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1:53:28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审核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
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
《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
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
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
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
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
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
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格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
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格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
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
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
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
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
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遂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
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12页)
迁曾说:“作锌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
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
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
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
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
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刘。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
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
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一巫术
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
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
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
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
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
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
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
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
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
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
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
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
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
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
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12页)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C(3分)A项曲解文意,据材料一“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两人“精神追求相左”错误;B项强加因果,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 D项张冠李戴,“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
2.B(3分)A项逻辑混乱,将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做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 C项推断错误,“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错,选项:D项推理不当,根据原文“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
3.A(3分)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项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项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项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项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
4.(6分)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每点2分,前面的总论点也可以作为要点之一赋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于文有据,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4分)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每点2分。若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C(3分)(从教材选文可知,娜拉没有料想到海尔茂在得知真相后会大发雷霆地指责她。娜拉认为海尔茂会替她承担责任,而她不愿意让丈夫承担责任,已经做好用自杀来承担罪责,所以提前让林丹太太作证,证明伪造签名是自己的责任。)
7.B(3分)(“将柯洛克斯泰与娜拉作对比”错。节选部分通过对话串联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两人态度都很强硬,谁也不服或不怕对方,并没有体现出鲜明的人格对立。)
8.(4分)①听说柯洛克斯泰要把信给海尔茂,娜拉因怕借款之事败露而担忧。②柯洛克斯泰要威胁到海尔茂的利益,娜拉因维护丈夫而变得勇敢、坚定。③柯洛克斯泰投信之后,娜拉开始为丈夫会承担一切罪责而担心恐慌。(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受到威胁时娜拉表现得勇敢有担当,说明她内心坚定、有主见,为出走作了性格铺垫。②娜拉深爱丈夫,准备为丈夫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与后文海尔茂对自己的态度形成对比,为其出走作了情感铺垫。③娜拉深信丈夫会主动承担全部的责任和罪名,而后文海尔茂的表现让她希望落空,为其出走作了心理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3分)
11.D(3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仁义。)
12.C(3分)(A.“山东”指崤山以东。B.“六合正相应”指的是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D.秦居雍州。)
13.(4分)(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子般跟从他起义。(云,响,赢,景)
(4分)(2)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成就,位,爵,亲近)
14.(3分)①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②陈涉与九国之师比;③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每点1分)
15.C(3分)颈联写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句中“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16.(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或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7.(6分)(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8.B(3分)神奇莫测形容奇妙到极点;神秘莫测非常神秘,不可推测。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或变化较快;白云苍狗,指天上的浮云像白衣,一会又变得像黑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风驰电掣,意思是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闪电一样快;电光火石,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失。
19.D(3分)联系上下文。
20.B(3分)两处错误:“连接了……关联度”搭配不当;“提升了……形成和发展”搭配不当。
21.A(3分)A直接引用;B特殊含义;C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对象;D特定的称谓。
22.(4分) ①此类诗歌中明显的功利色彩 ②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点2分,酌情给分。)
23.(4分) ①把想象比作宝剑,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想象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宝剑”也是剑客们的重要武器,两者具有相似性;③想象如宝剑一般作用巨大,是浪漫主义作家写作的利器。(一点2分,两点即可。)
24.(60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1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