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6 11: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C.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为控制饲养鸡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在果园中适当养殖鸡、鸭等家禽,可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丰富度
C.水杉林中不同高度的水杉,能显著提高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D.在农田中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估算某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
3.近些年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煤矿建设。这虽然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一是造成了许多塌陷区,二是堆积了很多很大的矸石山。试想,几十年过后这些塌陷区内和矸石山上将会分别出现
A.绿油油的庄稼和不毛之地
B.水草丛丛和片片地衣
C.池塘群落和森林群落
D.鱼鸭满塘和果树满山
4.粪使DNA标记重捕法是通过调查动物的粪便,获取其中的DNA,根据DNA的特异性序列来确定种群的个体及数量,在调查区域不同地点的同一个体的粪便数据中,其中任何一次记为标记,其它看作是该个体的重捕,再通过计算得到种群密度。下列关于该标记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粪使DNA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警觉性高,不易为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
B.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
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动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该方法避免了传统标记重捕法对动物的干扰和标记物引起的误差
5.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  )
①乳酸菌、青霉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②乳酸菌、酵母菌、大肠杆菌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③T2噬菌体(一种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因为其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④细胞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⑤细菌既含有DNA,又含有RNA,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过程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态系统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物质的补充,以维持正常功能
D.喷洒信息素诱捕害虫,体现了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的生物防治
7.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主要作用;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动物在这方面起主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食性广泛或单一对群落物种丰富度无影响
B.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是成境关系的体现
C.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是助布关系的体现
D.群落是物种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8.草地贪夜蛾是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大入侵害虫,某水稻田的草地贪夜蛾摄入水稻后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8J·hm-2·a-1)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摄入量 粪便量 呼吸量
11.5 2.5 7.5
A.草地贪夜蛾消耗水稻的能量至少为5.75×109J·hm-2·a-1
B.草地贪夜蛾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1.5×108J·hm-2·a-1
C.草地贪夜蛾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2.5×108J·hm-2·a-1
D.草地贪夜蛾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15×109J·hm-2·a-1
9.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习近平主席引用“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这句中国古语,意在强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C.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
D.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菌种 菌落直径:C(mm) 透明圈直径:H(mm) H/C
细菌Ⅰ 5.1 11.2 2.2
细菌Ⅱ 8.1 13.0 1.6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11.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
D.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12.啤酒是以麦芽汁为原料,经酿酒酵母发酵制得。传统啤酒酿造过程中,发酵在敞开式发酵池中进行,麦芽汁中接入酵母后通入大量无菌空气,之后会产生大量气体翻腾逸出,在麦芽汁表面形成25~30cm厚的气泡层(泡盖),然后停止通气,进入静止发酵阶段,一段时间后可得到啤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过酵母菌的麦芽汁需先灭菌再进行发酵
B.通入麦芽汁中的无菌空气对酵母菌的增殖不利
C.气泡层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形成的
D.主发酵结束后,需在高温密闭环境下进行后发酵
二、多选题
1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从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说明草本植物可被灌木完全取代
B.种群的“J”型增长比“S”型增长更容易达到环境容纳量
C.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D.泰山从山腰到山顶依次分布有灌木、草本植物、裸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4.如图表示某冻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同一物种最多占有两个营养级
B.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北极狐食物来源较丰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
D.通常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15.如图为某地积极推广的“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主要结构和原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式能实现种菜不施肥,因为鱼粪等被分解者分解后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B.若该生产模式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瓜果蔬菜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鱼池常采用多鱼种混养模式,利用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D.该生产模式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16.餐厨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微溶性物质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并利用,但初期有益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为探究圆褐固氮菌和芽孢杆菌处理某餐厨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以制备微生物菌剂,研究者将两种菌液进行不同配比分组后,分别接种于50mL某餐厨垃圾废液中,培养3天后测定活菌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小于300的平板计数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多
D.实验各组中,两菌种接种量比为1:1时为最佳接种量比
三、综合题
17.晋西北丘陵风沙区荒漠化现象严重,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该地区开展了以种植柠条为主的人工林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科研人员以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生态位特征,为评价人工柠条林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提供参考。下图为调查统计所得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所属科属数量,其中CK为对照组。回答下列问题:
(1)题图属于对草本植物_______的调查,常采用_____法调查,该方法还常用于调查______。
(2)CK组为选取______进行调查,其中种类最多的为______植物。随人工种植的柠条林生长,草本植物的优势种很可能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变化,理由是____。该过程属于_______演替。
(3)随人工柠条林生长年限的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18.今年1月,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开始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在条例中对乱放垃圾进行明确的处罚规定。
(1)请将下列四种垃圾从左至右放入上图中的垃圾桶中,排序为:_____________。
①过期药品 ②剩菜剩饭 ③尘土 ④矿泉水瓶
(2)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从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有机肥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处是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厨余垃圾再利用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
(4)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这些重金属在沿___________转移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生物体中重金属____________。
19.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承诺我国力争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的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请用图中数字将碳中和的量的关系,构建成数学表达式,即_______。
(2)海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但研究发现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有机物的制造量,原因是_______。
(3)北京冬奥会打造了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设计上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理念,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冬奥核心区的绿化造林既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也能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4)请写出两点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行为:______。
20.沼气发酵是发酵工程的应用之一,通过沼气发酵可解决养殖场粪污染问题,并能获取清洁能源。沼气发酵进程分为水解液化、酸化和甲烷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下图为沼气发酵工程的简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述沼气发酵工程示意图,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如未消化的秸秆、杂草)可以看作发酵工程的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及多种无机盐的来源分别是______。
(2)根据上图装置判断,参与发酵过程的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代谢类型均为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均是____。
(3)发酵罐中搅拌器的作用是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中,有许多发酵产品,请补充下表中的实例。
发酵产品 菌种 氧气条件
腐乳 毛霉等 ②_______
①_____ ③_______ 全过程无氧
2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持和系统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就是“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措施之一。下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________。
(2)输入A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填图中字母)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3)如果图中A是能在该湿地种植的新型水稻,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①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死亡率还受气候、传染病的影响,种群密度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错误;
C、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C正确;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例如捕食和竞争,D正确。
故选B。
2.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果园中适当增加家禽种类,群落中的物种数增加,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B正确;
C、不同高度的水杉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C错误;
D、估算某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D正确。
故选C。
3.C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因塌陷地区内有大量的水,故经过几十年的次生演替,许多塌陷地区将演替为池塘群落;因为矸石山上全是岩石,其上面会发生初生演替,经过几十年的演替,可以构成森林群落;故A、B、D错,选C。
4.C
【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对动物没有损害不须做标记,适用于警觉性高,不易为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可知,DNA粪便标记重捕法通过DNA的特异性而可确定到个体,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信,B正确;
C、对大型濒危动物宜选用逐个计数法,C错误;
D、传统的标记重捕法因需对调查动物做标记而造成损伤,或因标记物过于醒目而易被天敌捕食,粪使DNA标记重捕法可避免此类问题,D正确。
故选C。
5.A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且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①青霉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①错误;
②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类都含有核糖体,且两类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②正确;
③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核糖体,③错误;
④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④错误;
⑤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细菌是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虽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但遗传物质是DNA,⑤错误。
可知以上叙述只有一项正确。
故选A。
6.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发生,相互依存,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有关。
【详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因而能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对于生物圈这一最大的生态系统来讲,不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物质的补充,就能维持正常功能,C错误;
D、喷洒信息素诱捕害虫,这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的生物防治,其典型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D。
7.A
【分析】群落是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在一个群落中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A错误;
B、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
C、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C正确;
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
故选A。
8.B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即为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A、草地贪夜蛾消耗水稻的能量即为自身同化量:至少为11.5-2.5=9×108J·hm-2·a-1,A错误;
B、草地贪夜蛾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同化量-呼吸消耗=11.5-2.5-7.5=1.5×108J·hm-2·a-1,B正确;
C、草地贪夜蛾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知,因此无法计算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错误;
D、草地贪夜蛾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1.5-2.5=9×108J·hm-2·a-1,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2、异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C错误;
D、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10.C
【分析】该选择培养基上的唯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透明圈。
【详解】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以上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淀粉分解菌的H/C越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越多,可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11.A
【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5-18℃,适宜湿度。
【详解】A、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杆)菌,其中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A错误;
B、在果酒发酵后期,瓶内的有机物减少,呼吸作用减弱,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少,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B正确;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氨基酸和肽,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果酒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分解变成酒精,因此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需要注意的是A选项,需要考生明确拧松瓶盖的目的是酒精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
12.C
【分析】1、啤酒发酵利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其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有氧呼吸可以大量繁殖;题干信息显示,在发酵过程中,并没有做隔绝空气处理,而是先通入大量的无菌空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该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形成了较厚的气泡层(泡盖),隔绝了空气,因此停止通气后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 (生物分离工程) 等方面。
【详解】A、发酵前,应先对麦芽汁进行灭菌,后接种酵母菌,A错误;
B、通入麦芽汁中的大量无菌空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而快速增殖,B错误;
C、气泡层是在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后形成的,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形成的,C正确;
D、啤酒酿造的主发酵过程结束后,需在低温密闭环境下进行后发酵,D错误。
故选C。
13.CD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代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详解】A、群落从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说明草本植物可被灌木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A错误;
B、种群的“J”型曲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B错误;
C、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C正确;
D、泰山从山腰到山顶因地形、温度等不同而依次分布有灌木、草本植物、裸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CD。
14.AB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A、图中含有的食物链为: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雷鸟→狼;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植物→雪兔→狼,共5条食物链,北极狐同时占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A正确;
B、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其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北极狐为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较丰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C正确;
D、通常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而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同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弱,D错误。
故选ABC。
15.CD
【分析】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自生、循环、协调、整体原理。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例如蚯蚓、蜣螂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例如饲料、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详解】A、鱼粪等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为绿色植物提供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流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人为投放饵料中的能量,因此若该生产模式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饵料中的化学能,B错误;
C、采取多鱼种混养模式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正确;
D、该生产模式将鱼粪等物质充分利用,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CD。
16.BD
【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2.纯化大肠杆菌:
(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单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测定活菌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计数,A错误;
B、菌种不同配比的各组实验均需至少选择3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B正确;
C、实验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两种菌混合接种时有效菌落数均大于单独接种,且两菌种接种量比例为1:1时,废液中两种菌种的有效活菌数能够实现同步最大化,为最佳接种量比,D正确。
故选BD。
17.(1) 物种丰富度 样方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 未进行人工林种植的天然草地 菊科 发生 种植柠条林6年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种类多于菊科植物,种植柠条林18年组,豆科植物种类最多,据此推测该过程中草本植物优势种很可能发生变 次生
(3)增强
【分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要注意随机取样,减少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少及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1)图中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所属科属数量调查,属于对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调查,该方法还常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该调查结果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中草本植物所属科属数量,因此CK组即对照组为未进行人工林种植的天然草地,据图可知CK组中种类最多的为菊科植物。
据图可知,种植柠条林6年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种类多于菊科植物。种植柠条林18年组,豆科植物种类最多。因此可以推知,随人工种植的柠条林生长,草本植物的优势种很可能发生变化。
该群落演替的起始状态有植物生长,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3)随人工柠条林生长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18. ④、②、①、③ 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CO2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食物链(网)(营养级) 浓度越高(含量越高)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或残落物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水、无机盐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3)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④矿泉水瓶是可回收利用的,②剩菜剩饭是厨余垃圾,①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③尘土属于其他垃圾。
(2)厨余垃圾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这些有机肥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好处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提高CO2浓度、提供矿质元素离子。
(3)厨余垃圾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等营养物质,厨余垃圾再利用的优点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有害的重金属沿食物链积累的现象,即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体中重金属浓度越高。
【点睛】本题以垃圾分类为背景,考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以及能量流动和富集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识记分解者的作用以及对生产者的影响,理解富集现象和结果。
19.(1) A ⑩=①+②+③+④
(2)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3) 协调 直接和间接
(4)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
【分析】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自生、循环、协调、整体原理。
【详解】(1)A与D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二者为生产者或大气CO2库,又由A只有一个箭头指向D,其余全是指向A的箭头,说明A是生产者,可以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供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同时可以推知D是大气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碳中和为产生的CO2与植物吸收的CO2相等,即⑩=①+②+③+④,⑩为生产者固定的CO2,①为生产者呼吸产生的CO2,②为消费者呼吸产生的CO2,③为分解者呼吸产生的CO2,④为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
(2)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有机物的制造量。
(3)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使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与平衡,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属于生态方面的价值,即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是对人类具有旅游观赏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行为,可以减少CO2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
20.(1)碳源和氮源来自粪便中的有机物,无机盐来自粪便中物质的分解产物
(2) 异养厌氧型 分解者
(3)使菌种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充分混合,有利于获取营养物质
(4) ②泡菜 ①有氧/需氧 ③乳酸菌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农业、冶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详解】(1)沼气发酵工程中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可以看作发酵工程的培养基,则该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来自粪便中的有机物,多种无机盐来自粪便中物质的分解产物。
(2)图示装置提供无氧条件,且其中的畜禽粪便中含有有机物,据此可推测参与发酵过程的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代谢类型均为异养厌氧型。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都可以将沼气池里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发酵罐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菌种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充分混合,有利于获取营养物质,是发酵液中的有机物充分被利用。
(4)传统发酵工程中可通过发酵生产腐乳、泡菜等生活用品,腐乳是通过毛霉、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发酵制成,泡菜是通过乳酸菌厌氧发酵制成。
21.(1) 消费者生产者(A) 固定的太阳能
(2) 热能 C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3)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或B)的数量,使水稻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水稻植株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详解】(1)太阳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中,所以,图中A为生产者,又因为A与C间存在双向箭头,故C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流经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图中C)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流向初级消费者进入第二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
(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水稻,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针对途径①,可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或B)的数量,使水稻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水稻植株。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