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上图书馆》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1: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2《上图书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上图书馆》一文,回答问题。
上图书馆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正真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他。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有限,多数原著我是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他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只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很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后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子上看也看得很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终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2.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3.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4.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5.《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6.《上图书馆》和《读书:目的和前提》都写了作者读书的切身感受,文中所记读书的氛围都温暖感人。但有时候读书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某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开放,有乞丐和拾荒者也进了图书馆,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对二者的态度,你怎么看?
阅读课文《上图书馆》,完成下面小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
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
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8.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是一种空间顺序。
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D.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书林”书桌两端的铜制高台灯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B.“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C.在“公书林”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D.此后若干年,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这里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二、选择题
10.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
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
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
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
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
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
A.④②①⑤⑥③ B.①②④⑤⑥③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①②③⑥⑤
三、小阅读-课内
11.《上图书馆》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12.《上图书馆》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13.《上图书馆》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14.《上图书馆》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15.如何理解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这句话的含意?《上图书馆》
16.请结合莎士比亚的台词,简要分析第9段的内容。《上图书馆》
17.通读《上图书馆》一文,回答:在武昌读中学期间,“公书林”给了作者哪些抹不去的记忆?
18.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上图书馆》
19.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图书馆也应该与时俱进,你认为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上图书馆(王佐良)》)
20.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上图书馆(王佐良)》)
21.概括《上图书馆》第二部分内容。
22.概括《上图书馆》第三部分内容。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大恩师。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阆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23.阅读文本《上图书馆》第四部分(8段),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此段主要内容。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24.阅读《上图书馆》第八段,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25.请根据《上图书馆》一文,概括清华图书馆的特点和“我”的感受,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七七”事变前后的心情。
26.阅读《上图书馆》第九段,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27.概括《上图书馆》第7段主要内容。
28.请归纳概括《上图书馆》一文中,公书林图书馆的特点和“我”的感受。
四、微写作
29.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引用莎翁的话表面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3.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4.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5.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6.这位馆长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一些读者对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表示不满,则暴露了他们公民平等意识的欠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引用西蒙 德波伏娃的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结合下文“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可见引用此句结构上是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主要是内容上的作用。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此句用“壮丽”“庄严”“了不得的杰作”等词语,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的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文中第七段,结合下文“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七七事变”中,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因此说“世界暗淡下来”,可见“真实的世界”是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本题“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在第8段,结合上下文“考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可见“心境豁然开朗”最主要的原因是“北平解放了”,此句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本题比较简单,只要回到原文找出这些图书馆的名字即可。第四段“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第六段“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第八段“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第九段“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结合这些句子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事件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找出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判断。然后用一个明确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简答分析,给出理由,可以从肯定的一方说理,也可以从否定的一方进行说理。
本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某些读者的不满情绪虽然可以理解,但不值得肯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乞丐和拾荒者也有去图书馆读书的权利。因此首先肯定馆长的做法,再剖析拒绝拾荒者入图书馆的人的心态和思想。结合文中“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当然也只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很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信息,可以从自由、快乐、学识、兴趣、尊重、爱等角度分析。
7.A 8.B 9.D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老师们教的并不多”说法错误。原文,“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可见,原文只是说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文中并没有说,只是说怀念那时的中外老师。
故选A。
8.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这是一种空间顺序”错,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显然是一种时间顺序。
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筛选信息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公书林”错,原文,“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所以应是清华大学图书馆。
B项,“‘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错,原文说的是“‘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
C项,“这样也就满足了我……”错,原文,“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所以,原文是说“部分地满足了”,而不是选项说的“这样也就满足了我……”。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A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性。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
解答此题,主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首先综观全段是阐述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当选第④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联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
故选A。
11.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
题目为“《上图书馆》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的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文中第七段,结合下文“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七七事变”中,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因此说“世界暗淡下来”,可见“真实的世界”是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12.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本题“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在第8段,结合上下文“考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可见“心境豁然开朗”最只要的原因是“北平解放了”,此句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13.引用莎翁的话表面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上图书馆》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看引用的具体内容,二要结合具体语境看引用的作用。解答时要按照内容、结构、手法、效果等分别回答。本题主要是内容上的作用。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此句用“壮丽”“庄严”“了不得的杰作”等词语,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14.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引用作用能力。
本题题目为“《上图书馆》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题目已经明确指出“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是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语句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看引用的具体内容,二要结合具体语境看引用的作用。解答时要按照内容、结构、手法、效果等分别回答。本题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引用西蒙 德波伏娃的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结合下文“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可见引用此句结构上是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15.清华的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那里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然而,“七七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分析,既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但作者笔锋一转,又把这种对光亮的描写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结合“‘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分析,“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但幻觉的世界毕竟无法脱离真实世界,所以当作者说“真实世界暗淡下来”时,图书馆的灯光也随之而灭了,幻觉也因此而消失。“七七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16.①作者运用“建筑华美”以及台词中的“壮丽”“金黄色”等词语写出了英国圆形图书馆的华美,表现了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
②文中的“还去”以及台词中的“杰作”“理性”“力量”等,写出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也反映出作者对知识理性的崇敬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
第9段,第1句“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直接引出英国圆形图书馆。第2句“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引出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用“壮丽”“金黄色”等词语写出了英国圆形图书馆的华美,表现了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表达作者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对知识理性的崇敬之情。
17.①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的绿色与馆内的幽静整洁相映成趣。
②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高兴。
③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愉快地消磨了很多时光。
④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它环境幽雅,“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房子宽敞、舒服。
结合“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分析,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高兴。
结合“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分析,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愉快地消磨了很多时光。
结合“‘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等分析,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18.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19.【观点一】图书馆应该有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厚度,比如足够丰富的图书,足够浓郁的氛围,以及源源不断的新书,要使读者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在信息海洋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图书馆应不再仅限于查阅资料,它应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勘误和重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有自己的责任,要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它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
【观点二】要在社会上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即在每一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可以从中没取营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养成一种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建。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老北大时期自由旁听、自由进出图书馆的情景?为什么许多人感叹杭州图书馆多年来一任拾荒者自由穿行?根源就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责任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学习了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以及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我们知道图书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供人们学习知识、查阅资料、树立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等方面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题的问题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能结合时代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现阶段,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发挥如下作用:
①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为人们学习知识提供场所。
②为人们查阅资料,分析、重组资料提供资源。
③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
④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
20.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在写到文华图书馆“公书林”之后,重点描写了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这样详细描写,是为了突出这个图书馆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间图书馆,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21.第二部分(4-5段) 中学时,“公书林”打开“我”阅读的新天地。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即概括段意。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需要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理解。
文章的第四至五段为第二部分。文章说“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这个阶段,年轻作者的读书之乐体现在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由此可知,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写中学时,“公书林”打开“我”阅读的新天地。
【点睛】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句归纳法。
就是从文章的段落中摘抄能反映全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作为本段的段意。我们从文中所摘抄的句子往往必须起到引起下文,统领全段的作用。有的在文章中的段首,起到了概括全段内容的作用;有的在文中段尾,起到了全文的画龙点睛和总结全段的作用;有的在全段的中间,起纽带、核心作用。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4.层意归并法。
有时候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中的几层意思是相互并列的,无主次之分,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时候,就要把文中的几个并列的意思整合起来。
5.取主舍次法。
有的段落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其中没有概括全段内容的中心句,这样的段落要通过分析,分辨出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主要的,是中心内容,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次要的,是附属或补充内容,然后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6.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22.第三部分(6-7段) 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给文章分层,如本题要求考生概括第三部分内容,所以考生需要明确第三部分包括哪几段,然后分析这几段的内容,概括出主要内容。《上图书馆》一文主要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去掉文章开头段落,下文写了三段阅读经历,一是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二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三是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由此可知,本文的第三部分应该是指在清华图书馆阅读这一部分,即文章第六、七两段,考生结合“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大恩师”“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这些内容来概括即可。
23.第四部分(8段)留学期间,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做此题,必须在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阅读文章第八段,可抓关键词句概括,如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我:“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北平解放,“我”“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可见,这一阶段,作者经历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心境。面对华美的建筑,他却强调“照明相当差”,铁链、古籍,微弱的灯光等,给人一种黑暗沉闷之感。这是因为国内战乱、家园无音信。北平解放,作者的心情豁然开朗,所以感觉阳光给了图书馆更多光亮。
【点睛】全文共十个文段,可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借用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话,引出法国国立图书馆,接着引出作者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5段),中学时,“公书林”打开“我”阅读的新天地。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
第三部分(6-7段),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第四部分(8段),留学期间,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
第五部分(9--10段),留学期间,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中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4.包德林图书馆的特点和“我”的感受。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做此题,必须在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阅读文章第八段,可抓关键词句概括,如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我的感受:“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北平解放,“我”“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阶段,作者经历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心境。面对华美的建筑,他却强调“照明相当差”,铁链、古籍,微弱的灯光等,给人一种黑暗沉闷之感。这是因为国内战乱、家园无音信。北平解放,作者的心情豁然开朗,所以感觉阳光给了图书馆更多光亮。
25.清华图书馆
图书馆:“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我:“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进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这个阶段,读书之乐体现在从深层的阅读中广泛获得教益和欢欣。作者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扩展到哲学、历史范畴,文学领域也拓宽了体裁。写法上,用灯光烘托氛围和心情。“七七事变”前,作者欣喜若狂,求知若渴,灯光是温情、宁静的;历史巨变后,“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也黯淡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分析作品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图书馆》一文,概括清华图书馆的特点和‘我’的感受,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七七’事变前后的心情”,然后浏览文本,找到写清华图书馆的段落,筛选出介绍清华图书馆特点的句子以及能展现“我”的感受的内容,接着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七七”事变前后“我”的感受的。文章第六、七、八段写清华图书馆,“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这些是对清华图书馆的介绍;如“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进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这些是对“我”在清华图书馆中的感受的介绍;“七七事变”之前,图书馆的灯光“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此时的灯光给“我”的感受是温情和宁静的,“七七事变”之后,“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黯淡了,由此可知,作者借助灯光来烘托表现自己的心情。
26.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特点和“我”在其中的升华体会。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做此题,必须在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阅读文章第九段,可抓关键词句概括,如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可概括,写了图书馆的特点。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建筑的华美,让作者自然联想到哈姆莱特赞美天穹的独白,这里引的不是原文,原文有哈姆莱特对天、地、人的赞美,也有对这一切的怀疑。作者此处引用,是对图书馆的礼赞,因为庄严神圣的穹顶,代表人类知识的殿堂。
27.写阅读中国古代著作的体验。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即概括段意。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需要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理解。
原文说“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进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这个阶段,读书之乐体现在从深层的阅读中广泛获得教益和欢欣。作者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扩展到哲学、历史范畴,文学领域也拓宽了体裁。读《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使作者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之间。故此段主要写作者阅读中国古代著作的体验。
28.图书馆:“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
这个阶段,年轻作者的读书之乐体现在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我:“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归纳概括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
题干要求归纳概括《上图书馆》中,公书林图书馆的特点和“我”的感受。从原文中,“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书林图书馆的特点:藏书丰富;随便阅览,无拘无束;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至于“我”感受,从原文中,“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等语句可以概括出:漫步公书林,徜徉书海,“我”是高兴的,精神上是满足的。“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这说明“我”是很有收获的,是在不断提升的。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一个常见的考点,可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在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为不同材料的信息整合与同材料内的信息整合。不同材料的信息整合要在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基础上进行,特别要注意材料间的联系,要有整体意识。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要讲究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要求有意识地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对信息进行合理转述。
29.示例:我喜欢看书,听说县图书馆有很多书,因此上图书馆看书成为我最大的奢望。有一年暑假,我去县城大姨家做客,因大姨刚调到县图书馆工作,这让我有机会跟随大姨去了县图书馆。进了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我兴奋极了。看到这众多的书籍,我跑过去拿拿这本,摸摸那本,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后来,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翻看起来,那是一本李心田著的《闪闪的红星》。很快,我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站在那里一直到大姨下班还舍不得放手。大姨看到我看书痴迷的样子,就用她的借书证给我借了这本书。我把书拿回家,看了三遍才恋恋不舍地把书还给大姨。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他那坚强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性格,这次借书经历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次。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写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300字左右。写作时要注意选取最有意义的一次经历,将过程写得具体生动一些,最主要的是必须写这次经历给你的影响,或者写这次经历的感悟。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