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
1.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
A.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 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风景区不少摊贩出售景区内捕杀和采挖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会造成:( )
A.环境污染 B. 生态环境失调,资源枯竭
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 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3. 绿色食品是指(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4.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 )的矛盾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6.根据下列各概念的相互关系,右图中大圆、小圆、阴影部分依次代表( )
A.自然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能源
C.能源、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 D.能源、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
下图是“2002年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图”。据此回答7-8题
7.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从中东等地区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A.甲、a B.乙、b C.丁、d D. 甲、 b
8.下列有关我国能源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应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迅速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一致
B.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石油的比重会有所上升
C.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D.我国人均能源较多,能源利用率比较高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读后回答9-10题
9.与低碳经济理念提出相关的要素有( )
A.经济危机 B.气候变暖 C.下岗失业 D.通货膨胀
10.以下行为中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居住超大户型 B.出门就开私家车
C.电器不用时候保持待机 D.使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回答11~12题。
11.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12.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读图回答13~15题。
13.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用煤来发电与水力发电的主要不同是( )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B.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C.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D.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15.综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下列煤炭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
A.① B. ② C. ③ D.煤变油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B.20% C.19% D.21%
17.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臭氧空洞
18.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退耕还林还草 B.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C.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读下图,结合材料回答19~21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320 km,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
19.造成河流断流的原因是( )
①塔里木河上游大规模开垦,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降水量减少
③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④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③④
20.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可能引发的变化有( )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 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D. 沙漠面积扩大
21.该流域合理整治的措施有( )
①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②加快开荒,种植粮棉 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④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阅读右图,完成22题。
22.图示A点到B、P两点的实际距离最短和最长的分别是( )
A. AEB ADP B. ADP AEB
C. AFB ACP D. ACP AFB
读经纬网图,完成23—24题。
23.下列各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和丙都在北半球 B. 甲在丁的西北方向
C. 甲和丁都在西半球 D. 乙和丙都在北京东南方向
24.若丙丁两地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那么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
A.1:40000000 B.1:20000000 C.1:400000000 D.1:200000000
读下图,回答25题。
25.某幻想家幻想从f地深入地下过地心后从地球另一端钻出,他到达的地点可能是 ( )
A.太平洋 B.亚洲
C.印度洋 D.非洲
答题卡
一.选择题 (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 (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
材料二 图15为某区域红色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1).图中序号代表的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其中主题形象为“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的红色旅游区是________(填序号)。简述上述四个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限制性条件 、 、
。(8') (2).试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简述图示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6')
(3).在井冈山景区游览时,选择观赏位置时,应选择合适的____________、合适的____________和注意景物的动态变化。(4')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环境报》有一篇报道:吃烧烤等于“吞绿荫”。少年呼吁不能“为嘴伤林”。报道中介绍了两位中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算了一笔帐,于是向社会公众呼吁:“口下留情救树林”。
(1) 炭火烧烤对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 。4'
(2)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保留烧烤这种饮食文化,同时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2')
(3)根据你的观察,在目前的餐饮业中,还有哪些对环境保护有严重危害的现象?(结合实际列举二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8. 读漫画“最后的自卫”,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这幅漫画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是
它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⑵环境问题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问题。2'
⑶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
29.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回答问题。(10分)
(1)在图中左上角弧线上未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补上应为 时针方向。2'
(2)A在D的 方向,C在北京的 方向。4'
(3)写出下列两城市的经纬度位置:4'
①北京: ;②匹兹堡: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D
B
C
A
D
C
B
D
A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C
B
A
B
D
D
A
B
C
D
26(1)①(2分) 交通位置相对闭塞,进出不便(2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有待完善(2分);距离客源市场远(2分)。
(2)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2分);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2分);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2分)。
(3)距离(2分) 角度(2分)
27.(10分)
(1)污染空气、破坏森林(4分)
(2)电烤(其他方式只要合理即可(2分)
(3)用一次性筷子、用塑料饭盒、吃野生动物(4分)
28、12分
⑴生态破坏(2分) 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分)
⑵发展(2分)
⑶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减少等。(6分,每个2分)
29.(1)逆
(2)东南 西南
(3)40°N,116°E 40°N,8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