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千阳县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等级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计20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2.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缺少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指导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D.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5.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一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6.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7.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
A.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B.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C.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D.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8.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织布厂工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汽车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9.近代西方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得到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
A.凸显行政权至高无上 B.宣扬民主政治
C.说明议会为权力中心 D.体现共和精神
10.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1.《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
12.“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
A.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即将要退出历史发展舞台
13.1875年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具有一些小型海岸殖民地和武装据点,很少拥有大区域殖民地,此后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帝国主义势力肢解了整个非洲,并将其变为殖民地。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 )
A.殖民者对非洲资源的向往 B.殖民大国的民族主义竞争
C.欧洲大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非洲成为最后一块殖民乐土
14.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不可估量的意义”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启发了广大民众民族民主意识 D.亚洲国家相互配合联合斗争的精神
15.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16.《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将之解释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列宁认为,作者意在强调要工人阶级敢于打碎、打破资产纷级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主要反映出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经验( )
A.坚定了列宁走暴力夺权道路的信心
B.成为列宁主义诞生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C.及时纠正了俄国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D.对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分重要
17.下列民族独立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是( )
A.印尼反对荷兰的民族起义 B.尼加拉瓜桑迪诺抗美斗争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19.二战后,英国等欧美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抵消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从而前所未有地扩展了国家活动的领域,形成福利国家。据此可知,“福利国家”制度( )
A.有利于缓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B.解决了欧美国家分配不均问题
C.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D.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现象
20.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C.国际政统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
二、材料分析题(44分)
21、(28分)14—16世纪,伴随着“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世界步入近代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四 启蒙运动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人类事务的原则:人类是善良的.至少是可以完善提高的,他们可以通过教育变得更加完善,人的理性是获得真理的钥匙,而依赖盲目信仰或者拒绝容忍多样性的宗教是错误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8分)
(2)指出材料二、三、四所述的三次运动的核心思想分别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次运动产生的共同原因及共同影响。(14分)
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2)概括材料二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三、论述题(1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B 2.A 3.D 4.D 5.B 6.C 7.C 8.B 9.B 10.A 11.B
12.A 13.C 14.A 15.B 16.A 17.D 18.D 19、A 20、A
二、材料解析题(44分)
21.(1)历史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作物、牲畜、病菌等物种的大交换;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2)核心思想:材料二,人文主义;材料三,挑战教皇权威;材料四,理性主义。
(3)共同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领域反封建,追求民主、科学和自由;欧洲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和思想束缚。
共同影响:它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都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2.(1)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2)现象: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影响: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23论述题答案
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