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其为惑也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陋之有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师说》选段,完成试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B.作者描画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场景,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C.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
D.段末的“呜呼”呼应起首的“嗟乎”,再次感叹“师道之不复”的可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1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4.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选自《荀子》)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传记
C.礼者,所以正身也 所以:用来……的
D.教而不称师,谓之倍 倍:通“背”,背离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B.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C.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D.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和韩愈都提倡尊师重教。韩愈认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荀子认为老师在道德教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师说》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当时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
C.李蟠得到韩愈的称赞。韩愈肯定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从正面树立了榜样,并借此说明写作缘由。
D.荀子强调老师的地位崇高,他把能否尊重老师提升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认为老师和君主一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27.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注: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州。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
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
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教给他。
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始终不点明要义。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2.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二、选择题
33.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jiān) 嘉奖(jiā) 阿谀(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yí)之 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颁白(bān) 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3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5.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三、混合默写
36.填空:
①韩愈,字__,世称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课文原文回答: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课文原文回答: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类
37.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3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9.下列句子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五、句子默写
40.默写填空。
《师说》韩愈
①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或师焉,_________。
⑦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作者举例说明孔子以多人为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⑩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5.D 6.(1)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2)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是多么奇怪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虚词含义的能力。
C.本句意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齿”,指并列为伍,“不齿”既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不屑一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代词,代指“生乎吾前”的人。
A.副词,表推测,大概。
B.代词,代指“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却耻师之人。
C.副词,多么。
D.指示代词,那些。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及实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就。
B.……的原因;用来……的。
C.两个都是名词,从师的风尚。
D.形容词,糊涂;名词,疑惑。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B.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师学”。
C.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D.被动句,“于”字表被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误,原文说的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见作者是说这种现象十分奇怪,并不是真的认为是君子的智力不如他们,而是要表达这是因为君子不肯从师学习的缘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彼”,那些;“授”,教授;“句读”,停顿断句;“所谓”,所说的。
(2)“之”,一类人;“不齿”,不屑与之并列;“乃”,竟然,却;“其”,多么。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7.B 8.C 9.以地位低下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是近于谄媚。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句意:但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为羞耻,真糊涂啊。“惑,疑惑”解释错误,应改成“糊涂”。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分析错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进行对比,主要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2)官盛,官大;(3)谀,谄媚。
参考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得流传,已经很久了。要想人们没有疑难的问题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从师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有的人)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为羞耻,真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给孩子讲授书本,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老师啊。书中的句读不明白,疑惑得不到解答,有的去从师,有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高明啊。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一类的人,如果称起老师称起学生来,人们便聚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那个人跟那个人年龄差不多,学问也相近,老师的地位低下,就够羞耻的了。老师的官阶高,那就近于谄媚。”唉!从师风尚的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所鄙视的,现在士大夫的见识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
10.D 11.B 12.B 13.B 14.D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出人:超出一般人。句子翻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其,代词,他。
A.其,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大约,大概。
B.其,代词,他。
C.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一说代词,那)。
D.其,代词,代指书(一说代词,那些)。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传:动词,流传/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
B.师:名词,老师/名词,老师。
C. 贻:动词,赠送/动词,遗留。
D.惑:名词,疑难问题/,糊涂。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A.状语后置句,“耻学于师”即“耻于师学”。
B.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爪牙,强筋骨”。
D.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第一个“于”表被动。“学于余”即“于余学”。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D.“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故选D。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不与他们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5.B 16.B 17.C 18.(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也”是句中语气词,其后不能断句,排除AC。“先后”是“生”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名叫襄的乐师。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是故,所以;第一个“圣”、第一个“愚”,圣人/愚人;所以,……的原因;其,大概。(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均为定语后置句;爪牙,爪子和牙齿;上、下,向上、向下;黄泉,地下泉水;用,因为;一,专一。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9.B 20.A 21.B 22.(1)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各有专长),像这样罢了。
(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传为传记”有误,“传”应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家配置五亩宅基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等学府,设立地方学校。
第一分句,“五亩宅”是偏正短语“五亩之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第三分句,“勿夺其时”中的“其时”是动作(动词)的接受者。排除D。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出当时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有误,根据文意,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为了突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而“自相矛盾”是通过“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体现出来的。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道”道理,“术业”学问,“专”专门、专心,“攻”学习、研究,“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2)“既”已经,“上”名作动,登上山顶,“负”覆盖,“明”太阳,“烛”名作动,照亮,“天南”定语后置“南天”南面的天空。
参考译文:
(一)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性。每家配置五亩宅基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等学府,设立地方学校,整饬六种礼仪,彰明十个方面的教育,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诗》云:“给人喝啊给人吃,教育人啊指导人。”像这样,称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
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所以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人如果有老师的教诲,又懂得受法度的约束,这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既没老师的教诲,又不受法度制约,这是人之大不幸。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和师长是治国的根本。
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国家如果趋于衰败,一定轻视教师,教师受不到尊重,人就会放纵性情,人肆意放纵,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要受到破坏。
说话时不称道老师叫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叫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内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也不和他说话。
23.B 24.B 25.C 26.(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3)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27.①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②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④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也”表句中停顿,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说“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先后生于吾”是说“比我出生早还是晚”,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乐师,并且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并没有阐明教师的作用。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第一个“圣”指圣人,形容词做名词;“愚益愚”,愚蠢的人更加愚蠢,第一个“愚”,愚蠢的人,形容词做名词;“为”,成为;“其”,大概。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
第三句中,“或”,有的;“否”,没被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2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知,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知,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8.D 29.A 30.A 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起讥笑人家。 32.①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②要热爱学习,勤奋执着,广闻博取。③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中“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的意思是天下之事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在……中”是一个完整的介词结构,作“散”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必得一物以摄之”的意思是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得一物”“以摄之”语意联系紧密,“然后为己用”中的“然后”一词译为“这样以后”,一般放在句首,故应在“然后”前断开,排除B项。
断句后,疏通句意:天下之事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错,正确的说法是,句中停顿叫“读”,句后停顿叫“句”。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错,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说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全都学习完以后,向我求教学习,故六艺经传不是韩愈传授的。
C.“苏轼待人不热情”“他迟疑了一个月才教给他”错,原文“公留之一月”是说苏东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D.“苏轼讲解欠明晰”“始终不点明要义”错,原文“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点明了作文的要义,从“葛拜其言,而书诸绅”也可以看出苏轼设喻取譬,讲解明晰。
故选A。
3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之”,代词,这;“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族”,一类人;“笑”,讥笑。
3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根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可知,李蟠和葛延之都尊师重道、热爱学习、勤奋执着,虚心向老师请教,据此概括出答案的第一、二点。
根据葛延之向苏轼请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譬,强调指出“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可知,学习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由此概括出答案第三点,即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乙
江阴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见到了被朝廷贬斥的苏东坡,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问苏东坡写文章的好方法,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当然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那么,这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态。各种材料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写出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秘诀。”葛延之听了,很受启发,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了下来,转告给各位绅士。
3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嗟乎”的“嗟”应读“jiē”。
B.“跬步”的“跬”应读“kuǐ”。
D.“针砭”的“砭”应读“biān”。
故选C。
3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
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
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
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
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
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
故选A。
3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中“于”是介词,从;
③“于其身也”中“于”是介词,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比;
⑤“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被;
⑥“学于余”中“于”是介词,向。
只有①⑥相同。
故选C。
36. 退之 韩昌黎 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重点识记“唐宋八大家”等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重点注意“受”“贱”等字的书写。
3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白居易”应为“柳宗元”。
故选B。
3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C.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D.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故选B。
3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A.判断句,“……也”表判断。
B.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C.没有特殊句式,为一般陈述句,翻译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D.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故选D。
40.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则耻师焉 惑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或不焉 圣人无常师 术业有专攻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题在作答时,熟读背诵是前提,还需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如:“受”“不”“遗”“嘉”等字。
答案第8页,共15页
答案第9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