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15: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C1046年
BC771年
BC476年
BC256年
BC221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四大”
1、大动荡——礼崩乐坏、诸侯割据
2、大发展——小农经济、铁犁牛耕
3、大变革——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4、大融合——民族融合、华夏一体
春秋战国政治
怎一个“乱”字了得!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华夏一体
诸侯各国自称“华夏”;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
局部统一、华夏认同为大一统提供了前提!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开始。在此期间,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阂闾、越王勾践称霸于各诸侯国,史称“春秋五霸”
战 国 形 势
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开始。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经济
怎一个“发展”了得!
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性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
手工业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冶铁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封建土地制度、阶级关系
扩展
(1)小农经济的含义
是指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
(2)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精耕
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阶级关系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4)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扩展
(5)小农经济的突出问题
①分散性: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生产。
②封闭性: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不紧密。
③落后性: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耕作方式落后。
④脆弱性:抗灾害能力差。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封建土地制度、阶级关系
(6)小农经济的影响
积极: (1)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便于组织生产;
(3)自给自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4)给国家提供财源;
(5)是古代文明成就的基础。
扩展
(中国古代农业)积两千年的累计,才有增长4.5倍的成绩,按年平均增长率计算,仅为0.1‰。这个发展速度,……但若与欧洲一些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增长率相比(英国工业革命前农业生产增长率为40%,年平均增长率为5%。)就显得极为缓慢了。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封建土地制度、阶级关系
(5)小农经济的影响
消极
(1)限制了传统农耕技术实现革命性发展,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2)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3)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4)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扩展
扩展:重农抑商
1、概念:
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问题: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什么很重视农业?
材料1: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景帝
原因:农业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材料2:农业的基本特征:
农业生产需要较长周期;
农业生产要求严格遵守农时;
农业生产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扩展:重农抑商
(1)农业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2)政治: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经济:有利于征赋税、派徭役(巩固经济基础)
(4)思想:有利于形成守法朴实的民风,易于控制
2、原因:
  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其势力超过了朝廷委派的官吏。执,同“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从这段话中提取出统治者“抑商”的原因?
为什么“抑商”?
材料1 太史公: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2 马克思: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
扩展:重农抑商
2、原因:
(6)商业活动不稳定、商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5)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还与农业抢夺劳动力;
扩展:重农抑商
(7)根本目的:
是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维护封建政权
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经济目的/原因)
春秋战国变法运动
怎一个“变”字了得!
变法背景: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
变法性质:
商鞅变法
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拆大分小,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经济措施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变法结果:
先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推行县制,君主集权
政治举措
评价: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
怎一个“活”字了得!
社会大变革
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的发展,
争霸兼并战争,变法运动
周朝的核心价值观礼乐制度
旧的贵族体系被打破,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道家:老子、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
力图重构
价值体系
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阴阳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一批思想家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和自然的主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政治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实行德政
个人修养:克己复礼为仁
人与自然:敬鬼神以远之,但注重祭祀祖先。
社会规范: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教育理念:“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教育目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全面发展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弟子整理为《论语》
思想核心
“仁”
春秋晚期
儒家创始人
孔子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
1、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2、主张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3、“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主张性恶、“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孟子
荀子
评价: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哲学思辨:朴素的辩证法,事物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方法论:物极必反、以弱胜强、柔能克刚
主要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思想核心
“道”
春秋晚期
道家创始人
老子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
庄子
1、“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和差别,要做到“齐物”
2、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万物齐一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提倡节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崇尚自然,
超越功利,
精神自由!
墨家—墨翟
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
法家—韩非子
讨论军事理论,“诡”、“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兵家—孙子、孙膑
“相生相胜”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阴阳家—邹衍
追求实际功利
追求功利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土地私有,什伍连坐,县制推行;
儒家孔子,仁者爱人,推行仁政;
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
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大爆发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奠基时代,是中华民族人文意识、民本主义的躁动时期,更是治国思想、治国体制的实验时期。传承不忘根,治国不忘本,有此时期,文化幸甚!民族幸甚!
1.知道空气的质量相对很轻,并且空气的质量是可以测量的。掌握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方法。
2.经历测量一袋空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科学实验的趣味性与严谨性.
4.认识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5.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6.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7.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8.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