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冲刺模拟(四)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冲刺模拟(四)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2:48:54

文档简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崇祯元年,延安饥,府谷民王嘉胤作乱,延安人张献忠从之。献忠阴谋多智,贼中号八大王。
其部最强,旁掠延安诸郡邑。四年,张献忠率众二千人,就抚于三边总督洪承畴。五年,献忠复
叛,随贼首高迎祥、紫金梁等转寇山西诸郡县。十一年正月,总兵左良玉、陈洪范大破贼于那西,
张献忠请降。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叛于谷城。初,贼首高迎祥既诛,李自成困川西,群盗失势,献
忠连败,精锐俱尽,始乞抚以缓诛,初无降意。及据谷城,潜勾诸贼为特角,遂复思叛去。十六年
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蕲州。五月,献忠西向武昌。武昌武备积弛,闯、献交窥江
汉,时议募兵守城,而库藏空绌。楚王有积金百万,三司长史贷金数十万以赡军,王不应。壬戌,
贼执楚王,尽取宫中积金百余万,辇载数百车不尽,楚人以是咸憾王之愚也。初李自成兵临汉阳
不克闻献忠取之自成怒榜示远近曰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及闻取武昌,复遣人贺之曰:“老回
回已降,曹、革、左皆被杀,行将及汝矣。”献忠得书而惧,多正贵金宝,报使于自成。自成留其使,
献忠恨之。十七年八月,张献忠进陷成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
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而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
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绝无人迹。李自成败,益发兵攻汉
中,陷之,献忠逡巡自守不敢出。未几,献忠以病死于蜀中。
谷应泰曰:献忠无他技巧,止以阴谋多智,暴豪嗜杀,可乘之敝,正自不少耳。方夫贼师屡
挫,其弱可擒;贼气方张,其骄可掩;贼党内携,其衅可间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张献忠之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李自成兵临汉阳不克/闻献忠取之/自成怒/榜示远近/日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
B初/李自成兵临汉阳不克/闻献忠取之/自成怒/榜示远近/曰/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
C.初李自成兵临汉阳不克/闻献忠取之自/成怒榜示远近/日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
D.初/李自成兵临汉阳不克/闻献忠取之自/成怒榜示远近曰/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抚,意思是接受安抚,“就”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B咸,意思是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含义相同。
C.不克,指未攻克,“克”与“克己奉公”的“克”含义相同。
D.止以,指仅仅凭借,“止”与《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止”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献忠追随王嘉胤叛乱,擅耍阴谋诡计,号称八大王。他的部众最强大,大肆掠夺延安各
郡邑。
B高迎祥被杀后,张献忠接连失败,于是开始请求安抚以缓死刑,但并没有投降的意思。
C张献忠进犯武昌,三司长史想借钱来供给军队,楚王不肯。楚王被抓后,官中钱物被贼军
所夺。
D.汉阳被张献忠攻克后,李自成派人威胁张献忠。张献忠非常害怕,派使者携钱物送给李
自成。
冲刺卷(四)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2023 届高三冲刺卷(四) 新高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项“‘互联网+书院’新模式的开通”错误,
变未然为已然。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互联网+书院”新模式只是一个建议,并未实施。故选 D。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 项“从古代书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方
面”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最后两段分别谈到了古代书院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对优秀传
统文化的承载作用,从这两个方面得出了保护古代书院意义重大的结论。故选 C。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对书院遗址的保
护利用,要满足社会文化教育需求,促进文化建设。B、C、D 三项都与书院遗址保护无关。故选 A。
4.①第一、二段提出问题,指出浙江书院面临的生存危机。②第三至第七段,从书院遗址保护不
力、保护法规不完善、书院建筑修复不当、保护资金不充足、书院文化传承不力等五个方面具体
分析当下存在的各种现象及危机产生的原因。③最后两段总结书院作为文化遗产的意义,并发出
倡议——我们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努力。
(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加大保护力度,形成资金保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
②开启书院宣传新模式,打造书院文化品牌。③结合书院文化资源,建立新式“村民书院”,探索
农村建设新路径。④优化书院文化旅游安排,扩大书院文化辐射范围。⑤加强书院文博单位与当
地学校互动,实现双赢。⑥完善保护法规,保障书院建筑修复的合理性。(每点 1分,共 4 分,能
结合材料答出任意四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表现了美军对志愿军的畏
惧心理”错误,无中生有。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引发读者的
强烈共鸣。而美军的“畏惧心理”,此处无从体现。故选 C。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小说环境作用的能力。A项“显示出志愿军高超的
迂回战术”错误。此处环境的寂静增添了伯格上校的紧张心理,没有显示出志愿军高超的迂回战
术。故选 A。
8.①环境烘托,暴风雪弥漫、零下 34 度的晚上,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坚守无名高地。②人
物烘托,因为寒冷伯格上校取消了晚上的偷袭任务,美国士兵不愿意选在黑夜去打仗,烘托了志
愿军战士的坚毅。美军攻上无名高地时的谨慎行为以及伯格上校草木皆兵的恐惧心理,烘托了志
冲刺卷(四) 新高考卷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愿军战士战斗时的顽强意志。③以物衬托,志愿军堑壕之中的积雪以及他们脸上凝结的寒霜、眉
毛和胡子上的冰凌,衬托了战士的坚毅和顽强。
(每点 2 分,共 6 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1)作品运用小角度、小切入的手法,表现了战争中的博大与光荣。(2 分)①伯格上校的回
忆,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作品中的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博大精神。(1 分)②运用细
节描写,如志愿军堑壕之中的积雪以及他们脸上凝结的寒霜、眉毛和胡子上的冰凌,表现了志愿
军战士的坚毅和顽强,塑造了志愿军战士为祖国人民甘愿牺牲的英雄群像。(1 分)(2)作品用小
角度,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大共情,直抵读者的心灵。伯格上校在“停放战友遗体的帐篷里”“突然
放声大哭”的描述,以及堑壕中志愿军战士的细节描写,都生动而真实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
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其震撼令人不寒而栗。(2分)
(共 6 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初,是当初,需断开;“曰”后面是李自成的话,
应断开。排除 A、C。李自成是人名,第二处的“自成”不应断开,排除 D。故选 B。
11.C【解析】“不克”中的“克”指攻克,“克己奉公”中的“克”的意思是“克制”,二者含义不
同。故选 C。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汉阳被张献忠攻克后,李自成派人威胁
张献忠”说法错误。原文“及闻取武昌,复遣人贺之曰……献忠得书而惧,多赍金宝,报使于自
成”,可知李自成派使威胁张献忠,是在对方攻克武昌之后。故选 D。
13.(1)等到他占据谷城,暗中勾结各贼互为犄角之势(或译为:互相牵制),于是又想着叛变离
去。(“据”,占据;“潜”,暗中,暗地里;“遂”,于是。三个关键点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武昌军备积久废弛,李自成、张献忠交相窥视江、汉,当时商议招募士兵守城,但是库藏空
虚短缺。(“交”,交相;“议”,商议;“募兵”,招募士兵。三个关键点各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14.①“其弱可擒”:崇祯四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因实力薄弱请降自保,可以擒获。②“其骄
可掩”:崇祯十七年,张献忠进军攻陷成都,大肆杀害蜀地百姓,可趁其骄纵,借机捕捉。③“其
衅可间”:李自成和张献忠不和,可加以离间。(每点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崇祯元年,延安发生饥荒,府谷县百姓王嘉胤叛乱,延安人张献忠追随了他。张献忠擅耍阴
谋诡计、智谋多端,贼军中号称八大王。他的部众最强大,大肆掠夺延安各郡邑。崇祯四年,张
献忠率兵二千人,接受了三边总督洪承畴的安抚。崇祯五年,张献忠又背叛了朝廷,随着贼首高
迎祥、紫金梁等人辗转侵犯山西各郡县。崇祯十一年正月,总兵左良玉、陈洪范在郧西大破贼军,
冲刺卷(四) 新高考卷 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张献忠请求投降。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叛变。当初,贼军首领高迎样被杀后,李自成
被围困在川西,盗贼失去了依仗,张献忠接连失败,精锐部队全部失去,才开始请求安抚以缓死
刑,并没有投降的意思。等到他占据谷城,暗中勾结各贼互为犄角之势,于是又想着叛变离去。
崇祯十六年正月辛酉日,张献忠率领二百人乘夜偷袭,攻陷蕲州。五月,张献忠向西进犯武昌。
武昌军备积久废弛,李自成、张献忠交相窥视江、汉,当时商议招募士兵守城,但是库藏空虚短
缺。楚王有百万积蓄的金钱,三司长史想借数十万金钱来供给军队,楚王没有答应。壬戌日,贼
兵抓住楚王,把宫中一百多万金钱全部取出,用辇车装了数百车也没有装完,楚国人因此都对楚
王的愚蠢感到失望。当初,李自成兵临汉阳而没有攻克,听说张献忠攻取了下来,李自成非常愤
怒,张榜告示远近,说:“有能擒获张献忠并献上来的人,赏赐千金。”等到听说张献忠占领武昌
后,又派人来祝贺他说:“老回回已经投降,曹、革、左等都被杀了,马上就轮到你了。”张献忠
得到书信后非常害怕,派遣使者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向李自成回复。李自成留下他的使者,张献
忠对此十分恼怒。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进军攻陷成都,蜀王全宫都遇难了,巡抚龙文光和道
府各级官员也都死了。张献忠搜索蜀地的士绅并把他们赶到成都,全部都杀害了。随后悬榜考试,
远近的生员们争着奔赴前来。张献忠率兵包围了他们,击杀了数千人,生员们都握着笔和书册而
死,蜀中士子被杀尽了。又大肆杀害蜀地百姓,全蜀几千里土地上都萧条索然,没有了人的踪迹。
李自成兵败后,增派军队攻打汉中,攻陷后,张献忠迟疑自守不敢出战。不久,张献忠因病死在
蜀中。
谷应泰说:张献忠没有别的巧妙技能,只凭借阴谋诡计、智谋多端,强暴顽横、残忍嗜杀,
他可以被利用的弊端,也是不少了。在那贼军屡次挫败之时,力量弱小,可以擒获;贼军气势正
嚣张之时,骄傲跋扈,可以乘其不备加以捕捉;贼军同党内部离散,裂痕累累,可以离间。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盖在玻璃上”说法
错误。“玻璃”是比喻,大雪落在结冰的江上,犹如铺上了一层琼粉碎玉,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玻
璃”。故选 B。
16.本词是辛弃疾和王正之的吴江观雪词,上片是对雪景的描绘。①“玉鸾飞”,写雪花飘摇之状,
以洁白的玉鸾比喻雪花,写出大雪在空中飞舞的灵动。②“万斛琼粉”则以巧妙的比喻,夸张地
描绘了雪之大,同时进一步写其洁白;“盖颇黎”是说雪花落在江上犹如盖上一层琼粉碎玉,美妙
无比。③“好卷”三句是说千丈长虹似乎被风雪席卷而不见踪影,云海茫茫,道路莫辨,天地之
间只剩玉壶般的冰雪世界。上片一句一比,将漫天风雪、洁白世界描绘得大气磅礴而奇幻非常。
④尾句“老子旧游处”,更突出了仙境之美,增添了神秘感,为读者留下无限遐想。
(每点 2 分,共 6 分,能结合词句答出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从修辞运用、侧面衬托、
虚实结合角度分析也可以给分)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示例:尔来四万八千岁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每空 1 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冲刺卷(四) 新高考卷 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18.示例:①风华正茂 ②风靡一时 ③历久弥新 (答案不唯一,每空 1 分,共 3 分,不是成语
不给分)
19.如今,一批批新生代北京曲剧人已接过接力棒,一边继承传统、打磨经典剧目,一边继续拓展
曲剧的传播渠道。(改对一处给 1 分,两处 3 分,三处全改对给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其一,“北
京新生代曲剧人”属定语语序不当,应修改为“新生代北京曲剧人”;其二,“加强曲剧的传播渠
道”属搭配不当,应修改为“拓展曲剧的传播渠道”;其三,“一边……,一边……”两句需调整
顺序,修改为“一边继承传统、打磨经典剧目,一边继续拓展曲剧的传播渠道”。
20.示例:北京曲剧在新时代唱好“京腔京韵”(4分)
21.示例:①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 ②容易产生火灾隐患 ③并与自家电表的电流标注作比较
(每句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消费者如何选购品质优、性能好的取暖产品?(1 分)在使用中,有哪些安全常识需要
谨记?(2 分)
23.【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内涵丰富,具有时代内涵,传递出的是习
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热切期望,鼓励青年将自身命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做
新时代好青年。
任务部分提出了“如何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一问题,并给出了情境:“校
团委近期将开展以‘青春·实践·风采’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班级选派你作为代表参赛,请结合
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思考这一问题,不能离开习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的新时代好青年”,以及“青春”“实践”“风采”三者的关系。
参考立意:
1.青春立志勇担当,梦圆民族复兴时。
2.在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芒。
3.赓续复兴梦想,筑牢青春信仰。
4.让青春梦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学生如能结合材料进行立意、写作,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中列出的立意仅供参考。
【评分参考】
满分 60 分,以 44 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
冲刺卷(四) 新高考卷 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1.一类文(60 分—53 分):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
特征鲜明,结构严谨;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2.二类文(52 分—46 分):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
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③语言通顺。
3.三类文(45 分—38 分):①部分偏离题意,中心松散,内容单薄,大部分材料不切题;②文体
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③病句较多。
4.四类文(37 分—30 分):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
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5.五类文(29 分—0 分):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有表现
力且书写认真,能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的标准赋分。
2.没有标题扣 2 分,不符合相关基本文体格式扣 2 分。
3.错别字 1 字 1 分,不累计,上限 3 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 2 分。
4.字数不足:600 字以上,每 50 字扣 1 分;600—400 字,35 分左右;400—200 字,25 分左右;
200 字以下,15 分以下。
5.抄袭:全篇抄,10 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 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
分。
6.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 40 分。
冲刺卷(四) 新高考卷 语文答案 第 5 页 共 5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