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十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抚州市十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6 11: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十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某些地区泛滥成灾。下表为某人工林中,林下3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株/m )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郁闭度植物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花 3.7 4.3 8.5 4.4 2.2 1.0
A.与1.0的郁闭度相比,郁闭度为0时,一年蓬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如果该人工林去除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和刺儿花的数量都会增加
C.林木郁闭度由0.8增大到1.0,该人工林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K值下降
D.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某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
D.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
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
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4.近日的龙虎山,秋色斑斓。龙虎山动植物资源丰富,龙虎山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优越,泸溪河的清澈,独有的灵气也吸引了大批生物来此过冬。国际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今年10月20日它们如约而至,这已经是它们连续第16年到龙虎山过冬了。下列有关龙虎山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龙虎山旅游区植树造林,可以提高生物群落对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吸收,缓解温室效应
B.鸟类回归是生态改善的标志,调查中华秋沙鸭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C.龙虎山旅游资源丰富,说明龙虎山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
D.龙虎山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其正常功能
5.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让人讨厌的水华。下列有关蓝细菌和绿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都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二者都有呼吸酶,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二者都有核糖体.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壁
D.二者都有DNA.都以DNA为遗传物质
6.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
A.秸秆还田 B.间作套种 C.水旱轮作 D.尿泥促根
7.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福寿螺啃食水稻幼茎叶、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是稻田常见的两种害虫。某地采用稻田养鸭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将它们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生物群落除水稻外,还包括害虫、杂草等各种生物
B.通过稻田养鸭来控制福寿螺和稻飞虱数量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C.鸭子的存在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也减缓了稻飞虱种内斗争
D.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8.生态学家对弗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注①~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生物体贮存的能量
① 15.04 12.23 2.81
② 871.27 501.58 369.69
③ 0.88 0.54 0.34
④ 140.10 79.13 60.97
⑤ 211.85 192.59 19.26
【注:表中能量单位(102kg·m-2·a-1)】
A.若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将会增加
B.①营养级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其粪便中
C.②→④→①→③是能量流动的唯一一条食物链
D.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7%
9.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B.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泥层深度,与其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C.互花米草的引入增加了新的种间关系,从而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D.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最少
10.下图甲为纤维单胞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的获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B.图中所用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C.④所用的接种方法可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
D.可用刚果红染料鉴定,看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
11.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的过程。下列关于发酵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酵用“菌”都是细菌
B.发酵用“菌”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发酵用“菌”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D.发酵用“菌”都含有DNA和RNA
12.我国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在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齐民要术》中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
②《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
③《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二十三种利用谷物酿制食醋的工艺,其经历的三个主要发酵过程为:糖化→酒化→醋化
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腐乳一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过程,盐水应煮沸冷却后再使用,以防止杀死发酵菌
B.②中“加蜡三钱”“乘热灌封坛口”有助于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陈酒的储藏
C.③中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
D.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液体培养基,要对其灭菌以防杂菌污染
二、多选题
13.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a,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
C.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14.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乱堆乱放占用土地,有时这些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会被直接焚烧而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田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和节省空间,可以提倡和推广
15.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
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
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范围
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据不同生态位进化
16.餐厨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微溶性物质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并利用,但初期有益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为探究圆褐固氮菌和芽孢杆菌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以制备微生物菌剂,研究者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组后,分别接种于50mL某餐厨垃圾废液中,培养3天后测定活菌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小于300的平板计数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多
D.实验各组中,两菌种接种量比为1:1时为最佳接种量比
三、综合题
17.某地推厂“猪-沼一果”生态果园模式,将果树种植与生猪养殖、沼气建设结合起来以果带牧、以牧促沿、以沼促果、果牧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模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该生态果园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生态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_____,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生态果园疏于管理,杂草丛生,长期下去,将会发生_____演替,在此过程中灌木将会取代杂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表明,果园种草后七星瓢虫、小花椿等害出的天敌增多,同时一些传粉昆虫增多,果园产量提高,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__。
18.2020年春季,一场大范围的沙漠蝗虫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对当地农作物、草场等造成巨大危害。沙漠蝗虫聚集是引起蝗灾的主要原因,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4~5只散居型蝗虫聚集在一起就可释放一种特异性挥发类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继而招募更多的蝗虫加入进来,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4VA也可人工合成且具有相同的效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4VA的作用下,某草场内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从种群特征分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若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捕蝗虫,这属于____________防治方法,在该草场中引入鸭捕食蝗虫也属于此类防治的具体措施之一,蝗虫→鸭不构成一条食物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某被沙漠蝗虫入侵,植被明显减少的草场在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从群落演替角度分析,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草场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回答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个种群,其空间特征上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分布。鲫鱼摄食的能量一部分流向肠道微生物或随粪便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鲫鱼___________,其中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
(3)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又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4)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5)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
(6)该池塘中有一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大鱼和小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有_____________。
20.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为研究某细菌抗卡那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实验方案,其中,影印平板培养法是利用绒布“印章”使在一系列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请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扩大培养的过程中应选用_______培养基。分离得到甲培养皿中的菌落方法有______________。
(2)乙组培养基中还添加了适宜浓度的卡那霉素,结果如图所示。欲证明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作用,则应选取图中的菌落_______(A、B、B1、B1或B2或B3、任意一个菌落)继续培养在空白的丙培养皿中,待长出菌落后影印到含相同浓度卡那霉素的丁培养皿中。若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而非诱变,则预测结果应为:上述丙和丁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_______(“相同”或“不同”)。
(3)图中②过程培养基的配方如下:
成分 无机盐 蔗糖 葡萄糖 尿素 牛肉膏 水 琼脂 酚红
培养基 + - + + - + + -
结合图形分析______(“能”或“不能”)得出结论:该细菌可利用尿素作为氮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和培养基都必须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B.实验操作过程中必须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和过滤风
C.影印平板所用的绒布“印章”可用75%酒精进行处理,以防止污染
D.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时,接种环在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充分灼烧
21.森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抗御水旱、抵抗风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下图1表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则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2中的曲线a表示40年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量,曲线b表示40年间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增加相对量。回答下列问题:
(1)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成为森林碳库。森林中的不同生物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分析图1可知,C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
(3)图2中a、b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山斑鸠和黑嘴松鸡为大兴安岭常见的两种植食性动物,野外收集它们的三种天敌动物的粪便,运用显微镜分析可判断它们在天敌动物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表。
天敌 山斑鸠 黑嘴松鸡
赤狐 40 30
狗獾 60 40
香鼬 100 0
①据表推测,三种天敌动物中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最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②黑嘴松鸡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避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刺儿花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少。
【详解】A、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由表中数据可知,与1.0的郁闭度相比,郁闭度为0时,一年蓬的种群密度大,但无法明确此时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故无法判断其年龄结构,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减少,一年蓬的数量也会减少,刺儿花的数量先增大后减少,B错误;
C、林木郁闭度由0.8增大到1.0,该人工林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减少,即K值下降,C正确;
D、调查结果表明,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由此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非生物因素—光照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
C、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C正确;
D、演替是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C
【解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的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极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A、不具有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生活习性相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
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C正确;
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4.C
【分析】1、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其正常功能。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直接价值是指生物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主要是生物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潜在使用价值是指潜藏的、尚未被发现的价值。
【详解】A、龙虎山旅游区植树造林,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鸟类回归说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中华秋沙鸭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中华秋沙鸭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C、龙虎山旅游资源丰富,这属于直接价值,但是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功能,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细菌含有叶绿素、藻蓝素,绿藻含有叶绿素,因此二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蓝细菌和绿藻都能进行有氧呼吸,都有呼吸酶,其中绿藻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而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因此蓝藻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不是线粒体,B正确;
C、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C错误;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都以DNA为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6.D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优点有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详解】A、 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该过程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
B、 采用间作、套种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其原理是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
C、 水旱轮作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难以生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
D、 尿泥促根与生长素(类似物)密切相关,与题意相符,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分析】不同种群之间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像这样,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详解】A、生物群落包括同一地区各种生物,A正确;
B、通过稻田养鸭来控制福寿螺和稻飞虱数量的方法利用了种间关系,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鸭子是稻飞虱的天敌,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导致稻飞虱种群数量下降,减缓了稻飞虱种内斗争,C正确;
D、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但二者存在于相同的空间,对营养需求也有共性部分,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8.A
【分析】分析表格:由表中的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已知⑤为分解者,则②是生产者,④是初级消费者,①是次级消费者,③是三级消费者。
【详解】A、若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故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将会增加,A正确;
B、①营养级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③的粪便中,B错误;
C、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由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析可知捕食链应为②→④→①→③,食物链还包括腐生链和寄生链,不能说②→④→①→③是能量流动的唯一一条食物链,C错误;
D、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0.88÷15.04×100%=5.85%,D错误。
故选A。
9.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为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正确;
B、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泥层深度,与其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
C、互花米草的引入增加了新的种间关系,但底栖动物物种数是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互花米草的入侵对底栖动物物种数产生了影响,但不是一直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C错误;
D、由题图可知,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数最少,说明物种分布与环境条件有关,D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培养液中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时,只有能利用该物质的微生物才能生长繁殖,A项正确;对培养基的灭菌利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对接种环采用火焰灼烧法进行灭菌,B项正确;④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利用平板划线法可对微生物进行接种、纯化、分离,但是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计数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项错误;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项正确。
11.D
【分析】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的过程。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
【详解】A、发酵用“菌”包括细菌和真菌,A错误;
B、发酵用“菌”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发酵用“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如乳酸菌,C错误;
D、根据用途不同,可选择进行不同呼吸方式和不同代谢类型的微生物,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DNA和RNA,D正确。
故选D。
12.D
【分析】1、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冷却后再使用是为了防止杀死发酵菌。
2、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其发酵条件应控制为无氧条件、18~30℃,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发酵温度为30~35℃。
【详解】A、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冷却后再使用是为了防止杀死发酵菌,A正确;
B、②中每坛加蜡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这样可以防止杂菌污染,有助于陈酒的储存,B正确;
C、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其发酵条件应控制为无氧条件、18~30℃,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发酵温度为30~35℃,因而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C正确;
D、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固体培养基,不需要对其灭菌,D错误。
故选D。
13.ACD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物种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物种②是多年生的草本;物种③是灌木。
【详解】A、由题图知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分别是物种①、物种②、物种③,所以结合题意知物种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是灌木。O→a,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
B、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
C、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最终能演替形成森林,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
故选ACD。
14.CD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
【详解】AB、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利用,将有机肥施到果园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B正确;
C、农田中的生物种类相对单一,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C错误;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会污染环境,不应提倡和推广,D错误。
故选CD。
15.ABC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辣椒素是化学物质能通过味觉感受器向取食的生物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哺乳类动物由于吃过辣椒会知道辣椒属于刺激性食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鸟类没有辣椒素敏感受体,可以更多的以辣椒为食物,扩大其取食范围,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
故选ABC。
16.BD
【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2.纯化大肠杆菌:
(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单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计数,A错误;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B正确;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大于单独接种,且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为最佳接种量比,D正确。
故选BD。
17.(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
(2)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 消费者、分解者
(3) 次生 灌木较草本植物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更有优势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信息传递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果树可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另外人工喂养牲畜的饲料中也含有化学能,故流入该生态果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
(2)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而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所以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动物大多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起着分解者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小动物取食活的植物及昆虫等,是消费者。
(3)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某生态果园内杂草丛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会发生次生演替。由于灌木较草本植物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更有优势,故在此过程中灌木生长更好,将会取代杂草。
(4)七星瓢虫、小花椿等与其天敌为捕食关系,而且传粉昆虫会帮助植物传粉,所以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调查方法、群落演替的类型以及信息传递的作用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生物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蝗虫→鸭不包括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 速度和方向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部分,其中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以生产者为起点,根据捕食关系连接而成);组成部分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1)因为4VA可导致蝗虫聚集,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4VA作用下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2)4VA属于蝗虫释放的信息素,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蝗虫、鸭均属于消费者,由于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生产者,而蝗虫→鸭中只包含消费者,不包括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
(3)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一个生态系统中,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内容,需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19.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饲料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 集群(型) 同化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垂直 (必写)加速物质循环(可写传播种子,帮助生产者传播花粉) 2.5 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分析】分析图可知,A表示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各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详解】(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饲料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投入鱼苗体内所含的能量。
(2)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个种群,其空间特征上常表现为集群分布。鲫鱼摄食的能量一部分流向肠道微生物或随粪便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鲫鱼同化,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
(3)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又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加速物质循环作用。
(5)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利用=2.1+0.05+0.25+5.1=7.5(J/cm2 a),肉食动物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7.5-5=2.5(J/cm2 a)。
(6)该池塘中有一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大鱼和小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0.(1) 液体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B 相同
(3) 不能 该细菌可能利用氮气作为氮源(或培养基中无酚红,无法证明该细菌分解了尿素)
(4)D
【分析】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包括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二者都可以用于筛选单菌落,但是前者可以用于计数,后者不行。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详解】(1)液体培养基具有进行通气培养、振荡培养的优点,在通气或在振荡的条件下,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摄入以及增加供氧量,所以有利于细胞生长,提高生微生物数量。故图中扩大培养的过程中应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菌体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从甲培养皿中的菌落分布可以看出,分离菌体使用是的稀释涂布平板法。
(2)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证明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作用,则应选取B菌落继续培养在空白的丙培养皿中,待长出菌落后影印到含相同浓度卡那霉素的丁培养皿中,观察两组实验菌落的生长情况。如果丙和丁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相同,则证明变异是在接触卡那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卡那霉素所起的作用是选择。若丙培养皿中菌落多于丁培养皿中菌落数目,说明部分细菌在接触到卡那霉素之后才发生突变,具有了抵抗卡那霉素的能力,进而繁殖成了菌落,说明卡那霉素起的作用是诱变。
(3)由表格内容可知,葡萄糖是碳源,尿素是氮源,但微生物也可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故不能得出该细菌可利用尿素作为氮源的结论;并且培养基中未加入酚红指示剂,不能对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
(4)A、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玻璃器皿等可以使用干热灭菌,A错误;
B、实验操作过程前必须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而紫外线对人有伤害,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B错误;
C、为防止杂菌污染,影印平板所用的绒布“印章”应进行灭菌处理,C错误;
D、采用划线分离时,在划线前对接种环灼烧处理,除去接种环上原有的微生物,划线过程中,每划完一次,应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除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微生物,划线结束后,应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除去残留在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防止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D。
21.(1) (含碳)有机物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分解者 ①④⑩
(3)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
(4) 香鼬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3、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成为森林碳库。 森林中的不同生物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某些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可看出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各个B中间存在捕食现象)、C是分解者,碳元素流入大气中的过程有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⑩。
(3)图2中的曲线a表示40年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量,曲线b表示40年间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增加相对量,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其原因是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
(4) ①据表推测,由于香鼬只以山斑鸠为食,所以三种天敌动物中香鼬的种群数量最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②黑嘴松鸡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