兼顾民众的求知欲。
促进科普队伍兼职化与专职化的结合。高水平的科普队伍是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除了专职科普工作者外,青年科研工作者具有专业系统的学科知识背景,了解网络阅读和认知的习惯与规律,是兼职科普工作有待开发的有生力量。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新媒体运营和传播技能的加持下,将成为科普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摘编自杨菁、刘俊娜《科研青年“变身”科普博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时代,巨大的网民数量决定了科普的主阵地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推动科普内容传播,科普活动的覆盖人群更广。
B.短视频科普由于在信息数量、表现形式以及受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因而改变了用户的视听习惯。
C.虽然传播技术的进步丰富了媒体形态,但也要注意避免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茧房”“信息过载”对网民的影响。
D.科普博主能使大多局限于科学家内部传播、在高校或科研机构里生产的科学知识让广大的民众接触接收,使知识效用最大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同一个科普话题下两则材料论述的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受众,材料二侧重青年科研人员。
B.科普由于受众而向新媒介平台转移,科普不再是说教,而是真实贴切的展现,这样才能火起来。
C.青年科研工作者掌握了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成为网民青睐的科普博主。
D.新媒体的发展益于科普知识传播,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提升了传播的便捷性,大大增加了知识受众。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三体》动画在B站的播放量达1.2亿,连续两天位列B站“热门国创榜”第一。
B.新东方的东方甄选直播间里,带货主播董宇辉双语直播,几乎每天都会登上热搜。
C.很多人的微信朋友网大量地转载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讲授的“天宫课堂”课程。
D.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从1961年出版发行起,到现在50多年销量高达1亿多册。
4.现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出现了大量科普内容的短视频,几乎有全民参与的趋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让“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激烈的‘知识传播竞争’中独领风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在前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离开这条路大约五十多英尺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已经在那几屹立了好几百年;而且几百年前,命里注定要落到这样一个下场——也许,这个下场同时也是梅森早就命中注定的。
他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又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好像在静止的空间里即将出现什么行动的预兆。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于是用斧头砍树。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在雪里了。
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
“你还记得我们在塔纳纳见面的情形吗?你还记得那一回,她冒着像冰雹一样打在水面上的枪林弹雨,穿过麋鹿角急流,把你同我从岩石上拉下来的情形吗?——”
“你还记得当初在努克路凯脱挨饿的事吗?——”
“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他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麋鹿哩。”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
……
马尔穆特·基德穿上皮外套,套上雪鞋,把来复枪夹在腋下,让那个女人去轻轻哭她的男人,就走到树林里去了,在北极一带的这种不幸的事,他不是没有遇见过,可是从未没有面对这样的难题。说得抽象一点,这只是一个很清楚的选择题——三条可能活下去的生命对一个注定要死的人。可是现在,他拿不定主意了。五年来,他们肩并肩,在河上,路上,帐幕里,矿山里,一块儿面对着旷野、洪水同饥荒所造成的死亡的威胁,结成了患难之交。可是现在,这种友谊要由他亲手割断了。
虽然他只祈求找到一只麋鹿,只要一只就够了,可是,所有的野兽似乎都离开了这一带。到了天黑的时候,这个累得筋疲力尽的男人,只好两手空空,心情沉重地朝帐幕慢慢走去。可是,狗的狂吠和露丝的尖利喊叫使他加快了脚步。
他一冲进宿营地就看见露丝正在一群狂吠的狗当中抡舞着斧头。那群狗破坏了主人们的铁的纪律,正在一拥而上地抢夺干粮。他立刻倒提着步枪,参加了这场战斗。于是,这出自然淘汰的老戏,就像在原始时代那样残酷地演起来了。人和兽,为了争夺主权,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决战。接着,那群打败了的狗就爬到火堆旁边,舐着自己的伤口。不时地对着星星,衰嗥着诉说它们的苦难。
早晨又出了新的乱子。那群狗互相撕咬起来。爸爸一级的老狗卡门,已经给众狗扑倒了。用鞭子抽它们,它们也不理。尽管它们给打得畏畏缩缩地惨叫,它们还是要把那条狗的骨头、皮、毛和一切都吃得干干净净才肯散开。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露丝瞧着他搭棚,这是猎人有时为储存兽肉,免得让狼和狗吃掉而搭的那种棚子。他先后把两株小松树的树梢面对面地弯下来,差不多碰到地面,再用鹿皮带把它们捆紧。然后,他把梅森身上的皮褥子裹好捆紧,把绳子的两头捆在弯倒的松树上。这样,只要用猎刀砍一下,就会让松树松开,把他的身体弹到半空中去。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她痛哭了一场,吻别了她的丈夫,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希望他的伙伴早点断气。
一个人独自待在寂静的雪野里,怀着痛苦的心事,可不是件好受的事。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他向周围扫了一眼,寂静的雪野好像在嘲笑他,他不禁毛发悚然。尖利的枪声一响,梅森就给弹到他的空中坟墓里去了;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节选自《杰克·伦敦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万紫 雨宁译,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三个人物,根据情节可以推知梅森和基德是历经患难的朋友,情深义重,而梅森和露丝是夫妻。
B.小说中,基德凭着多年的雪野生活经验,察觉到大树倒塌的可能,预感到危险的到来,反应敏捷,及时逃生。
C.小说中,狗与人展开惨烈的决战,是为了争夺粮食的主权,人胜利了,狗只好哀嗥,写出了严峻的饥饿处境。
D.小说写卡门被其它的狗吃掉了,可以推知卡门是一条身体赢弱的狗,残酷的生存法则赤裸裸地把它葬送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笔力刚健,语言冼炼生动,环境描写恰到好处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着墨不多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小说结构紧密而情节动人,在短小的篇幅中,写了梅森遇难、群狗夺食和空葬梅森等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
C.小说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刻画人物,爱憎分明,通过激烈的冲突展示人性的挣扎与灵魂抗争,惊心动魄,引人深思。
D.露丝是文中出现的唯一的女性角色,对于露丝,作者并没有描写她的语言,而是以人物的行动传达出她的所有情感。
8.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这只是一个很清楚的选择题——三条可能活下去的生命对一个注定要死的人。
9.杰克·伦敦创作了大量描写十九世纪末淘金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本文即为其中一篇。他的创作常常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的环境之中,以此展露丰富的意蕴。请据此简要分析鉴赏本小说。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玉,字咸栗,万安人。祖广衡,永乐末进士。正统间,以刑部郎中出修浙江荒政,积粟数百万,督治陂塘为旱涝备。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还治院事。福建、浙江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寿宁县于官台山,以清盗窟。讨平处州贼。已,复巡抚辽东。居官以廉节称。终刑部尚书。父乔,成化初进士。累官湖广左布政使。玉登弘治九年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初,孙伯坚、金琦、王宁皆以传奉得官,已,又以指挥胡震为都指挥,分守通州。玉抗疏言:“传奉不已,继之内批,累圣德,乞皆罢之。”不纳。武宗即位,甫四月,灾异迭见,玉陈修省六事。出按京畿,中官吴忠奉命选后妃,肆贪虐。玉奏。不问。刘健、谢迁罢,玉驰疏言:“刘瑾等佞幸小臣,巧戏弄,投陛下一笑。顾谗邪而弃辅臣,此乱危所自起。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乞置瑾等于理,仍留健、迁辅政。”不报。玉遂引疾归。后瑾榜玉奸党,复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累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论遏乱功,进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左。历刑部左、右侍郎。六年秋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玉所居仅庇风雨。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皆有论著。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
(选自《明史·刘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B.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C.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D.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B.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编纂史书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最高职位。
C.进士: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中,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文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玉出身宦门,数代为官。其祖父刘广衡为永乐末年进士,历任多种官职,为官清廉而有节操,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其父亲刘乔为成化初年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
B.刘玉敢于直言,批评时弊。任御史时,他上疏直陈“传奉”“内批”授官之弊;武宗即位后,他奏请武宗修身反省;出巡京畿,他揭发宦官吴忠奉命选后妃时肆意贪虐。
C.刘玉遭到诬陷,被逮人狱。刘健、谢迁免官,他急速上奏说刘瑾等是奸佞小人,请求对其弃置不理,结果被刘瑾诬为奸党,不但被罚输粟,还被逮捕入狱,革职回乡。
D.刘玉平叛有功,晋升官职。正德十五年,他任职南京,提督江防。宁王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他率领水军赴江西增援。世宗即位后,朝廷论功,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
②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
14.刘玉死后,在隆庆初年被朝廷“赠刑部尚书,谥端毅”,请根据文本内容说出刘玉被“谥端毅”的理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雍陶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古县”既呼应了诗题中的“永乐”,又与颈联的“百里”相照应。
B.颔联借用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含有赞慕之情。
C.颈联用“骥”和“鸡”来喻指殷尧藩,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
D.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
16.有人认为末句“佳句多从阙下闻”包含安慰劝勉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完成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2)《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_________,________ 。”
(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
(4)《望海潮》中哪句写街巷桥河的美,哪句写居民住宅的雅致:“_________,________ 。”
(5)《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反衬人。
(6)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对于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一系列 ① 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批批充满壮志豪情、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有志青年的艰苦奋斗。
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活跃在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抢险救灾、应急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等领域,用稚嫩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________,________。对于奋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广大青年朋友来说,要把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传承下去,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 ② ,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 ③ 中创造业绩。
新征程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广大青年朋友更应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人民立场,加强理论学习,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研究分析发展规律,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增进本领、增长才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和结构基本相似,与之构成排比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在学习中超越,在继承中转化,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②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新时代以来,文化艺术领域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风格,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中国风”不断焕新文化风景。
我国有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③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富有旺盛的文化创造力,这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以中国音乐为例,我们不仅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音乐,而且有 A 的雅乐传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古琴成为人类历史上极富文化含量的乐器,④保存至今的琴曲 B 。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和打谱实践、围绕琴乐形成的丰富而深刻的古琴文化,让古琴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 C 的瑰宝。
21.请在文中横线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关于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两个分句要前后调换。
B.②处“精髓”的“髓”读suǐ,形声字,“骨”表其意义范畴。
C.③“沉淀”应该换成“积淀”。
D.④处“保存”和“至今”位置调换意思不变。
23.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忘本来”的倡导,学校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从《乡土中国》的视角,窥破《红楼梦》里的诸事结局”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活动。请你参照示例,从以下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简要解读。
示例:
问题: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解读: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无比激动的、强烈的感情,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姐弟式的听话、撒娇的平淡感情,费孝通曾指出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最终也正是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避免了宝黛爱情的热烈可能会带来的不必要的变故。
问题:
(1)探春理家——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2)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解读: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四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等高呼“打倒孔家店”,鲁迅等主张“少读中国书”,瞿秋白等倡导“汉字拉丁化”……他们激烈地批儒家,反传统;今天,广大青年热衷“中国诗词大会”,读《论语》,穿汉服……我们又在不断地拥抱儒家,回归传统。
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4.①媒介平台受众范围广,“快手”“抖音”等新的媒介平台使科普的内容有更多的曝光度和展示空间。②科普的短视频视听结合。科普的短视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更接地气,能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5.①发挥青年科研工作者掌握各自领域的系统性科学知识,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善于找到科学知识中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的优势。②让青年科研工作者践行“公益科普”,勇挑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的重任。③注重科普内容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促进队伍兼职化与专职化的结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而新的传播方式下,用户的视听习惯也在改变,这也就要求今天的科普活动以用户喜欢的方式开展,实现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与传统科普形式相比,短视频科普内容在信息数量、表现形式以及受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上均有很大的突破”可知,新的传播方式下,用户的视听习惯的改变,要求今天的科普活动实现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而短视频内容在信息数量、表现形式以及受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上较传统科普形式均有很大的突破,但是短视频科普与用户视听习惯改变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就能成为网民青睐的科普博主”条件不充分,根据原文材料二第一段“青年科研工作者化身科普博主,他们不仅掌握各自领域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而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善于找到科学知识中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在各大网络平台大显身手,备受网民的青睐和追捧”可知,文中还提及“善于找到科学知识中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基本内容是介绍科普内容在新的媒介平台受众群体的改变以及受众视听习惯的改变。
A.《三体》动画火爆,是科幻作品受欢迎,不是科普的受众多。
B.董宇辉的直播带货传播了一些英语的学习知识,但不属于科普。
C.“天宫课堂”是用新的传播方式的科普,符合科普内容在新的媒介平台受众群体的改变以及受众视听习惯的改变。
D.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是传统媒介,不属于新的媒介平台。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与传统科普形式相比,短视频科普内容在信息数量、表现形式以及受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上均有很大的突破。新的传播格局下,优秀的科普内容有了更多的曝光度、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可知,媒介平台受众范围广,“快手”“抖音”等新的媒介平台使科普的内容有更多的曝光度和展示空间。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科普短视频具有突出个性、注重内容、兼具视听以及强调互动等特征,避免了单向传输、灌输式传播、表达方式生硬的问题,真实而接地气,能够迅速拉近与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的距离。试想,当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真实贴切的展现,能不火吗”可知,科普的短视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时,更接地气,能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而现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科普的短视频视听结合,所以更接地气,更能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激烈的‘知识传播竞争’中独领风骚”是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所以本题的答案在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青年科研工作者化身科普博主,他们不仅掌握各自领域的系统性科学知识,而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善于找到科学知识中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可得出,要发挥青年科研工作者掌握各自领域的系统性科学知识,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善于找到科学知识中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的优势。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青年科研工作者以‘公益科普’践行‘知识无界’。”和第三段“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挑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的重任”可知,要让青年科研工作者践行“公益科普”,勇挑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的重任。
根据材料二最后三段内容“在此背景下,青年科研人员化身科普博主,为科普工作注入年轻血液的同时,也应该在科普内容、科普队伍和科普对话中遵循以下原则”“注重科普内容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促进科普队伍兼职化与专职化的结合”可知,要注重科普内容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促进队伍兼职化与专职化的结合。
6.B 7.C 8.①“一个注定要死的人”指的是重伤难以活命的梅森; “三条可能活下去的生命”指的是基德、露丝以及露丝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同时“可能活下去”也预示着生存条件的严苛。②此刻,梅森身受重伤,极寒的雪野环境,食物的短缺,容不得基德、露丝作太久的犹豫与停留,他们必须为求得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舍弃对梅森没有实质意义的救助。生与死的“选择题”让人倍感悲壮。 9.①小说把人物放在饥饿寒冷和面对死亡的极端环境中。基德和梅森正穿越严寒冻结的密林,梅森被倒伏的大树砸中;②通过对寒冷、饥饿和死亡的描写,展现了淘金者之间的友情,同时又表现了人对冷酷野蛮现实的反抗;③小说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富有记录时代风貌的深远意义。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察觉到大树倒塌的可能,预感到危险的到来”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只听见空中又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好像在静止的空间里即将出现什么行动的预兆”,基德有可能预感到危险的到来,但无法提前推测察觉到大树的倒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爱憎分明,通过激烈的冲突展示人性的挣扎与灵魂抗争”分析有误,首先“爱憎分明”不符合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爱”有一定道理,但“憎”无从谈起;同时“激烈的冲突”也不恰当,文中的三位人物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冲突”,更非“激烈”,在求生这个问题上,三者是有共识的,即使是“梅森”重伤后的求死也是为了保得家人、朋友的生存。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一个注定要死的人”指的是重伤难以活命的梅森,前文写他被一棵大树砸中了“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重伤的他不可能活下来;
“三条可能活下去的生命”指的是基德、露丝以及露丝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五年来梅森、露丝和基德一直在一起,已经成了患难之交;
“可能活下去”中的“可能”表明,即使他们三个暂时没有像梅森一样遭遇不幸,但在寒冷而荒无人烟的雪野,他们和很难生存下去,这句话预示着生存条件的严苛;
而“选择题”指的是,面对重伤的梅森,基德和露丝必须做出选择,他们只能抛下他而离开,不然他们都会死在这里,这是一道生与死的“选择题”;
这道选择题“很清楚”是因为,眼下梅森重伤,不可能治好,只能等死,况且极寒的雪野环境,食物的短缺,为了三个可能会活下去的人,基德和露丝必须做出选择,就是抛下梅森;而梅森也很清楚这一点,“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他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理智上基德和露丝越早做出决断越好,这个选择是不容置疑和犹豫的,他们必须为求得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舍弃对梅森没有实质意义的救助。生与死的“选择题”让人倍感悲壮。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技巧和文本意蕴的能力。
先看“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的环境之中”,小说开头描写基德和梅森他们在雪野中跋涉,“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基德和梅森正穿越严寒冻结的密林;接着写了一个突发事件,梅森被倒伏的大树砸中,“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让人物不仅面对严寒,更有死亡的威胁。
文章对寒冷、饥饿和死亡的描写很到位。如写寒冷“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写饥饿,“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麋鹿哩”“虽然他只祈求找到一只麋鹿,只要一只就够了,可是,所有的野兽似乎都离开了这一带。到了天黑的时候,这个累得筋疲力尽的男人,只好两手空空,心情沉重地朝帐幕慢慢走去”,甚至由于饥饿,连狗们都跟主人争夺粮食“那群狗破坏了主人们的铁的纪律,正在一拥而上地抢夺干粮”,还把一只老狗给吃了;写死亡“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他向周围扫了一眼,寂静的雪野好像在嘲笑他,他不禁毛发悚然。尖利的枪声一响,梅森就给弹到他的空中坟墓里去了”。
而面对这些极端环境,更展现出淘金者之间的友情,同时又表现了人对冷酷野蛮现实的反抗。如梅森为了让他们活下去宁可自己在这里等死,而基德不肯抛下梅森,“‘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不行。’‘只等三天。’‘你必须赶紧走。’……‘那么一天。’……”;为了不让梅森的尸体在雪野里被野兽吃掉,基德给他做了一个“空中坟墓”,“他先后把两株小松树的树梢面对面地弯下来,差不多碰到地面,再用鹿皮带把它们捆紧。然后,他把梅森身上的皮褥子裹好捆紧,把绳子的两头捆在弯倒的松树上。这样,只要用猎刀砍一下,就会让松树松开,把他的身体弹到半空中去”;同时基德不抛下梅森、做“空中坟墓”、去打猎等行为也是对冷酷野蛮现实的反抗。
小说描写十九世纪末淘金人生活,将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从而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是他用来对抗功利现实的良药,他的作品富有记录时代风貌的深远意义。
10.B 11.B 12.C 13.①(刘玉)发放粮食救济饥荒,奏请免除虚税,恢复本业的有上千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②百姓贫穷,财政枯竭,各地府库空虚,陛下如不改变打算,天下将危险了。 14.①为官期间发放粮食救济饥荒,奏请免除虚税,是为“端毅”;
②多次上疏抗疏,仗义执言,激浊扬清,是为“端毅”;
③仕途几起几落,朝廷召之即来,贬之即去,宠辱不惊,是为“端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景泰初年,担任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奏陈如遭灾害,不等核查上报,即先免去受灾地区的赋税,使有关部门不得借复核灾情之名暗中克扣,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历左副都御史”句意是担任左副都御史。“历”作谓语,“左副都御史”是官职,作“历”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即除其赋”句意是即先免去受灾地区的赋税。“即除”作谓语,“其赋”作宾语,句意完整,应在“即除其赋”前后停顿,排除A。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掌管编纂史书”错误,应为“掌管文书奏章”。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请求对其置之不理”错误,原文为“乞置瑾等于理”,意为请求将刘瑾等人交付审理。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振”通“赈”,救济;“蠲”,免除;“擢”,提拔。
②“殚”,尽、枯竭;“图”,打算;“殆”,危险。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可知,为官期间发放粮食救济饥荒,奏请免除虚税,是为“端毅”;
②由原文“玉抗疏言:‘传奉不已……’”“玉驰疏言:‘刘瑾等佞幸小臣,巧戏弄……’”可知,多次上疏抗疏,仗义执言,激浊扬清,是为“端毅”;
③由原文“玉遂引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六年秋坐李福达狱削籍”可知,仕途几起几落,朝廷召之即来,贬之即去,宠辱不惊,是为“端毅”。
参考译文:
刘玉,字咸栗,万安人。祖父刘广衡,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正统年间,任刑部郎中前往浙江治理垦荒事务,积储粮食数百万,又督民修治河塘以防旱涝之灾。景泰初年,担任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奏陈如遭灾害,不等核查上报,即先免去受灾地区的赋税,使有关部门不得借复核灾情之名暗中克扣,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回都察院视事。福建、浙江盗贼兴起,皇上命他前往监督军队追捕。建议在官台山设置寿宁县,以便清除贼巢。接着,讨平处州盗贼。不久,又巡抚辽东。广衡任职以廉节著称,官至刑部尚书。刘玉的父亲刘乔,成化初年考中进士。升迁至湖广左布政使。刘玉考取弘治九年进士,授官辉县知县。(刘玉)发放粮食救济饥荒,奏请免除虚税,恢复本业的有上千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在此之前,孙伯坚、金琦、王宁等都传达圣旨而获得官职,不久,皇上又提升指挥胡震为都指挥,镇守通州。刘玉上疏反对说:“传达圣旨的太监不断任官,常由内官批示任免,这样有妨皇上的圣德,请皇上将太监们尽行免职。”皇上未采纳他的意见。武宗即位,才四个月,灾异不断发生,刘玉奏请皇上应修身反省六事。刘玉至京师地区巡按,宦官吴忠奉皇上之命选取后妃,恣意贪赃枉法。刘玉上奏揭发。皇上不加过问。刘健、谢迁免官,刘玉急速上奏说:“刘瑾等人原是善于奉迎的小人,因惯于戏弄,以博陛下欢心。爱护谄媚的小人而抛弃辅佐大臣,这是祸乱的根源。百姓贫穷,财政枯竭,各地府库空虚,陛下如不改变打算,天下将危险了。乞请将刘瑾等人交付审理,留用刘健、谢迁以辅佐朝政。”未获准。刘玉便称病回乡。后刘瑾宣布刘玉为奸党,并对他加以诬陷。刘玉三次被罚向边塞缴纳粮食,最后刘瑾矫皇上诏令将他逮捕入狱,并削除官籍放回家。刘瑾处死后,刘玉以河南佥事起用,升任福建按察副使,先后主管学政。正德十五年提升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长江防守。宁王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刘玉率水军赴江西增援。叛乱平定后,改为巡抚郧阳。世宗即位,召刘玉为左佥都御史。朝廷评议平叛之功,晋升刘玉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任左副都御史。先后任刑部左、右侍郎。六年秋季,因受李福达一案牵连被削去官籍,回家后去世。刘玉家房屋简陋,只能勉强遮蔽风雨。对于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等都有论著。隆庆初年,追赠刑部尚书,谥号端毅。
15.C 16.能创作“佳句”,是作者对殷明府才华的肯定,也是一种安慰;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说明殷明府的诗名已经在京城传播开来,亦是一种赞扬与安慰;由此印证了诗人之前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含有劝勉之意。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用……‘鸡’来喻指殷尧藩”“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错,“九霄终自别鸡群”意思是殷尧藩非凡物,终当鹏飞九霄,与凡鸡不同。并非用“鸡”来此喻指殷尧藩;此句蕴含的是对殷尧藩才华的自信和对他未来可期的美好祝愿。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安慰劝勉”来分析。
“佳句多从阙下闻”是承接上句“相思不恨书来少”而来,为何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原来诗人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能创作出“佳句”,表明殷尧藩确有才华,这对于一直关爱他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
而“阙下”代表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京城。诗人经常从京城听到殷尧藩创作的佳句,说明殷尧藩的诗名已在京城传播开来,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此句也表达了对殷尧藩才华的赞美。
此句又与颈联“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呼应,诗人一直认为殷尧藩是千里马,这小小县城容不下他;诗人认为他终有一天会离开“鸡群”而鹏飞九霄,得到重用;果然殷尧藩的名气已经在京城传开,这也印证了诗人前面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此句其实是勉励殷尧藩好好努力,未来定会大展宏图,含有劝勉之意。
17.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扪”“膺”“姱”“謇”“谇”“碧”。
18.①举世瞩目 ②迎难而上 ③披荆斩棘(或攻坚克难) 19.示例:①用绚丽的青春书写如花的风采
②用火热的热情创造如火的事业 20.借代。用“雪山”“委山关”“腊子口”代指新征程中的困难,引人联想,使困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成就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绩非常突出,可以填“举世瞩目”。“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意着、影响很大。
第二空,根据前文“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可知,青年在危机困难面前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可以填“迎难而上”。“迎难而上”形容不怕困难挫折、勇敢地挑战。
第三空,根据前文“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可知,中国青年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开辟新的业绩,可以填“披荆斩棘”。“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清除障碍,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指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完成任务。
19.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此处句式特点为:“用”领起的状语修饰动宾短语,介词的宾语和动词的宾语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内容与青年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奋斗前行有关。结合两者则要找准动词,如“书写”“实现”“描绘”等,再找到与之相搭配的名词,就会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相关仿写的内容可以是用辛勤的汗水书写壮丽的人生,用绚丽的青春书写激昂的风采,用火热的激情实现远大的目标,用伟大的理想描绘美好的人生等等。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根据“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可知,画线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娄山关”和“腊子口”等艰险代指新征程上困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征程上困难很多,但只要克服困难,就必然能迎来“长征”的胜利。使困难形象突出、画面感较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21.A.源远流长 B.数以千计 C.当之无愧 22.D 23.(1)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鬓们的交情上,还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更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2)王熙凤对于秦可卿的托梦,虽因弄权铁槛寺而惊疑,但后来经过大试身手,误以为自己当家的能力超强;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是指有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的雅乐传统,应该用成语“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B处语境是指保存至今的琴曲数量很多,应该用成语“数以千计”。“数以千计”,形容数量很多。
C处语境是指古琴担得起人类音乐宝库中瑰宝的称号,应该用成语“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D.“位置调换意思不变”错误,调换位置后意思改变了。“保存至今”强调的是保存时间长,“至今保存”强调目前、现今的保存情况。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乡土中国》第12章“血缘和地缘”中提到: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也就是说,亲戚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往往被"接收方"视作是人情,具备很强的馈赠属性。在《红楼梦》探春理家一节中,探春打理的是荣国府,这里住的是贾家的几代人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人等,嬷嬷、丫鬟都与主子有着关联,因此荣国府是一个血缘社会,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这些交易是乡土观念的表现,根本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而探春的所谓开源,只不过是几百两银子的规模,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2)《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中提到: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私”与“公”是相对的。秦可卿托梦让王熙凤“趁今日富贵,将祖莹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这样的话,日后家族“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但以“己”为中心的王熙凤却浑然不觉。在弄权铁槛寺一节中,王熙凤更是为了一己私利,酿成悲剧。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2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部分讲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激烈地批儒家,反传统;第二部分讲今天,我们又在不断地拥抱儒家,回归传统。从材料来看,今天的回归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是相对的。
为什么以前反传统,而现在要拥抱儒家,回归传统?进一步分析的话,《论语》类的书为儒家作品,它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修身还是为人处世,无论是治国还是齐家,积极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里面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并不都是糟粕,因此说,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可不必激烈地批判,甚至是完全剔除。一些诗词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味的拒绝,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压,这不符合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我们应该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思考其在不同时期青年们有不同的态度的原因,从而做出有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时陈独秀等人批儒家、批传统是由当时社会特点决定的,或者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意识到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是不能割断的,这是中华传统的所在,文化需要传承,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本次作文从两个方面突出了“青年视角”:①材料中,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和现在的广大青年;②任务要求中,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你”。历史上和当下的中国青年,面对传统文化,态度是不同的;那,“你”呢?站在当下中国青年的视角,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你又怎样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做出青年人的回答。
写作时,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传统文化不能抛。然后可以指出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的做法有失妥当,肯定当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做法,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怎么做等。文章结尾处可以重申观点。
立意:
1.传统文化不能丢。
2.传承传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
3.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光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