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4:17: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学习 目标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课时
01
丁肇中(1936-),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
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
作者 介绍
写作背景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
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
未知事物。
字词 积累
丁肇中( ) 瞭望 ( ) 缅怀( )
彷 徨( ) 博闻强识( ) 埋没( )
zhào
liào
miǎn
pánɡ huánɡ
zhì

格物:
致知:
瞭望:
缅怀:
彷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整体 感知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相关链接
“四书:按照顺序是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传统教育意义上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现代意义上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考察,即实验。接着分析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再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的“意义,并对年轻一代发出号召。
第二课时
举例论证
(1)第四段举了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合作 探究
(2)举中国留学生高分低能的例子。
作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
(3)作者在美国学物理时遇到的困难。
作用: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1)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观点。
作用: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
(3)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
作用: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对比论证
(1)王阳明格竹子一无所获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事例进行对比。
作用: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
(2)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获得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进行对比。
作用: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作者深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这样会使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文章 主旨
拓展 延伸
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哪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作品《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