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含答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含答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25 17: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
A NaCl溶液 CuCl2 NaOH溶液 洗气
B MnO2 KCl 水 过滤
C CaCO3 CaO 稀盐酸 过滤
D CO2 HCl NaOH溶液 洗气
A.A B.B C.C D.D
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黑色固体
C.碱式碳酸铜在稀盐酸中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有一杯t℃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27克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11克没有溶解;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40克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A.50 克 B.28 C.36克 D.40克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2 ℃时,把50 g甲放入50 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t1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C.将t2 ℃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0 ℃,析出甲最多
D.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5.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HCl、FeSO4、Zn(NO3)2、CaCl2 B.AgNO3、K2SO4、 BaCl2、NaOH
C.MgSO4、NaNO3、K2CO3、KCl D.KNO3、(NH4)2SO4、NaCl、Al(NO3)3
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2℃时,配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小于乙
D.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忽略水分蒸发)
7.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Cu2+、SO42-、Cl-
B.Ca2+ 、CO32-、NO3-
C.NH4+、 OH-、 NO3-
D.Na+、 K+、SO42-
8.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科学方法,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三者一致的是(  )
A.苛性钠 盐 B.干冰 氧化物
C.生石灰 碱 D.水银 Hg 单质
9.向下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乙物质溶液至过量,符合如下曲线描述的是
序号 甲 乙
① 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② 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 稀硫酸
③ 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碳酸钠溶液
④ 铜锌的混合物粉末 稀盐酸
A.①② B.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60℃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由a、b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B.8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在37℃时,将30g的a物质投入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D.将80℃的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60℃得到的晶体质量相等
11.已知常温下许多盐的水溶液(如硫酸钠)呈中性。现有硫酸与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加入过量的下列某种物质X,溶液的pH随加入物质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A.氯化钡溶液 B.烧碱溶液 C.稀盐酸 D.碳酸钙
12.以下各类盐中,全部可溶于水的是
①硫酸盐 ②镁盐 ③硝酸盐 ④碳酸盐 ⑤钠盐 ⑥钾盐
A.⑤和⑥ B.③⑤和⑥ C.只有③ D.除去④
13.将70℃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不变 B.KNO3溶液质量不变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二、填空题
1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①发酵粉②纯碱③鸡蛋壳④天安门前的华表,其中纯碱属于__________(填“酸”“碱”或“盐”)类;含碳酸钙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区分羊绒与棉花。
(3)在生活生产中了解溶液的pH非常重要,例如:酸雨是pH小于_______的雨水。
15.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___。
(2)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6.0g NaCl,该溶液为20℃时NaCl的_____溶液。
(3)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_____g。
(4)50℃时等质量的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铵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_____(选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确定”)。
三、推断题
16.A﹣G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E为黑色固体.如图为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图,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写出物质E的化学式:_____.
(2)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B与水反应时会_____(“吸收”或“放出”)热量.
(3)写出D→F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可用Cu、O2和H2SO4作原料制得CuSO4,反应的过程是:_____(用文字表述).
17.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不同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图中“——”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C、D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D的俗称是纯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A—B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3)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F—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四、实验题
18.下图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中的三个操作。
(1)实验时操作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2)蒸发过程中,需不断进行搅拌,其原因是______。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b____.
(2)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____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获得纯净干燥的气体,需要让气体先后两次通过 E 装置,在 E 内应该分别放入的药品是____和___。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来制取 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____。
(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利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由于反应速率过快导致无法收集到纯净的气体。询问老师后,老师建议把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这样改装的好处是____。
五、计算题
20.厨房中有一瓶纯碱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晶体。现取该固体样品12.6g,加入128.8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且无固体剩余,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37g。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_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温颦提示: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C 7.D 8.D 9.A 10.C 11.B 12.B 13.C
14. 盐 ③④ NaHCO3 点燃,闻气味 5.6
15. NH4Cl 饱和 12.8 无法确定
16. CuO 放出 Ca(OH)2+Na2CO3═CaCO3↓+2NaOH 铜在空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17.(1)Na2CO3
(2)复分解反应
(3)
(4)
18.(1)CAB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
19. 长颈漏斗 d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碳酸氢钠溶液 浓硫酸 ③②①⑤⑥④ 隔绝CO2和水,防止CO2溶于水和与水反应 控制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的速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20.(1)4.4
(2)解:设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碳酸钠质量为
解得:
解得: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