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2: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D.《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
5.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
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
C.词分上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7.《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令人欣喜,但词人却问“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东风”此处指秋风,所引发的这种对故国的思念让人难以忍受。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指故国的山河仍在,“朱颜改”是指宫中妃嫔已经容颜老去,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D.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9.请自主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情景默写
10.名句默写。
(1)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则是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词中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2.下列选项中没有读音错误、字形错误的一项是( )
A.城阕 深闺(guī) 春宵苦短
B.绸缪 玉簟(dàn) 渌水荡漾
C.皓腕 栖身(qī) 豆蔻词工
D.金尊 虞美人(yù) 水面清圆
13.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珠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因为它们是作者喜爱的。
C.诗人用“芙蓉泣露”摩写琴声的悲抑。
D.诗人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14.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可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
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15.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用典。用诸葛亮跃马舰场建功立业最终归于黄土的典故,说明世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倍感寂寞无聊。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诗描写了乐声的优美。前句“以声写声,声中带形”,表现了琴声的起伏多变、华丽悦耳;后句“以形写声,形中带声”,表现出的琴声或抑郁或欢快,感情丰富。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词语,又把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
D.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两句在炼字上极具功力。“一一”写水面荷叶错落有致,极具层次感;“风”勾勒了微风拂过荷塘、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举”字最为传神,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小阅读-课内
16.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词。
1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9.难点:找出《虞美人》中的韵脚,说说韵脚的变化对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20.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字的含义。
21.春花秋月何时了?
开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22.请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
23.请赏析“往事知多少”。
24.请赏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5.请赏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6.“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7.重点:词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8.《虞美人》中“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29.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30.请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1.【重点】“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32.请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3.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4.【难点】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为何也能被他的词感动?
3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应犹在”,有的版本是“依然在”,你觉得哪一个好?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非选择类
3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小楼昨夜又东风( )
(2)形容词的活用
叶上初阳干宿雨( )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 2.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3.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
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向东奔流。“春水”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需要结合词句分析实写和虚写内容,然后分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这里写的是眼前景物,是实景。
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这是虚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写现实的景物。“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通过“回首”分析,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虚写。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情形: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回到现实的“愁”上来,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就这样,看到眼前实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惆怅,最后回归现实,“愁”如喷涌的泉水倾泻而出。
4.D 5.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②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
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视听结合”错。“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此句只是视觉形象,没有听觉。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见欢》,词人开头就把自己定格在西楼,抬头远望,一弯新月悬挂苍穹,月都有团团圆圆之时,而自己呢?紧接一个“锁”字,何等沉重,何等哀怨:眼前,落叶满院,到处都是一派残败的景象;想我皇家庭院,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富丽堂皇。今非昔比,触目伤怀。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接着下面着重抒发作者心中的“离愁”,这种离愁,不是青年男女的至尊情怀,也不是朋友的赤诚之交,更不是家人的骨肉分离,而是君王的亡国之痛。把这种亡国之痛比作乱麻,比喻之准确、形象,表达之深刻、具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把他亡国之后那种酸辛苦辣、百感丛生的复杂感受写了出来。
如果说作者的“愁”在《相见欢》中表现得还不够深刻的话,那么他的这种“愁”在《虞美人》里则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文章内容和作品的情感上来看,《虞美人》是《相见欢》的续篇,也是这种“离愁”的进一步升华。如果说《相见欢》的“离愁”还有点淡化、抽象,那么《虞美人》中表现的“离愁”就更加深沉、具体。《虞美人》一词,即以劈空一问开篇,这一问,道出词人的无奈、悔恨和可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来了,应是繁花似锦、欣欣向荣,可眼前,春天是他人的春天,家园却是他人的家园,怎能不让人伤感呢!故国不复存在,月圆却人不圆啊!“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亭台、楼榭都还存在,可是江山已经异主,只能平添几分忧愁,几许悔恨。而这种忧愁和悔恨凝聚起来,就使这种愁绪具体化、形象化,就汇成了一江春水,源源不断,滚滚东流。
6.C 7.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内容的能力和了解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错在“‘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虞美人”是本词的词牌名,也就是这首词的调名。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词人用汪洋恣肆、长流不歇的春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愁绪,形象而自然第写出了愁之弥漫,愁之深浓,愁之绵长,愁之无尽。同时又呼应了前文“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足见词人愁绪之深重、难以遏制。
以比喻手法写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悲慨之情。
8.B 9.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指秋风”错误,东风应为春风;“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错误,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不是“第二次”出现。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10.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或者是给出下句出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是提示,注意“恰”的书写;
(2)“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是提示,注意“似”的书写;
(3)“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是提示,注意“堪”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1.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堪”字,默写时要写准确。本题注意抓住关键词,(1)中“追问美景何时结束”;(2)中,用了“明月”与“东风”意象;(3)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城阕”中的“阕”应写作“阙”;
B.“玉簟”中的“簟”应读作“diàn”;
D.“金尊”中的“尊”应写作“樽”,“虞美人”中的“虞”应读作“yú”。
故选C。
13.B
【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句的内容、手法、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翻译指定诗句,把握诗句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句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B项,“因为它们是作者喜爱的”说法有误。因为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故选B。
14.C
【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说法有误。“雕栏玉砌应犹在,知识朱颜改”是想象之语,为虚写。
故选C。
15.A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逐一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句子所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最后根据个人理解与选项进行比对,确定答案。本题要求选出除手法外,也要考虑句中凝练传神的用词。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项,“用诸葛亮跃马舰场建功立业最终归于黄土的典故”说法有误。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卧龙跃马终黄土”一句是说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故选A。
16.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词人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下片一开始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现实是实写,回忆是虚写。“实写”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虚写”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虚实结合,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点睛】诗歌鉴赏的常见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联想 映衬、 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用典、视听结合、时空结合等。
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在于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词人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其愁思恰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又如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18.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又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川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止无休。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但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悠长长远和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19.“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词人心情的起伏相配合,在形式、内容和情绪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本题要求“找出《虞美人》中的韵脚,说说韵脚的变化对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首先,要根据韵脚的定义——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找出《虞美人》中的韵脚是“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点睛】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韵脚字是构成诗歌各句之间关联的重要枢纽,是诗词文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意义上与诗作中其它用字有着相同的功能,并且在读音上能够给人以审美愉悦,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在很多诗作中,韵脚字的读音特征与诗作的情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韵脚字的发音特点与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之间是相互协调的。
20.“愁”字概括了全词的感情,词人在全词中的感情包括:往事之叹、离家之痛、思家之苦、亡国之恨。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诗人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当下的悲“愁”。李煜曾经是一个富有江南的一国之主,现在却只能远在异国,咀嚼着亡国之君的耻辱,体味着空虚寂寥的囚徒生活。这里的“愁”,联系前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往事之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离家之痛、思家之苦、亡国之恨。“不堪回首”四个字真是从心中滴出,字字泣血。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2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词人却希望它们早点结束,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出亡国之君的悲痛、绝望之情。诗歌以诘问起笔,词人的愁闷劈空而下。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希望它们早点结束,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诗歌以诘问起笔,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也有深深的悔恨之意。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22.“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又”字点明时光流逝,引发词人无限感慨:东风又来,而自己仍要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可能是物质上的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可引申为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惜的是,以往的一切现在都已经消逝,化为虚幻。这句词无形中把词人的苦痛又加深了一层。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往事知多少”是说“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联系前文,“往事”可能是“春花秋月”,春花秋月,原本是大自然赐于人类最美好的景观,人们只嫌看不够,赏不足。可此时李煜却希望春花不要再开放,秋月不要再圆满。这反常的心理正表现出李煜异常的生活境遇。因为一见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过去和欢乐的“往事”。然而过去美好的一切都已消逝,回忆的往事越多,现实的悲哀就越沉重。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4.一“在”一“改”,对比鲜明,道尽多少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词人无限的怅恨。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词人无限的怅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一“在”一“改”,对比鲜明,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回首处,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多少悲恨尽在其中。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还是回首了,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作为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历尽苦痛折磨。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6.一个被软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厌恶春花秋月之无止无休,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春花秋月”人们多用来寓意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因为它们容易引起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衬托出他此时的囚居异邦之愁,曾经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27.运用对比手法。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之间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如春花秋月、东风,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词的前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雕栏玉砌应犹在”)和人事的沧桑(“故国不堪回首”“只是朱颜改”)的强烈对比,把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和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8.“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诗人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词中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词句;最后概括作答。
此时词人身为阶下囚,分析文中诗句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可知这“往事”中包括“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从表面来看,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宫中的红粉佳人,这些都是昔日为人君时物质生活的代表;深入分析,这背后更有为人君的自由与尊严。所以“往事”当指往昔的美好生活。
29.《虞美人》中“初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月”指的是秋天的月。春花与秋月本应是人间的良辰美景,然而诗人的一声叹息,让所有的思绪都跌人了无尽的悲伤中。这里的月表现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悲伤。故国已经不再,江山易主,李后主望月的心情已经变了,巨大的悲痛通过一声“何时了”表达出来。联系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这个意象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意象、体会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回归意象所在诗句,描述诗句内容并概括意境特点;最后分析体会诗人情感,如有手法一并写出并分析。
《虞美人》中写月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大意是: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这里的“秋月”与“春花”一样,本应是人间的良辰美景,可是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月是古诗中常见意象,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古人借月表现思乡、怀人的情感。
【点睛】“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5)莲——高洁的品格;(6)梧桐——凄凉悲伤;(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8)秋蝉——高洁,悲凉;(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10)柳——与“留”谐音,离情依依;(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12)芳草——离恨;(13)芭蕉——孤独与忧愁;(14)羌笛——凄切之声;(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30.开头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春花秋月虽美,但对亡国之君来说,只意味着屈辱生活的延续。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首诗用一个诘问句开头,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31.“雕栏玉砌”是词人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身在东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有国破家亡、江山易变,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词人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中,“雕栏玉砌应犹在”是说“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雕栏玉砌”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32.前句叙事,后句抒情,叙事中蕴含无限感慨。东风预示着又一个难熬的春天到了,月亮引发故国之思,故国凝聚了自己一生的荣耀和梦幻。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前句叙事,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33.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休无止。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34.所有具有深悲剧痛的人都怕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都可能因愁苦不堪而容颜憔悴……尽管他们与李煜的愁思未必相同,但都可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悲愁心态。《虞美人》正是真实形象地写出了这些人的悲痛情感,从而撼人心魄、传诵千古的。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解答此题,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如本题中,就算“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不能体会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国破家亡的悲痛,但有过伤痛悔恨的人都怕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因为这会勾起人们更加深痛的感伤和遗憾之情,这是人们共同的情感。《虞美人》正是真实形象地写出了这些人的共同的悲痛情感,从而撼人心魄、传诵千古的。论述要充分、严密,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35.【观点一】“应犹在”好。“应”是假想之词。模拟语气:“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有种深切怀念的情感在里面。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观点二】“依然在”好。“依然”表明自然物质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自身的遭遇,这样更能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也更能有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叹。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解答此题,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如本题中,如果认为“应犹在”好,就要分析出“应犹在”是作者的猜测,“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如果认为“依然在”好,也要分析出“依然”表明一切自然物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自身——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那些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更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物是人非的慨叹。论述要充分、严密,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36. 名词用作动词,刮起了东风 形容词用作动词,晒干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说“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东风”是名词用作动词,刮起了东风的意思。
“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干”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晒干的意思。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答案第14页,共18页
答案第15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