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十校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是用来描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个简易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代表T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下丘脑,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则b、c可分别代表渴觉和尿量减少
D.若A代表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a为同化量,则b可代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可代表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某科研小组对玉米地进行了研究,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玉米地范围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B.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 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玉米地里不同的玉米品种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玉米地里杂草的产生、蚜虫的迁入,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
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
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4.粪使DNA标记重捕法是通过调查动物的粪便,获取其中的DNA,根据DNA的特异性序列来确定种群的个体及数量,在调查区域不同地点的同一个体的粪便数据中,其中任何一次记为标记,其它看作是该个体的重捕,再通过计算得到种群密度。下列关于该标记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粪使DNA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警觉性高,不易为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
B.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
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动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该方法避免了传统标记重捕法对动物的干扰和标记物引起的误差
5.如图a和c表示两类生物或两种细胞中的结构或物质,b表示两者共有的结构或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表示菠菜叶肉细胞,c表示菠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则b中有线粒体
B.若a表示动物细胞,c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则b中有细胞核、中心体等
C.若a表示真菌,c表示细菌,则b中可以有DNA、RNA、蛋白质等
D.若a表示神经细胞,c表示骨骼肌细胞,则b中有分解葡萄糖的酶类
6.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
A.秸秆还田 B.间作套种 C.水旱轮作 D.尿泥促根
7.我国古代的文章和诗词中记载了许许多多的生物学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邺风 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其中“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蜾蠃在螟蛉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中的“关关”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陈风 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古人在观赏这些景色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都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8.某地在山地梯田处建立了生态苹果园,在园地苹果树间隙种植蔬菜,放养肉鸡,并利用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杂草、蔬菜烂叶等进行发酵产生沼气,再将发酵后的沼渣(含较多有机物)作为肥料施用到土地中,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下列关于该地生态苹果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苹果园遵循了循环、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
B.在苹果树间隙种植蔬菜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肉鸡取食害虫相比取食蔬菜使食物链变长,降低能量利用率
D.废物产沼气、沼渣作肥料实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9.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下列措施与上述政策不相符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
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利用
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
10.下列有关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刚果红可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
B.刚果红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
C.刚果红在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加入的刚果红不需要灭菌
D.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不需要灭菌
11.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利用微生物胞内酶催化获得最终产品
B.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C.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减小
D.实验中加入料酒抑制杂菌生长,促进毛霉生长
12.我国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在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齐民要术》中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
②《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
③《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二十三种利用谷物酿制食醋的工艺,其经历的三个主要发酵过程为:糖化→酒化→醋化
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腐乳一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过程,盐水应煮沸冷却后再使用,以防止杀死发酵菌
B.②中“加蜡三钱”“乘热灌封坛口”有助于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陈酒的储藏
C.③中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
D.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液体培养基,要对其灭菌以防杂菌污染
二、多选题
13.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B.第5年至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14.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乱堆乱放占用土地,有时这些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会被直接焚烧而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的秸秆、枝条和落叶等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田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和节省空间,可以提倡和推广
15.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
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
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范围
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据不同生态位进化
16.餐厨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微溶性物质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并利用,但初期有益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为探究圆褐固氮菌和芽孢杆菌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以制备微生物菌剂,研究者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组后,分别接种于50mL某餐厨垃圾废液中,培养3天后测定活菌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小于300的平板计数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多
D.实验各组中,两菌种接种量比为1:1时为最佳接种量比
三、综合题
17.晋西北丘陵风沙区荒漠化现象严重,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该地区开展了以种植柠条为主的人工林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科研人员以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生态位特征,为评价人工柠条林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提供参考。下图为调查统计所得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所属科属数量,其中CK为对照组。回答下列问题:
(1)题图属于对草本植物_______的调查,常采用_____法调查,该方法还常用于调查______。
(2)CK组为选取______进行调查,其中种类最多的为______植物。随人工种植的柠条林生长,草本植物的优势种很可能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变化,理由是____。该过程属于_______演替。
(3)随人工柠条林生长年限的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18.2020年春季,一场大范围的沙漠蝗虫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对当地农作物、草场等造成巨大危害。沙漠蝗虫聚集是引起蝗灾的主要原因,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4~5只散居型蝗虫聚集在一起就可释放一种特异性挥发类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继而招募更多的蝗虫加入进来,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4VA也可人工合成且具有相同的效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4VA的作用下,某草场内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从种群特征分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若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捕蝗虫,这属于____________防治方法,在该草场中引入鸭捕食蝗虫也属于此类防治的具体措施之一,蝗虫→鸭不构成一条食物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某被沙漠蝗虫入侵,植被明显减少的草场在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从群落演替角度分析,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草场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__________属于生产者,该成分被称为生态系统基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__________营养级。
(3)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
(4)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20.“纯天然”“营养丰富”“有奶皮”的生鲜奶正以网上零售、线下批发等路线涌向消费者的餐桌。生鲜奶含有病原微生物、有益微生物等的大量微生物,需要经过严格、科学的杀菌处理,才能在不危及人体健康的前提下体现其营养价值。某科研小组为检测生鲜奶中的细菌含量,经过系列稀释操作后取0.1 mL稀释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接种方法中,应选择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培养基的pH应调至__________性。
(2)将培养基放置30~37 ℃的温度下培养48 h,此时菌落数已______,记录、计算出的菌落平均数为36个,据此推测送检生鲜奶样品中含细菌______个/mL。
(3)_________法既能起到很好的杀菌效果,又不会破坏生鲜奶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若再用图示方法检测其中的细菌数量以检验杀菌效果,则可以省去的步骤是________。
(4)家庭制作酸奶时,向经过热处理的鲜牛奶中加入酸奶后,密封发酵瓶,在20~30 ℃的温暖环境中放置数小时。加入酸奶的目的是_________,密封发酵瓶的原因是________。
21.沼气发酵是发酵工程的应用之一,通过沼气发酵可解决养殖场粪污染问题,并能获取清洁能源。沼气发酵进程分为水解液化、酸化和甲烷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下图为沼气发酵工程的简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述沼气发酵工程示意图,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如未消化的秸秆、杂草)可以看作发酵工程的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及多种无机盐的来源分别是______。
(2)根据上图装置判断,参与发酵过程的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代谢类型均为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均是____。
(3)发酵罐中搅拌器的作用是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中,有许多发酵产品,请补充下表中的实例。
发酵产品 菌种 氧气条件
腐乳 毛霉等 ②_______
①_____ ③_______ 全过程无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图中a为条件,A为作用对象,b、c为a作用下的结果,分析各选项中a与b、c的因果关系可判断各选项是否正确。
【详解】A、在抗原刺激下,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若A代表人体T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诱捕雄虫,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故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C正确;
D、若A代表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a是同化量,同化量可以分为用于其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正确。
故选A。
2.A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
B、坡上与坡下地势起伏造成的生物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不同品种的玉米仍然是同一物种,它们仍然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之所以为不同的品种,是因为它们的基因型不同,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C错误;
D、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代替,玉米地内生出杂草、迁入蚜虫,仍然是玉米地,优势物种并没有被替换,因此没有发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3.C
【解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的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极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A、不具有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生活习性相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
C、鱼因污染死亡后,尸体腐烂导致污染加重,更多鱼类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的事例,C正确;
D、流经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4.C
【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对动物没有损害不须做标记,适用于警觉性高,不易为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可知,DNA粪便标记重捕法通过DNA的特异性而可确定到个体,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信,B正确;
C、对大型濒危动物宜选用逐个计数法,C错误;
D、传统的标记重捕法因需对调查动物做标记而造成损伤,或因标记物过于醒目而易被天敌捕食,粪使DNA标记重捕法可避免此类问题,D正确。
故选C。
5.B
【分析】1、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3、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5、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
6、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
7、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
【详解】A、图中b表示a和c共有部分。若a表示菠菜叶肉细胞,c表示菠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则b作为共有结构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A正确;
B、若a表示动物细胞,c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则b中可有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核糖体等,但是不能有中心体,中心体在低等植物细胞中可以有,高等植物细胞无,B错误;
C、若a表示真菌,c表示细菌,则b中可以有DNA、RNA、蛋白质等物质,或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C正确;
D、葡萄糖分解的酶类分布于所有的活细胞中,若a表示神经细胞,c表示骨骼肌细胞,则b中有这种酶类,D正确。
故选B。
6.D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优点有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详解】A、 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该过程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
B、 采用间作、套种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其原理是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
C、 水旱轮作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难以生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
D、 尿泥促根与生长素(类似物)密切相关,与题意相符,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分析】1、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信息传递影响了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种群的繁衍,调节了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种间关系包括寄生、原始合作、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详解】A、《邺风 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体现的是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A错误;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关关雎鸠”指关关鸣叫的水鸟,体现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错误;
D、观赏景色、文学创作等,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D正确。
故选D。
8.A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2、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3、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详解】A、枯枝落叶等进行发酵,沼渣做肥料→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经济、生态共发展→遵循了整体的生态工程原理,A正确;
B、在苹果树间隙种植蔬菜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传递效率,B错误;
C、肉鸡取食害虫相比取食蔬菜使食物链变长,但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地方,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C错误;
D、物质循环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废物产沼气、沼渣作肥料并没有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A。
9.A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各国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A符合题意;
B、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B不符合题意;
C、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C不符合题意;
D、开展赣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可以增加CO2的吸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详解】AB、刚果红可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A、B项正确;
C、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以防杂菌的侵入,影响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形成,C项错误;
D、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刚果红,则不需要灭菌,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
11.C
【详解】A、腐乳制作过程中利用的是微生物胞外酶,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一段时间内,密封的时间延长,酒精量就越多,但随着环境条件变恶劣,反过来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速度,B错误;
C、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醋酸菌发酵产生的醋酸都使培养液pH有所下降,C正确;
D、实验中加入料酒抑制杂菌生长,毛霉生长也受到抑制,D错误。
故选C。
12.D
【分析】1、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冷却后再使用是为了防止杀死发酵菌。
2、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其发酵条件应控制为无氧条件、18~30℃,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发酵温度为30~35℃。
【详解】A、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去水中的溶解氧,冷却后再使用是为了防止杀死发酵菌,A正确;
B、②中每坛加蜡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这样可以防止杂菌污染,有助于陈酒的储存,B正确;
C、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其发酵条件应控制为无氧条件、18~30℃,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发酵温度为30~35℃,因而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C正确;
D、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固体培养基,不需要对其灭菌,D错误。
故选D。
13.ACD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出现了物种丰富度先下降然后再增加的现象。
【详解】A、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A错误;
B、从图中看出乙曲线下降的幅度大于甲曲线,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B正确;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
D、图中看出30年后,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初始丰富度,并没有出现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现象,D错误。
故选ACD。
14.CD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
【详解】AB、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利用,将有机肥施到果园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B正确;
C、农田中的生物种类相对单一,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C错误;
D、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会污染环境,不应提倡和推广,D错误。
故选CD。
15.ABC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辣椒素是化学物质能通过味觉感受器向取食的生物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哺乳类动物由于吃过辣椒会知道辣椒属于刺激性食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鸟类没有辣椒素敏感受体,可以更多的以辣椒为食物,扩大其取食范围,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
故选ABC。
16.BD
【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2.纯化大肠杆菌:
(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单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计数,A错误;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B正确;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大于单独接种,且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为最佳接种量比,D正确。
故选BD。
17.(1) 物种丰富度 样方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 未进行人工林种植的天然草地 菊科 发生 种植柠条林6年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种类多于菊科植物,种植柠条林18年组,豆科植物种类最多,据此推测该过程中草本植物优势种很可能发生变 次生
(3)增强
【分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要注意随机取样,减少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少及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1)图中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所属科属数量调查,属于对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调查,该方法还常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该调查结果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所属科属数量,因此CK组即对照组为未进行人工林种植的天然草地,据图可知CK组中种类最多的为菊科植物。
据图可知,种植柠条林6年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种类多于菊科植物。种植柠条林18年组,豆科植物种类最多。因此可以推知,随人工种植的柠条林生长,草本植物的优势种很可能发生变化。
该群落演替的起始状态有植物生长,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3)随人工柠条林生长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18.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生物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蝗虫→鸭不包括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 速度和方向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部分,其中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以生产者为起点,根据捕食关系连接而成);组成部分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1)因为4VA可导致蝗虫聚集,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4VA作用下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2)4VA属于蝗虫释放的信息素,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蝗虫、鸭均属于消费者,由于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生产者,而蝗虫→鸭中只包含消费者,不包括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
(3)引入鸭防治后,植被逐渐恢复,这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一个生态系统中,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内容,需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19.(1) 绿色植物 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 3 三、五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 不能 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本图中涉及到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共3条食物链。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称为生态系统基石。
(2)
本图中涉及到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共3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
(3)
直接决定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和蛇的比例变大,导致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保持动态平衡。
(4)
题图中的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在分析食物链时要特别注意,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蚯蚓属于分解者,不能算到食物链里面。
20.(1) 涂布器 酸性或微碱
(2) 稳定 3.6×106
(3) 巴氏消毒 系列稀释操作
(4) 提供乳酸菌 乳酸菌是厌氧细菌,需要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
【分析】常用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法:先倒制无菌琼脂培养基平板,待充分冷却凝固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分离的含菌样品,在无菌琼脂平板表面进行有规则的划线。通过这样在平板上进行划线稀释,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逐步分散开来。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一定量(约0.1 ml)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 再用无菌涂布器涂布,使菌液均匀分散在整个平板表面,倒置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1)
由图可知,图示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应选择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因为绝大多数细菌的最适生长pH在中性附近,因此培养基的pH应调至中性或微碱,可让细菌更好的生长。
(2)
将培养基放置30 ~ 37°C的温度下培养48h,菌落数目稳定,进行计数,可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菌落数目。由图可知,稀释倍数为104,菌落平均数为36个,据此推测送检生鲜奶样品中含细菌36÷0.1×104=3. 6×106个/ mL。
(3)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低温消毒法, 既能起到很好的杀菌效果,又不会破坏生鲜奶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4)
酸奶中有乳酸菌,加入酸奶的目的是提供乳酸菌。酸奶的制作主要利用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因此需要密封发酵瓶。
【点睛】本题以生鲜奶为素材,考查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无菌技术以及酸奶制作,要求考生掌握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原理、过程和计数方法,掌握巴氏消毒法的优点,掌握酸奶制作的原理,并能结合题意准确作答。
21.(1)碳源和氮源来自粪便中的有机物,无机盐来自粪便中物质的分解产物
(2) 异养厌氧型 分解者
(3)使菌种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充分混合,有利于获取营养物质
(4) ②泡菜 ①有氧/需氧 ③乳酸菌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农业、冶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详解】(1)沼气发酵工程中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可以看作发酵工程的培养基,则该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来自粪便中的有机物,多种无机盐来自粪便中物质的分解产物。
(2)图示装置提供无氧条件,且其中的畜禽粪便中含有有机物,据此可推测参与发酵过程的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代谢类型均为异养厌氧型。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都可以将沼气池里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发酵罐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菌种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充分混合,有利于获取营养物质,是发酵液中的有机物充分被利用。
(4)传统发酵工程中可通过发酵生产腐乳、泡菜等生活用品,腐乳是通过毛霉、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发酵制成,泡菜是通过乳酸菌厌氧发酵制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