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 综合测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的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有删改)
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场面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对文中“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的传统,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①
宋之问
遂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注】①公元705年,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他们都因获罪被贬往岭南各地。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他们在墙壁上的题诗,便感慨地写下这首诗。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逐臣”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用“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
B.“谓到南中每相见”与颔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现实与愿望的反差。
C.“分乡县”“音信稀”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D.这首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读起来音韵和谐。
5.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选择题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据路透社报道,在右翼势力的________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众议院提议修改和平宪法,提出在宪法第九条中“明确写进自卫权”。
②现代人时常这样欺骗自己:明明是孤独,却要用另一种可怜的方式________着,不能坦然面对。
③契诃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无产阶级革命________兴起的时期。
④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舞团,现代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这已是无可_______的事实。
A.怂恿 掩盖 逐步 质疑
B.怂恿 掩饰 逐渐 置疑
C.纵容 掩盖 逐步 置疑
D.纵容 掩饰 逐渐 质疑
7.选出有错别字的一句
A.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
B.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了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
C.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D.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意的!
8.“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一句运用的描写方式是()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环境描写
D.外貌描写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百年来,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家喻户晓。一部《水浒传》,更使英雄好汉的故事深入人心。说起《水浒传》,人们的直观印象是“造反”,而深层印象则是“忠义”。梁山英雄们的誓词“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更是一语破的。于是,《水浒传》被冠以《忠义水浒传》,“忠义为立身之本”成为梁山好汉的突出品格,水浒英雄们也被研究者们称为“成也忠义,败也忠义”。
虽或褒或贬,但是有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象,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产生的。本来,在我国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发展史上,“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的经典思想里,“忠”指的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当时不分对上对下。“义”则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为了防止这种“义”的观念越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轨”,朝廷的谋臣策士们有意在“忠义”二字连缀上下功夫,( )。这也正是梁山英雄们难以跳出封建意识形态的历史局限,以及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诱导下,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悲剧所在。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但愿共存忠义于心……保境安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B.遇到困难的事就推给别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
C.“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妈妈上前说道。
D.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产生的。
B.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象,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的。
C.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从“忠义”文化中产生的。
D.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象,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从“忠义”文化中产生的。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努力把“忠”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臣民之间的结义来诱导“忠”效力朝廷
B.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义”来诱导“忠”效力朝廷
C.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努力把臣民之间的忠控制在为朝廷尽义的政治框架内
D.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
五、语言表达
12.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六、微写作
13.《装在套子里的人》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心理习惯、恋爱恐慌症、外在影响力以及内在的虚弱无力等,讽刺了他的顽固保守和胆怯多疑。请你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父母,同学等),250字左右。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2.C 3.A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B项,偷换概念,选项将“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中的“历史领域”变为“历史”。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于文无据。
B项,这里分析的是“唐‘传奇’”,与题干要求分析的“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无关。
D项,原文说的是“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可见“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曲解文意,且“大量”扩大化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A项,“凡是……都……”说法绝对,原文是“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4.A 5.首联写虽然被贬,但诗人认为即使远离家乡,能有朋友做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颔联借景抒情,大家被贬各地,千山万水,难以相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颈联写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体现了孤独寂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尾联写各地环境恶劣,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
【解析】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分析错误,首联意思是: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承”字只是表明了自身的处境。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然后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首联意思是: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方,原以为在南方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想想远离家乡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颔联的意思: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与朋友们见面呢?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懊丧和哀愁。颈联写对朋友们的思念。“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雨散”是使他们像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好友都被流放,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更增强了悲凉的情味。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尾联的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全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而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题要围绕着诗人的感情从安慰——懊丧和哀愁——孤独寂寞、思念到担心、忧虑的波动,一联一联来回答。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
①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纵容: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句意为指示、鼓动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故应用“怂恿”。
②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掩盖:隐藏,隐瞒。句意为设法掩盖自己的孤独,应用“掩饰”。
③逐渐:渐渐。带有事物的客观性,有着必然的发展过程,人为的因素较少。逐步:一步一步地。带有事物的主观性,并且有明确的目标,是比较有计划的,一步步的实施。
④置疑:怀疑(常跟否定词连用);质疑:提出疑问。句中有“无可”,应用“置疑”。
故选B。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 意—宜。
故选D。
8.C
【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艺术手法能力,要求分析文中的描写的种类,根据句中的“他的卧室”判断应为环境描写。故选C。
9.C 10.C 11.D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题干中,“但愿共存忠义于心……保境安民”的引号表示引号内的内容是直接引用;
A.引号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B.引号表示反讽;
C.引号内的“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D.引号表示带月、日的事件。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打上”和“印象”搭配不当,可将“印象”改为“印记”;
二是“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产生的”结构混乱,可改为“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从‘忠义’文化中产生的”。
A.“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产生的”结构混乱,可改为“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从‘忠义’文化中产生的”;
B.“打上”和“印象”搭配不当,可将“印象”改为“印记”;
D.“打上”和“印象”搭配不当,可将“印象”改为“印记”;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前文的“忠”“义”关系来看,“忠”本来就是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朝廷是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同时,“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是结果和目标,应该放在后面。
故选D。
12.①信任和诚实产生友谊。②清泉生鱼虾,阳光生光明,信任生真情。
【详解】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13.他太瘦了,瘦得像一根削了枝叶的竹竿,风大的时候,我们都担心风会把他吹走。他的眼睛深陷着。每当他微笑时,总会露出一些洁白的牙齿,最突出的是两个大门牙,好像竖着的两扇白色大门。
他很年轻,看起来有点严肃,但有时也很孩子气。每周星期三我们都要全班踢毽子,这时他就会和我们一起踢。但他的技术不太好,常常用力一脚踢出去,却只踢到一把空气,这时他便会很生气地笑,又露出两扇白色大门。按规则,踢毽子是不能用手去挡的,但每次他遇到用脚接不到的毽子时,总会一巴掌把它打给我们,然后坏坏地在一旁偷笑。我觉得他和我们的距离那么的近,他就像是我们的大哥哥,可敬又可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首先,题目要求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这是关键,所以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将人物的特点有意夸大。夸张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如“他太瘦了,瘦得像一根削了枝叶的竹竿,风大的时候,我们都担心风会把他吹走。”作者在描写“他”时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我们都知道人再瘦也不能瘦成“竹竿”,采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他”的瘦,让人容易理解。再如“最突出的是两个大门牙,好像竖着的两扇白色大门。”这里就采用了夸大的手法,将“大门牙”夸大成“竖着的两扇白色大门”,用来形容他的门牙之大。
另外,在写作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要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