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习作 读后感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习作 读后感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6 13: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习作
写读后感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感”字:“感,动人心也。”上部的“咸”表示全,都,它和下部“心”两相会意,所以“感”就可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感受”。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选择一两处让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习作要求
读读下面这段话,找一找它们的感悟点分别是什么。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产生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情形会让你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有时文中蕴含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书名: 作者: 感触最深的点(选择其中一个) 我的感悟(用一两句话概括) 我的联想(联想到的人或事)
鲜明的人物
难忘的事件
精彩的场景
深刻的道理
经典的语句
借助表格,梳理自己最近阅读的名著“感悟点”。
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
引——抓住感点,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读后感“五部曲”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名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了此人的大名,很希望他能辅佐自己,开创大业。于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便前去卧龙山庄拜访诸葛亮。来到庄院前,刘备前去敲门,小童告诉他们诸葛亮不在。刘备听了很是失望,在张飞和关羽的劝说下无奈地离去。不就,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再次前去拜访。然而,这次诸葛亮和朋友游玩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慕之心。看到刘备想第三次去拜
例文1:
访诸葛亮,张飞和关羽一齐劝阻,但刘备求贤纳士的态度十分坚决,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为了表明对诸葛亮的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山庄后,小童告知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一听,不敢惊动他,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候,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很是诚心,便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
想想我自己,经常做事半途而废,所以我也要像刘备那样坚持不懈。
例文1:
坚持的意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完后真是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中,罗贯中为我们讲述了从黄巾之乱开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国统一归晋的故事。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桃园结义……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精彩,那么扣人心弦,而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例文2:
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名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了此人的大名,很希望他能辅佐自己,开创大业。于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便前去卧龙山庄拜访诸葛亮,两次吃了“闭门羹”。看到刘备想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和关羽一齐劝阻,但刘备求贤纳士的态度十分坚决。为了表明对诸葛亮的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刘备便下马步行。听说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候。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很是诚心,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刘备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如虎添翼,从而天下呈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例文2:
这个故事使我感动的原因是刘备的坚持,他始终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匡扶汉室,拯救苍生。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虽然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见面,但是他毫不放弃,三顾茅庐,还下马步行,站在门外等候,作为主公如此礼贤下士,才打动了诸葛亮,让他忠心耿耿,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见,坚持就是胜利,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做事常常半途而废的人,总是缺少坚持到底的信念。那一次,妈妈送我去学拉小提琴,刚开始我还兴致勃勃,但
例文2:
是一周之后,我便觉得练习拉小提琴十分枯燥乏味。每次练琴时,不是说肚子痛,就是说口渴,找各种借口逃避练琴,到最后都没有拉成一个完整的曲子。当看到别的同学坚持了一年后,能拉出悠扬的乐曲,我很是后悔。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是的,只有坚持到底才会胜利,才能品味到成功的快乐。我想,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例文2:
学会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就赶紧动笔吧!
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
引——抓住感点,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