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部分学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部分学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6 11: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部分学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e,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
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甲中c和图乙中g对应的年龄结构均为稳定型
2.某同学欲在已经弃耕一年的菜地中开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
B.随着土层的加深,生物类群会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及数量
D.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种类也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
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4.近年来,在临海红树林湿地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如贝壳类。为了评估红树林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某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M,单位kg),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G,单位kJ),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底栖动物的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影响迁徙区某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天敌
C.为了进一步提升鸟类的环境容纳量,加强对红树林植被的保护最为有效
D.若每只候鸟平均每天代谢消耗的能量为500kJ,在红树林湿地停留时间约为100天,且均以底栖动物为食,则理论上计算,湿地在秋季时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约为1×104只
5.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来自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B.“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C.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原核、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这属于细胞学说所体现的细胞之间的统一性
6.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捕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ng·g-1),结果如下表,其生物富集作用近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鱼的种类重金属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汞(Hg) 17.8 61.9 70.4 117.0 112.0
铅(Pd) 27.3 34.9 52.5 84.3 75.8
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
B.丁和戊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属于第二营养级
C.重金属化合物比较稳定、难以降解,不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D.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可能消耗能量
7.下列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A.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
B.通过样方法调查城市公园的某片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C.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分析一个湖泊演变为一片森林所经历的阶段
8.下图为能量流经生产者的过程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用a+b或a+c+d + e表示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中的一部分
C.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e/b)×100%
D.图中c的能量若为正值,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正在增长过程中
9.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下列措施与上述政策不相符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
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利用
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
10.利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可生产乙醇,生产过程中可采用微生物将秸秆水解或用酶水解,其主要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发酵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过程①加入的是葡萄糖苷酶
C.酒精发酵接种的酵母菌需在无氧条件下发酵
D.可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过程①所需的纤维素分解菌
11.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及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腐乳的鲜味来自毛霉等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对豆腐中蛋白质的分解
B.利用酵母菌等菌种的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C.将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
D.发酵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代谢将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产物的过程
12.我国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在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齐民要术》中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
②《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
③《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二十三种利用谷物酿制食醋的工艺,其经历的三个主要发酵过程为:糖化→酒化→醋化
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腐乳一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过程,盐水应煮沸冷却后再使用,以防止杀死发酵菌
B.②中“加蜡三钱”“乘热灌封坛口”有助于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陈酒的储藏
C.③中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
D.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液体培养基,要对其灭菌以防杂菌污染
二、多选题
13.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B.第5年至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14.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乱堆乱放占用土地,有时这些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会被直接焚烧而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田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和节省空间,可以提倡和推广
15.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
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
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范围
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据不同生态位进化
16.餐厨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微溶性物质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并利用,但初期有益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为探究圆褐固氮菌和芽孢杆菌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以制备微生物菌剂,研究者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组后,分别接种于50mL某餐厨垃圾废液中,培养3天后测定活菌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小于300的平板计数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多
D.实验各组中,两菌种接种量比为1:1时为最佳接种量比
三、综合题
17.某湖泊中,浮游生物、水草是罗非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罗非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罗非鱼的食性比例,图2为该湖泊中的罗非鱼在5年内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该湖泊中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的意义是__________(答两点)。
(2)由图1可知,随着罗非鱼体长的增大,食性变化为_______。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引进我国后,人们发现这种鱼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的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
(3)图2中c点时,罗非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bd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4)若要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湖中罗非鱼种群密度,其操作思路是________。
(5)该湖泊曾遭到严重破坏,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该湖泊生态系统得到较大改善。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
18.实验小组调查了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链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_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______的渠道。
(2)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鲅鱼属于第______营养级,带鱼和鳀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
(3)若中国毛虾的数量大量减少,则鳀鱼的数量会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19.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A~E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后,除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外,另一部分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字母)这两种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草原中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同种猛禽,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捕食关系。
(4)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原的退化,这说明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0.尿酸氧化酶能分解尿酸(C3H4N4O3),为获取尿酸氧化酶高产菌株用以研制治疗高尿酸血症类药物,某科研小组欲依据下图操作步骤,从某海域土样中进行目标菌株的筛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筛选尿酸氧化酶高产菌株,需配制以下两种培养基:(注:海水晶是天然海水浓缩成的固体)
培养基A:X5g/L,葡萄糖1g/L,FePO40.1g/L,海水晶33.3g/L,pH7.5;
培养基B:X5g/L,葡萄糖3g/L,FePO40.1L,海水晶33.3g/L,琼脂10g/L,pH7.5.
两种培养基中,成分X应为__________,该培养基能筛选出目的菌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培养基应采用______________法灭菌。
(2)研究人员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取某个稀释度的样品涂布到培养基____________(填“A”或“B”)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有菌落出现。若没有菌落出现,其原因很可能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从目的菌株中分离提取的尿酸氧化酶通常需要检测____________,以确定该酶的应用价值。
21.玫瑰植株上的蓟马是一种小型动物,通过取食玫瑰汁液或真菌生存。蓟马的雌成虫主要进行孤雌生殖,极难见到雄虫。
(1)玫瑰种植园中真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
(2)蓟马与玫瑰和真菌的种间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吸食到蓟马体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是粪便中的能量,另一部分是被蓟马__________的能量。
(3)能反映蓟马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数量特征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外还有___________。
(4)矮牵牛植株的花色可吸引蓟马去吸食汁液,但矮牵牛植株遍生茸毛,可将蓟马“困死”在里面不能逃走。在玫瑰园里种植适量的矮牵牛可有效防止蓟马虫害,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是利用了矮牵牛的___________价值。
(5)有人认为:从蓟马的生殖方式角度来看,如遇环境大幅度变化,蓟马比果蝇更容易造成物种灭绝。你认为理由是: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据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在f—e之间波动,是某个大于f小于e的数值,A错误;
B、据图甲可知在b~c年,先经过0<λ<1、再经过λ>1,所以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又逐渐增多,种群数量并不呈“S”形增长,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C正确
D、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时λ≈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图乙中g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A错误;
B、随着土层的加深,小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类群会逐渐减少,B正确;
C、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及数量,C错误;
D、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种类也不同,这是垂直方向上的结构,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的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极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A、不具有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生活习性相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
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C正确;
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4.B
【分析】底栖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详解】A、底栖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记)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正确;
B、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影响其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迁入率,B错误;
C、据图可知,红树林植被的总能量最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鸟类的环境容纳量,增加对红树林植被的保护最为有效,C正确;
D、每只候鸟每天消耗能量500kJ,停留100天,均以底栖动物为食,传递效率最高为20%,需要500×100÷20%=2.5×105kJ,据图可知,秋季湿地底栖动物总能量为2.5×109kJ,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为(2.5×109)/(2.5×105)=1×104只,D正确。
故选B。
5.D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的意义:阐明了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详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来自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他们通过研究各自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观点,A正确;
B、德国的魏尔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B正确;
C、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使科学家能够微观的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正确;
D、原核、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这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不属于细胞学说所体现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D。
6.C
【分析】生物富集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许多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都有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
【详解】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重金属含量最少,所处的营养级最低,含有的总能量最多,A正确;
B、鱼甲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在五种鱼中最低,为草食性鱼,五种鱼之间就有捕食关系,鱼丁和鱼物含有的重金属含量远高于其他鱼类,可能为为肉食性鱼,不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重金属化合物也能被某些微生物分解而参与物质循环,C错误;
D、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需要逆浓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7.B
【分析】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A、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水平研究,A错误;
B、通过样方法调查城市公园的某片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属于种群水平上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水平研究,C错误;
D、分析一个湖泊演变为一片森林所经历的阶段是群落演替,属于群落的水平研究,D错误。
故选B。
8.C
【分析】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详解】A、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a+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初级消费者、一部分未被利用,所以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可用a+c+d+e表示,A正确;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属于d中的一部分,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表示,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a+b,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e,所以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e/(a+b)×100%,C错误;
D、图中c的能量若为正值,说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其他生物利用,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正在增长过程中,D正确。
故选C。
9.A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各国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A符合题意;
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B不符合题意;
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C不符合题意;
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可以增加CO2的吸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本题考查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过程及酒精的发酵过程,要求考生明确无菌操作的相关技术,明确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利用,知道酵母菌发酵的环境条件。
分析流程图可知,该生产过程中先利用纤维素分解菌等微生物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在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图中酒精发酵前培养基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为保证酒精发酵的顺利进行,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过程①加入的是纤维素分解菌,利用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包括葡萄糖苷酶)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酒精发酵接种的酵母菌需在无氧条件下发酵才能产生酒精,C正确;可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过程①所需的纤维素分解菌,D正确。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
1.纤维素分解菌可分解纤维素,是因为其可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1酶、CX酶催化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CR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CR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故可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过程①所需的纤维素分解菌。
11.D
【分析】1、发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传统发酵技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便于保存。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酵母、曲霉和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
3、发酵工程与农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及其他工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基因工程,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微生物细胞,获得的表达产物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以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就是单细胞蛋白,单细胞蛋白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糖类、脂质和维生素等物质,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能使家禽增重快,产奶或产蛋量显著提高。
【详解】A、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主要是利用这些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A项正确;
B、用酵母菌等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甚至制成“人造肉”供人们直接食用,B项正确;
C、将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生产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C项正确;
D、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代谢将原料转化为人类所需产物的过程,不一定是在无氧条件下,D项错误。
故选D。
12.D
【分析】1、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冷却后再使用是为了防止杀死发酵菌。
2、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其发酵条件应控制为无氧条件、18~30℃,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发酵温度为30~35℃。
【详解】A、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冷却后再使用是为了防止杀死发酵菌,A正确;
B、②中每坛加蜡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这样可以防止杂菌污染,有助于陈酒的储存,B正确;
C、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其发酵条件应控制为无氧条件、18~30℃,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发酵温度为30~35℃,因而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C正确;
D、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固体培养基,不需要对其灭菌,D错误。
故选D。
13.ACD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出现了物种丰富度先下降然后再增加的现象。
【详解】A、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A错误;
B、从图中看出乙曲线下降的幅度大于甲曲线,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B正确;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
D、图中看出30年后,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初始丰富度,并没有出现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现象,D错误。
故选ACD。
14.CD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
【详解】AB、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利用,将有机肥施到果园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B正确;
C、农田中的生物种类相对单一,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C错误;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会污染环境,不应提倡和推广,D错误。
故选CD。
15.ABC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辣椒素是化学物质能通过味觉感受器向取食的生物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哺乳类动物由于吃过辣椒会知道辣椒属于刺激性食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鸟类没有辣椒素敏感受体,可以更多的以辣椒为食物,扩大其取食范围,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
故选ABC。
16.BD
【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2.纯化大肠杆菌:
(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单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计数,A错误;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B正确;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大于单独接种,且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为最佳接种量比,D正确。
故选BD。
17.(1) 群落的物种组成 提高生物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肉食性食物的比例降低,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增大 罗非鱼可取食浮游藻类,控制其数量
(3) 增长型 天敌、空间和资源等限制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
(4)从该湖中捕获一部分罗非鱼,做上标记后再放回湖中,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罗非鱼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罗非鱼的种群密度
(5)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分层提高不同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也为不同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
(2)由图分析,罗非鱼体长越长,肉食性比例下降,植食性比例上升,故可以食取浮游藻类,控制其数量,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3)c点种群仍在增长,故是增长性,bd段由于种群数量过高,生存空间,资源竞争加大,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以及天敌因素增长率下降。
(4)从该湖中捕获一部分罗非鱼,做上标记后再放回湖中,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罗非鱼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罗非鱼的种群密度。
(5)人类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8.(1) 生产者和消费者 作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7 四 种间竞争和捕食
(3) 减少 中国毛虾的数量减少,一方面鳀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带鱼更多的捕食鳀鱼导致鳀鱼的数量减少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1)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扇贝→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鲅鱼,浮游植物→中国哲水蚤→鳀鱼→鲅鱼,浮游植物→中国哲水蚤→鳀鱼→带鱼。可见鲅鱼所处的食物链有两条,均属于第四营养级;带鱼以鳀鱼为食,且带鱼和鳀鱼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因此,带鱼和鳀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3)若中国毛虾的数量大量减少,则鳀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带鱼会更多的捕食鳀鱼,因而导致鳀鱼的数量有所减少。
19.(1)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2) A E
(3)不属于
(4)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的是光合作用,bc表示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d表示呼吸作用,e表示能量流向分解者;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表示分解者。
(1)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外,另一部分能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2)
在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的A和E。
(3)
草原中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同种猛禽,这种现象不属于捕食关系,因为捕食关系表示的是不同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准确判断题图字母含义是解题关键。
20.(1) 尿酸 该培养基以尿酸作为唯一氮源,只有能分解尿酸的细菌才能生长 高压蒸汽灭菌
(2)增加产尿酸氧化酶菌株的浓度
(3) B 稀释度过高 涂布器灼烧后没冷却就接种
(4)酶活性
【分析】1、筛选能分解某种特定物质的菌时,应以该特定物质为唯一的碳源或氮源等营养,已达到筛选的目的。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3、常见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等。
【详解】(1)筛选高产尿酸氧化酶菌株时,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接种到以尿酸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尿酸的细菌才能在这样的培养基中生存。该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2)题图中步骤①是将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为了增加产尿酸氧化酶菌株的浓度。
(3)稀释涂布平板法应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基A为液体培养基,培养基B因含有琼脂常温下为固体。取步骤②中某个稀释度的样品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到培养基B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般会有菌落出现,若发现没有菌落产生,其原因很可能是稀释度过高,也可能是涂布器灼烧后没冷却。
(4)酶的重要指标是酶活性,因此通常需要检测酶活性,以确定其应用价值。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筛选和培养,要求考生理解筛选的过程、原理并根据题干信息作答。
21.(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2) 寄生、捕食 同化
(3)年龄组成
(4)间接
(5)蓟马主要进行孤雌生殖,果蝇进行有性生殖,果蝇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变异类型的比例)远高于蓟马,通过变化的环境选择生存下来的几率也高于蓟马。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观赏旅游、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为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1)真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充当分解者的角色。
(2)蓟马通过取食玫瑰汁液生存,获取玫瑰部分营养物质,属于寄生;蓟马取食真菌个体,属于捕食。吸食到蓟马体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是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蓟马吸收,另一部分是被蓟马吸收同化的能量。
(3)年龄组成可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年老个体数量多,死亡率可能会升高,生育年龄的个体多,出生率可能会升高,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4)在玫瑰园里种植适量的矮牵牛可有效防止蓟马虫害,属于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利用了矮牵牛的间接价值。
(5)蓟马的雌成虫主要进行孤雌生殖,果蝇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过程中,因为基因的自由组合以及交叉互换可以产生多种配子,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得果蝇后代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自然选择中,子代果蝇生存下来的几率高于子代蓟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