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月色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问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去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井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坪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 _________ 》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下列对梁元帝作品名称称引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莲曲 B.采莲记 C.采莲赋 D.采莲辞
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第⑤段画线句选用“流水”作为喻体的精妙之处。
4.有同学认为第⑥段破坏了第④⑤两段营造的优美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情感基调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感情。
B.第五段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的月色也别有情趣。
C.文中的《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委婉含蓄。
D.尾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离开荷塘月色、从江南采莲的联想中惊醒,重新面对苦闷的现实,与文章开头呼应。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如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B.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先总写树,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有层次感,展现了宁静幽远的特点。
C.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变化的情感,暗线是行踪。双线交织,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拓展了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D.本文用了丰富而又贴切的比喻修辞,比如 “白花如刚出浴的美人”“黑影如鬼一般”,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7.请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选文第三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的复杂情感。
8.第七段中作者追忆的六朝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二、选择题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1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__①__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__②__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__③__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__④__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__⑤__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__⑥__喜悦,都是“淡淡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则 又 但是 / 才是 和
B.而 / 但 而是 就是 还是
C./ 又 而 就是 是 或
D.又 更 但 / 正是 或者
11.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地开着的,有(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缕缕
B.层层、袅娜、田田、羞涩、亭亭、缕缕
C.田田、羞涩、亭亭、袅娜、层层、缕缕
D.层层、袅娜、亭亭、田田、羞涩、缕缕、
1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í)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啜着些白花,有袅(ē)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chà)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à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弥(mí)望 颤动 B.袅(ē)娜 点啜
C.霎(chà)时 缈茫 D.脉脉(mài) 婉然
1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②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④②③①⑤⑥ B.⑤①④②③⑥ C.⑤③④①②⑥ D.④①⑥③⑤②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振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夸张 B.排比 拟人 比喻
C.借代 对偶 比喻 D.排比 夸张 拟人
16.按照要求赏析词语与句子的表达效果
(1)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都比括号里的词语表达效果更好,选择一处简要赏析说明。
(2)画横线的句子,用“小睡”来写“虽然是满月”但“不能朗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说明。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开着的或打着朵儿的白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小阅读-课内
18.《荷塘月色》荷塘的美景令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这份宁静,作者的思路从理想回到现实,文章似乎可以收尾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古人采莲的情景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呢?请简要探究。
19.《荷塘月色》第4段写荷塘的动态美,第5段写了月色的静态美,这一动一静和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0.荷塘月色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荷塘月色》)
21.《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散步?散步的路线是怎样的?
22.《荷塘月色》一文用词精巧,不仅表现在运用了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文章清新灵动;还表现在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增添了韵律之美。请找出三个例子,分别体会运用叠词的妙处。
23.阅读荷塘月色第4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从下面这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
物象 句子 修辞 妙处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① ②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 “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袅娜地开着”写荷花饱满盛开的形状,“羞涩”写含苞待放的情态,④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⑤ ⑥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凝碧的波痕。 ⑦ “颤动”“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表现荷花富有生机的特点。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拟人 “脉脉”赋予流水以人的思想感情。
24.荷塘月色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荷塘月色》)
25.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荷塘月色》)
26.联系全文和写作背景,思考:《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情景和《西洲曲》的文字?(《荷塘月色》)
27.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手法?效果如何?
28.鉴赏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9.《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0.《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 2.内容:抒写月下独处之妙;摆脱现实生活束缚、羁绊后的自由,对宁静、自由的追求等。结构:照应开头独自出门赏月;承接上文,交代中意今晚之荷塘的缘由;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具体描写。 3.画线句将月光比作流水;喻体流水与句中泻字呼应,化静为动,写出月光的流动感,生动描画出月光轻柔笼罩在荷塘之上的美景;喻体流水与句中静静搭配,营造了宁静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暂获自由的淡淡喜悦之情。 4.不同意,第6段写荷塘周围环境,写到树、远山、路灯光等,营造幽静凝重的意境,看似与前两段不符;但4、5段写荷塘与月色时,若有若无的荷香、峭楞楞如鬼一般的黑影、不能朗照的月等,也透露出与第6段近似的幽静凝重。
此外,以“颇不宁静”开头,以“到底惦着江南了”结尾,挥之不去的惆怅是全文情感基调,三段共有的幽静凝重与此情感基调相似相通。景物描写实则展现作者努力排解苦闷却终不可得的过程,更显愁闷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于是妖童媛女,……畏倾船而敛裾”出自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排除AB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
内容上,结合“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这是独处的妙处”可以概括为,写月下独处之妙;结合“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去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可以概括为,写作者摆脱现实生活束缚后的自由,对宁静、自由的追求等。
结构上,“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等句写独自出门赏月相照应;承接上文“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交代作者今晚游荷塘的缘由;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具体描写,由此可以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目要求赏析第⑤段画线句选用“流水”作为喻体的精妙之处,可以结合内容、作用、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
画线句“月光如流水一般”中将月光比作流水,以流水“动”的特点呼应后一句的动词“泻”,化静为动,内容上突出月光的流动感,描画出月光笼罩在荷塘之上的轻柔朦胧之美,生动形象;“流水”与“静静地”搭配,营造出了宁静的氛围,准确地反映出作者沉浸在宁静朦胧的环境中的获得的“暂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有同学认为第⑥段破坏了第④⑤两段营造的优美意境,题目要求就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并结合全文情感基调说明理由。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态度(不同意),然后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内容上,结合文中“荷塘的四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等语句可知,第6段描写了傍晚荷塘周围的幽暗宁静,营造了幽静凝重的意境;文中第4、5段虽然主要写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色,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等句通过描写若有若无的荷香、峭楞楞如鬼一般的黑影、不能朗照的月写出了荷塘月色的宁重与幽静;由此可见,第6段看似与前两段不符,实际上三段意境有相似之处。
情感上,以“颇不宁静”开头,以“到底惦着江南了”结尾,包括中间第4、5段欣赏荷塘月色时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以及第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挥之不去的惆怅始终贯穿全文,也是全文情感基调。荷塘月色景色虽美,但始终不能排解作者心中的苦闷,三个段落的意境相近幽静凝重,情感基调又相似相通充满忧伤。
综上分析可知第⑥段不会破坏第④⑤两段营造的优美意境。
5.C 6.C 7.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进而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另一方面,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又必将重新降临。 8.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让读者置身于江南欢快的盛况中;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错误,由原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可知,妻子就在不远的家里,所以没有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明线是变化的情感,暗线是行踪”错误,明线应该是“作者行踪”,从家到小煤屑路,再到荷塘,最后家,暗线应该是“作者情感变化”。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句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是“暂且”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矛盾,作者在荷塘旁边感觉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由此可知,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进而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但是,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又必将重新降临。
8.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情节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这道题要求分析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及其作用,答题时先明确特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句子进行分析,从文本中“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知,六朝的采莲场景充满趣味,富有生活色彩,展示出的是生命活力。
作用从内容看,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从结构看,文本写出六朝时的采莲场景,展现出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与现实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内心的烦闷与哀愁,据此分析即答案。
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等;
C.否定不当,可删掉“不是”中的“不”;
D.搭配不当,“月光……升高”搭配不当,将“月光”改为“月亮”。
故选A。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和第二处,由前面的“相伴共生”和①②所在句应为相同句式,①对应后面的“而”,所以确定①处选“而”,②对应的前面没有使用关联词,所以此处也不必使用关联词,排除ACD。
第六处“无论是……”应与“还是”搭配,排除ACD。
故选B。
1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田田”意指莲叶,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层层”意思是一层又一层,指逐层逐次;“亭亭“意思是高耸或直立的样子;“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或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缕缕”形容一条一条,连续不断。
第一空,语境指的是荷塘里布满荷叶,应用“田田”;
第二空,语境中指舞女的裙子直立,应用“亭亭”;
第三空,语境指的是层层叠加的荷叶中间点缀荷花,应用“层层”;
第四、五空,语境指的是荷花开放的状态既有姿态优美的,又有像害羞一样不全开放的花骨朵儿的,分别用“袅娜”“羞涩”。
故选A。
1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袅娜”的“袅”应读niǎo;“点啜”的“啜”应为“缀”。
C.“霎时”的“霎”应读shà;“缈茫”的“缈”应为“渺”。
D.“脉脉”的“脉”应读mò;“婉然”的“婉”应为“宛”。
故选A。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首先点明描写对象——荷塘的四面,因此⑤排第一,前句写“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因此紧跟“这些树”,⑤①相连,据此排除ACD。然后按照远近顺序,写树色、树梢、树缝,最后写作者的感情,因此④①②⑥相连。
故选B。
1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通读文段后,由“有一层淡淡的云”可知,和这一天是“满月”之间是转折关系,故前两个空应该填写“虽然……却(但是)……”,BC两项中“即使……也……”是假设关系,故排除BC两项。
然后对比AD两项,最后一个空是“既”和“固”,“既”表示并列关系,“固”表示让步关系,根据下文“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可知,前文“酣眠”即使可以不满足,“小睡”也是可以的,用让步关系会更好。排除A项。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文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故选D。
15.B 16.答案一:“颤动”比“振动”效果好。因为“颤动”包含有“振动”的意思,又比“振动”更细腻逼真。“颤动”更能体现微风吹过之时,叶子与花随风抖动的动态感与快捷感。答案二:“浮”比“升”效果好。因为“浮”已经包含上升的意思,而且“浮”与“雾”相配合,更能体现月光映照荷塘时,光亮的轻柔、飘浮的动态感。(从炼字的角度,根据词语的意思、描写的对象与角度、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析鉴赏,意思相当即可。)
(2)好处之一:运用了比喻修辞,非常新颖别致。用“酣眠”来比喻满月朗照,用“小睡”来比喻淡云笼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月色朦胧、轻柔、素淡的美感。好处之二:小睡是很实在的生活方式与感受,用来写满月不能朗照的情景,能够通过平常的熟知的生活体验来写,使所状写的事物或景象,化抽象为具象,更通俗、真切。 17.(1)改句只是客观的陈述句,而原句能够通过“袅娜”、“羞涩”具体、生动地描摹荷花开放或含苞欲放的具体情态;(2)改句是平实的陈述句,而原句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方法,“袅娜”、“羞涩”分别从形态和姿色方面对荷花进行人格化摹写,很有情趣。(3)改句是一个平常的单句,原句是复句,将“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独立成句,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着重体现荷花的两种形态特点。
【解析】15.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例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例子: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比喻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说明:文段中有通感的句子,通感是比喻的一种;文中看不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句中,有接近对偶的句子,但有的上下句字数不相等,或结构有差异,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故选B。
16.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品味语言表达效果能力。。
(1)分析“颤动”与“振动”,“颤动”比“振动”动感更轻微,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此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描写的是“微风过处”“叶子与花”的动感,强调的是“一丝”,故“颤动”比“振动”更细腻逼真,效果更好。
分析“浮”与“升”,“浮”比“升”更轻柔,结合所在的句子说的是“薄薄的青雾”,用“浮”更能体现“雾”的轻柔缥缈之态,故“浮”比“升”效果更好。
(2)由“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可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对前文的解释,结合“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可知,本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将“满月朗照”比作“酣眠”,将“淡云遮月”比作“小睡”。“别有风味”写出了淡云遮月也有一种别样的美。“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用通俗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景物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的美丽。这正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17.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品味语言表达效果能力。
从句子形式看,原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是一组复句,句式灵活多变;而改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开着的或打着朵儿的白花”是一个单句的句型,形式单一死板。
从语意看,原句把“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两个分句独立出来,突出强调了荷花的两种形态特点,而改句就是平实的叙述。
从修辞效果看,原句“袅娜”“羞涩”运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描摹了花朵的情态特点,而改句只是客观的陈述,缺少形象化的描写,少了情趣。
18.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作者刚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真正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六朝时少男少女采莲的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与《采莲赋》《西洲曲》中所写的荷塘相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女,少了自由欢快的采莲生活,少了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显得孤独、沉闷。所以,面对南朝荷塘的自由、闲适、热闹,作者感到可惜和遗憾,因而“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两处文字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闷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荷塘月色》中作者了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情景和记起《西洲曲》的文字,从行文结构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是作者心绪的自然过渡,使文章结构完整。从作者情感上看,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村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与《采莲赋》《西洲曲》中所写的荷塘相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女、自由欢快的采莲生活、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显得孤独和沉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耔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在这个敏感的政治时刻,作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既表达了对那些进步知识分子朋友的惦记,也表达了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此时“颇不宁静”的心情。
19.示例: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作者写荷叶是说它“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写荷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荷香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写荷波是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的情状,作者在这里通过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勾勒出一派美好、祥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憧憬,对自由的渴望。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不定的姿态。通过对荷塘的青雾、叶子和花、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影子的描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月光的朦胧、美妙,再次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作者陶醉于美景,恬淡安静。
20.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荷塘月色》在结尾部分,写了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活动,由荷塘想起采莲,想起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思路与全文是相通的,思想感情与全文也是一致的。
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想家,想起以往快乐的事情。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再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同时因为采莲代表着热闹风流,代表着这个季节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与自己的苦闷现状形成对比,突出自己渴望超脱而不得,突出他看似平静的生活下内心的焦灼,同上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21.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散步的路线是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22.(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田田”两处叠词的使用不仅描绘出了荷塘和叶子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一词本来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流水无声而有情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便洋溢在字里行间。
(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连四个形容词的叠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绘景状物的同时,给人带来了音韵和谐的阅读享受。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言艺术的能力。
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事物的状态,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例如,在描绘月荷塘时,作者用了更多的重叠的形容词,写荷塘—“曲曲折折的”,用粗略线条勾勒轮廓,这个叠词没有加重,只在于绘形。写叶子----“田田的”,语出古乐府《江南曲》中的“荷叶田田”,描绘出了满塘荷叶,叶叶相连的样子,形态十分逼真,而且使语气舒缓,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的”,这里的“脉脉”出神入化的表现了流水深含情感的神韵,以此来衬托叶子,使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便洋溢在字里行间。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词,从空间位置来写树,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使人如置身于树的包围之中,绘景状物的同时,给人带来了音韵和谐的阅读享受。作者用大量叠词来刻画景物,隐隐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由此表露了自己的情怀。
23.①比喻②写出荷叶的风姿,具有动态美③博喻、拟人④“明珠”“星屋”“美人”比喻月光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及不染纤尘的美质⑤通感⑥将嗅觉转向听觉,表现荷香断断续续、清淡缥缈的特点⑦拟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①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舞女的群”,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具有动态美。
③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中,“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初放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月光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及不染纤尘的美质。句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袅娜地开着”写荷花饱满盛开的形状,“羞涩”写含苞待放的情态。
⑤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荷花的“清香”(嗅觉感受)与音乐声(听觉感受)贯通,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转向听觉,表现荷香断断续续、清淡缥缈的特点。
⑦“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凝碧的波痕。”中“肩并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表现荷花富有生机的特点。
24.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能力。
(1)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就去“寻找宁静”,“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2)文章第③④⑤段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作者找到了宁静,并“受用宁静”。
(3)最后写想起故乡江南采莲的旧俗,忆起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沉浸在过去的欢乐里。然而“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内心“仍不宁静”。
25.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者在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独特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上内容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上描写荷花含苞欲放与初放的美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6.(1)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2)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3)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期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在这个敏感的政治时刻,作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既表达了对那些进步知识分子朋友的惦记,也表达了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
《荷塘月色》在结尾部分写了一段描写古人采莲的情景和《西洲曲》的文字,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1)在结构和思路上,文章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沿着荷塘四周走了一圈,游完荷塘,由荷花相当采莲,就想起了故乡江南古人的采莲情景以及忆起《采莲赋》与《西洲曲》,回忆结束,走到家门,回到现实中,这样结构是完整的,思路是清晰的。
(2)从思想情感上,文章以“心里颇不宁静”开头,于是决定去“寻找宁静”,看到荷塘月色如此美好,于是就“获得了宁静”,然而这种“宁静”是暂时的,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3)从主题上,作者描写荷塘月色,想躲避纷乱的现实,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现实是难以彻底躲避开的,于是影响了作者的心情。心情不好时候往往会想家,思念故乡,以及思念故乡的人。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参加工作后结识了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作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既表达了对那些进步知识分子朋友的惦记,也表达了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
27.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语言更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沉浸在月下荷塘美景中淡淡的喜悦之情。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的能力。
《荷塘月色》,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子;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地打着朵儿”,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荷花的娇艳;排比:“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荷花的各种姿态;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沉浸在月下荷塘美景中淡淡的喜悦之情。
28.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出荷花的神情姿态,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荷花,比如“羞涩”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荷花打着朵儿的含苞待放地状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比喻,写出荷花在黑夜衬托下的颜色、美丽的姿态等。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
29.【观点一】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
【观点二】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激愤的心情。
【观点三】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僻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观点四】文章虽然表现了朱自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作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思想情感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常见的几种解读,如表现愁闷的心境,对现实不满的激愤的心情,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等。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如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
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0.《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来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后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然也罢,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他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后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一文浑然天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
文章的结构,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全文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答案第12页,共13页
答案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