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微专题:气温
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1陆南,7陆北)
一、气温分布及变化
中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
北方白昼短于南方
北方接近冬季风源地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夏季
北方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气温回升快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
北方白昼长于南方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日变化
最高
14:00左右
最低
日出前后
年变化
大陆
海洋
最高
7月
最低
1月
最高
8月
最低
2月
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
纬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季节:一般夏季大于冬季,中高纬出现在春季
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
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小
地形:低凹地>平地>凸地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
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
年较差较小。地处热带,昼长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年际变化幅度小 日较差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少,保温作用差,温度低。
气温垂直变化
二、气温特征的描述
①冬夏(或全年)气温(高和低) ②气温日较差 ③气温年较差,若问某地区的特点还需描述空间分布。
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
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000米)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
气温
纬度
海陆
地形
洋流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下垫面
热量交换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
昆明有“春城”之美誉。请你从地理角度解释原因。
冬季,昆明因地处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日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单一暖气流一侧,温暖晴朗;昆明北部的山地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侵入,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夏季多云雨天气,云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并不高;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同纬度低(10℃左右)。滇池对当地气候的调节作用。
四、气温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1.对大气状况: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
2.水文
a.对河流、湖泊的影响:最冷月气温高于0 ℃,则不结冰,最冷月气温低于0 ℃,则有结冰现象;
b.对表层海水的影响:影响表层海水的温度,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容易造成海水扰动,底层海水上泛,带来营养盐类。
1.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 )
A.风力较大 B.对流强烈
C.垂直温差小 D.空气湿度小
2.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是 ( )
A.a强 B.b弱
C.c强 D.d弱
(2019·南宁一模)2018年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10时左右 。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
C
A
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常年严重的洪灾。
6.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7.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8.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镜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镜
C
河流水文
C
D
3.对土壤: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因此,气温会影响土壤类型及厚薄程度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4.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适宜的温度,会导致生物大量繁衍和生存;气温越低,生物生长越慢,但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品质高。
5.影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也是雪线、林线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温高的地区一般雪线较高、林线较高。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D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C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A
(2019·全国卷Ⅲ·T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A
D
C
(2016·全国卷Ⅰ·T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带
A
(2016·全国卷Ⅰ·T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自然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C
6.对人类聚落选择的影响
a.温带沿海地区:气温适宜,人口密度大。
b.高寒地区:气温较低,人口分布较少。
c.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
7.对各种工程建设的影响
a.对工人影响:高温中暑、低温冻伤、需增加预防衣物,增加投资成本。
b.对建设工期:施工较慢,延长建设工期,工作效率低。
c.建设物质:对建设材料需要达到耐高温或耐低温要求,增加建设难度和成本。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
(1)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
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
8.对交通影响
a.交通运输建设:高温造成人中暑;低温造成人冻伤;影响施工进度和时间;材料或建设需要增加技术保障措施。
b.交通通行:古代人口迁移跨河、跨海峡选择冬季。
9.对农业活动的影响深刻
a.热量→积温→熟制、生长期、播种期、采收期、单产。
b.昼夜温差→糖分积累→品质;气温高低→生长日期长短→品质。
c.气温灾害(高温旱灾、低温冻害)→播种、生长和产量。
d.气温高低→品种差异→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气温
对农业影响
影响因素
特征描述
对其他影响
温差大小
气温高低
(太阳辐射) 纬度
洋流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下垫面
人类活动
生长发育
分布范围
品质/产量
自然要素
社会要素
水文 (河流)
生物多样性
雪线、林线
交通、聚落
民居、旅游
熟制
作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