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1: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古代诗歌阅读
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2.“用典”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词人四十三年前南下归来的经历之外,全属用典。有人认为辛弃疾“掉书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列小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对画线句用典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4.作者登临怀古,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却只提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试写出其用意。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的毛病,你是怎么认为的?
二、情景默写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处。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词人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思接千古,追忆英雄孙权,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刘裕生平,揭示他生活在蓬门陋巷,出身低微。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上片缅怀京口英雄刘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下片借用典故讽刺刘义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下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如果北伐大业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中,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尾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却无人问津的感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战败的耻辱。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10.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提醒南宋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1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文意和句式,在甲、乙两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在辛弃疾的笔下,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 甲 。 乙 ;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栏杆是志士不尽的慷慨。他是诗人,他更是志士;他是游子,他更是主人。浪漫的低吟也好,慷慨的高歌也罢,柔情万种,壮怀激烈,都是对这一片残山剩水深深的爱恋。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的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小阅读-课内
14.赏析下列词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了哪几个和京口有关的英雄?
1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巧用对比,请找出并具体赏析。
1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请找出并分析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的理解。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20.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句内容和作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21.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句内容和作用。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句内容和作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3.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句内容和作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4.阅读下列节选自《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句,思考:这几句运用了谁的典故?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5.请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
2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使情感抒发委婉深沉,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六、非选择类
28.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 ),号( ), (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2.观点一:用典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布。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典,是鉴赏辛弃疾词的关键。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阕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词人的抱负,一个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摘的。词的最后用廉颇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地再现了词人的形象。综上所述,辛弃疾词的用典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在权臣当道的社会背景下,用典不仅可以借助典故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
观点三:综观本词,用典虽多,但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真切动人。词人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辛弃疾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正确鉴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的说法明显错误。作者借廉颇自比,充分体现了自己还有足够的实力报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用典”的评价的能力。
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认为“用典”太多,可以从语言角度分析,典故堆砌会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读起来不够流畅,影响了这首词的流畅度。
认为“用典”用得很成功,可以从表达感情和艺术效果上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词的上片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展现了一个志在恢复中原而又不受朝廷重用的不得志的抑郁愤懑的英雄形象。认为“用典”是为了躲避当朝政治,能免遭迫害,表达感情更加含蓄一些,保全自己还有可能有机会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诗歌内容就无法理解。
3.C 4.(1)照应词题。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并建立了政权。(2)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做文职,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3)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错误。此处作者是借廉颇这一典故自况,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选项的理解没有关注词人在词中要表达的情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由词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可知,孙权曾建都京口;刘裕居住于京口,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并建立了政权,作者提及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照应词题“京口怀古”;
由词中“英雄”“风流”以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内容可知,孙刘两人都曾建功立业;作者仰慕英雄并提及刘裕北伐之事,以两人自比,也表明自己力主北伐抗敌,想要收复失地,建立功业,但朝廷只派他做文职,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由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内容可知,作者赞扬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收复失地, 批评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落败而回,借古讽今,批评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无收复中原之志。
5.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词人借助典故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并不是“掉书袋”。
【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6.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胥”、“赢”、“仓”、“犹”、“烽”、“佛狸”。
7.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千古江山英雄 无觅孙仲谋处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试题类型。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胥”“赢”“仓皇”。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8.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调动平时积累,要在理解词句大意的基础上,学会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记忆,注意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的写法,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答题要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1)题结合句意来看,(2)题注意内容和手法,(3)题注意内容和表意目的,(4)注意表达语意和典故的运用,填空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字有:戈、嘉、赢、祠、廉等。
【点睛】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9.B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B项,“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故选B。
10.C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
C项,张冠李戴,“想当年”三句赞扬的不是孙仲谋,而是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作者用刘裕的典故,写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故选C。
11.C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选出“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C项,“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错误;这三句含义是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
故选C。
12. 甲:江南又是男性的,楚天千里,雨打风吹,刚强雄健 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闲听蛙声是诗人无边的浪漫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甲处应仿照前文“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来写,乙处应仿照后文“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栏杆是志士不尽的慷慨”来写,都需要引用或化用辛弃疾的诗词。注意句式要一致,意境要相谐,又后文“浪漫的低吟也好,慷慨的高歌也罢,柔情万种,壮怀激烈”可知这两处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甲处与“女性”相对的是“男性”;与“柔媚温婉”相对的可以是“刚强雄健”;表现“刚强雄健”的诗句可以是“楚天千里,雨打风吹”。乙处与“不尽的慷慨”情怀相对的可以是“无边的浪漫”情怀;“明月惊鹊,清风鸣蝉,闲听蛙声”正体现词人的浪漫。
13.【观点一】有人嫌他“多用事”“掉书袋”,认为是一个缺点。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用事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畅度。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事,是鉴赏辛词的关键。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片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一个胸怀复国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摘的。词的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辛词的用事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权臣当道,用事不仅可以借助历史故事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当朝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
【观点三】综观这首辛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和目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本词题目冠以“怀古”,其实“说今”才是诗人的目的。所以作者采用了用典这种相对隐诲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心志,表述隐诲的同时,也必然给后世人带来难以理解的结果,甚至背上了故意卖弄学问的骂名。但诗词相对来说忌讳浅易显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用典反倒增添了诗歌的蕴藉美。本词表现出典故意义与现实的巧妙结合,达到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词中,辛弃疾所用的一个个典故,不但没有“掉书袋”的堆砌感,反而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提高了词的审美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形象空间,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当然,我们对于一首词在短短的篇幅内有这么多的用典,可以见仁见智,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14.此三句用词讲究,极具感彩。“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轻率”。“赢得”不说“落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轻率。“赢得”,剩得,落得。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15.孙权、刘裕。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孙仲谋”即孙权,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人道寄奴曾住”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16.(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2)把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4)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询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中有四处对比:第一处是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与“仓皇北顾”的刘义隆对比,同样是刘氏后裔,刘裕挥师北伐,赢得生前身后名,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因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酿成“仓皇北顾”的结局。词人通过英明贤能的父亲与轻率冒进的儿子,截然不同的结局进行比照,意在告诫南宋执政者要运筹帷幄,不要急功近利,冒然行事,否则历史的那一幕悲剧就会重演。第二处是把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昔日战况与而今遗民现状,两两比照之中,渗透着词人辛弃疾伤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第三处是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询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含了辛弃疾近乎一生的辛酸与悲戚。人生暮年的廉颇虽遭谗言,但犹有赵王派人聘问;自己却生不逢时,终生闲置,无问津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懑。第四处是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孙权凭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三国鼎峙之势,刘裕起初贫寒,势单力薄,依托京口,削平内乱,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逐渐壮大,取代东晋政权。用孙权、刘裕通过百战开创基业与南宋朝廷苟安江南形成鲜明的对照,暗含对怯懦无为、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鞭策之意。
17.(1)孙权:表达敬仰和向往之情,以及英雄不再,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2)刘裕:表达敬仰之情以及抗金的决心。
(3)刘义隆:借古讽今,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拓跋焘: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5)廉颇: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鉴赏典故在抒情上的作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作者借孙权的典故,表达敬仰和向往之情,以及英雄不再,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1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使者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比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想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与报国无路的悲痛和愤慨。这三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然后结合全词内容分析理解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内容和情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此句用典。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所以,这三句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表达了自己想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与报国无路的悲痛和愤慨。
19.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体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含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思是“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舞榭歌台”本指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象征承平气象,“风流”指古代英雄,显赫人物,也指他们建立的功业,“雨打风吹”中“雨”“风”是喻指历史的风雨,也就是说孙权的业绩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之下已经不复存在。然后结合诗歌的背景理解其深刻内涵。结合全篇可知,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三句更是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作者在感慨之中表达了对孙权的崇拜和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的担忧。
20.词人从率众南归,到写此词正好四十三年,但今天站在北固亭北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词人追忆往昔,有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21.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当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义隆后建的行宫,而当地的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祭祀供奉。这三句表示词人的隐忧:江北沦陷已久,百姓已经忘了是宋的臣民。警醒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2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在京口起兵,平定叛乱,建立政权。“斜阳草树”三句也是即景抒情,感慨英雄刘裕曾住过的京口如今变得荒凉、沉寂。“想当年”三句,赞颂刘裕率领强兵驰骋中原的英雄气概。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3.廉颇老了,还想为赵王所用,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以示尚有余勇。
词人以廉颇自比,显示自己虽年老,仍可为国效力,但忧心自己壮志难酬。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诗句意思是“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点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24.词人登临望远,即景抒情,首先想到孙权,只是英雄业绩的风流余韵经不起历史风雨的洗礼,现在无处可寻,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详解】本题考查本对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这几句运用了谁的典故?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首先,考生应该了解诗歌中用典的作用,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作答。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具体分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25.“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封狼居胥”是指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这几句是说刘义隆草率北伐,想要取得霍去病那样的战功,结果惨遭失败。词人警告主战权臣切勿草率出兵。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意思是,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此句用在下片开头,援引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的典故,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26.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抗金热情都冲淡了:将廉颇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内容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本词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分析如下:
①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孙权的工业与现实对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
②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在于借古喻今,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③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④结尾三句,将廉颇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27.“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国亭北望中原,记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收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使他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感慨良多。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建造的一座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很是热闹。词人运用这个典故表明统治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中原,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百姓就会安于金人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这两个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本词,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再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感慨良多。词人借用典故表明,眼前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统治,似不再指望恢复,词人颇感不安。眼前的苟安与南宋小朝廷的草率用兵,让词人很是忧患,也感伤自己的壮志难酬,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学生结合全诗进行总结即可。
28. 幼安 稼轩 苏轼 苏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辛弃疾的有关知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二人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答案第14页,共15页
答案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