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
间接过渡
时空观念: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1917.3 1917.11 1922 1924 1953 1964 1985 1991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联成立 苏联解体
封建
国家
沙俄 俄国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斯大林
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1936新宪法颁布)
资本主义
国家
资本主义
国家
重点改革
农业领域
改革重点
重工业
经济
政治
体 制 僵 化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掌握苏俄(联)是如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过渡
到社会主义的。
一、理论指引——列宁主义的形成
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等角度梳归纳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1、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材料1: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2: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周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①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④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社会民主工党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⑤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
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一、理论指引——列宁主义的形成
3、列宁主义的内容
自主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列宁主义的内容,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创新性?
(1)帝国主义理论:
(2)俄国国情认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材料3:19世纪末……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4/5……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4: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材料5: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3)一国胜利理论:
(4)建立政权方式: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列宁主义的影响
①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聚焦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二、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的背景
俄国革命像所有的伟大革命一样,都来源于过去历史矛盾的总和、形形色色的本土原因以及许多阶层人民长期的不满。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
3
4
5
1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1913年各主要国家
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及为位次
材料1: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人类文明史图鉴》
材料2: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①经济: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但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④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
⑤国际:一战激化俄国的各种矛盾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任务: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任务:指明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和平夺权)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和平过渡已不可行,暴力斗争势在必行
二、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过程
抛幻想
指方向
倒沙皇
现曙光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推翻封建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过程
材料3:“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毛泽东选集》
3、意义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多维视角认识俄国十月革命
1.“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四个变化”: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①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③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④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3.“四个特点”
①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②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③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④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
二、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本质、影响
材料1: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的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1、背景: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俄陷入内战。
2、目的:
材料2: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自主探究2:结合学思之窗和材料,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4、评价:
材料3: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积极:
①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弊端:
①严重损坏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思考:请指出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的特点?该政策的实质目的?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间接(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1、背景:参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
2、内容及实质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影响:
①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出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9446(万公顷) 6620 (万公顷) 7860(万公顷) 8730(万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 39.79(亿普特) 22.13(亿普特) 34.55(亿普特) 44.24(亿普特)
苏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变化
1913年—1926年
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②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
④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落后。
苏联地图(1940年)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正式)
1、背景:
材料4: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正式)
2、目的: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内容/方式:
4、表现/特点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④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5、影响
成就: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弊端:①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课堂思考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⑤要重视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条件、形成
内容、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背景
经
验
教
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