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
——【宋】苏轼《鱼蛮子》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朱陈村》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洼地,雇佣乡民劳动……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男耕女织
单一经济
封闭保守
雇佣劳动
多种经济
贸易致富
明至清中叶
经济与文化
海外
新航路
农业
新发展
高产
新作物
蔓延极速……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 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一至成熟,终岁足食。
——【清】陆耀:《甘薯录》
番薯在清代不断得到推广,贫瘠的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
现 象
之 新
一、以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清经济的发展
农业
时间:明朝中期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品种:玉米、甘薯
②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③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①高产粮食
作物的引进
▲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手工业
——出现手工工场
明朝后期
南方
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时间
地点
行业
特点
趋势
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历史纵横
述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 以 化《 西 台 漫记》卷4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匠有常主”
自由劳动力
“计日受值”“计工受值”
工资(劳动力价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
(明代苏州纺织业)群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雍正12年《苏州风俗考》
商业
——明清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盛世滋生图》(局部)
此图为清人徐扬所绘,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
时间
表现
自明朝中期起
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
③兴起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时间 船只(万艘) 输入白银(万两)
1570-1579 7.5 28.6
1590-1599 18.5 70.3
1630-1639 36.8 139.8
——吴承明《市场·现代化·经济史论》
震泽镇……元时村镇萧条居民数十家。明成化中至三四百家,嘉靖间倍之而又过焉。迄今货物并聚居民且二三千家,实乃邑西之藩屏也。
——【清】乾隆震泽县志
商业新发展
现 象
之 新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史料阅读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
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jī)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思考1: 根据材料概括微商的特点和致富的原因?
思考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所处时代,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小结: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明清政策阻碍社会进步转型
政治
经济
外交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实行“闭关锁国”(当时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
文化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
1.明清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生
产
力
农 业
手工业
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
2.明清政策阻碍社会进步转型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决定
反作用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
经济:
政治:
思想:
社会: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思想文化专制,西学东渐之风
市民阶层扩大和世俗化倾向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学习聚焦
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
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变化
表现
思想界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时间
明朝中期起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
①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形成陆王心学(陆九渊, 王守仁)
②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③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本”
④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王
守
仁
1、“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
2、只需反省内心,便可得到天理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1、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2、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思想主张
王阳明
陆九渊
评价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但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他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判社会现实,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提倡个性解放
否定孔子的权威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
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思想主张 (1)提倡个性自由
(2) 反对孔孟权威,反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历史评价 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黄宗羲(1610 —1695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思想主张 (1)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历史评价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黄宗羲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思想主张
(1)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评价 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顾炎武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著有 《读通鉴论》、《船山遗书》等。
思想主张
⑴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⑵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
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⑶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历史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小说与戏曲
类 名称 作 者 特 点
小 说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西游记》 (明)吴承恩 神话小说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讽刺小说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
戏 曲 传奇 (明)汤显祖 (清)孔尚任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昆曲 发源:江苏昆山一带 在戏曲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京剧 形成:清朝道光年间 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成就
学习聚焦
明清的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
影视剧中的《红楼梦》
汤显祖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政治黑暗,官场腐朽,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②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物质基础与社会基础)
③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④小说体例经唐传奇、宋元话本过程,明清时成熟
⑤印刷术的进步,坊增多,促进小说繁荣
探究: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原因
▲ 清光绪刊本《红楼梦图咏》
京剧舞台角色四种类型:生、旦、净、丑
生 旦 净 丑
四、科技
学习聚焦
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1.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著作 作者 特色
《本草纲目》 李时珍 中医药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学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工艺学
《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 地理和地质学
从明朝中后期起,中国有出现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吗?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宋应星和
《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历史纵横——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①《永乐大典》
②《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时间:
特点:
明成祖时期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时间:
特点:
清乾隆后期
▲
永
乐
大
典
残
本
书
影
学思之窗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代希腊史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理》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说: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百家之学海。
——《徐光启集》卷2《刻<几何原本>序》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qū)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学好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
——《徐光启集》卷2《<几何原本>杂议》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理》的理由何在?
▲ 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这幅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所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一些保守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2.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
明朝后期起
时间
传播者
欧洲天主教传教士,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等。
传播方式
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包括地球、地理概念
问题探究
王守仁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李贽则将上述“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有如下论述: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思考: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西方之间实际已经出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两种文化交流现象。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基本内容
学习拓展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
请查阅相关资料或论著,了解这一时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的联系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