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 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 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7: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1谏太宗十思疏 课时作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晩清。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从御史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宫,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监察制度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法律体制。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以汉朝为代表的台谏分置监察体系,以唐朝为代表的台谏相辅监察体系,都对君主起到约束、规谏的作用,但约束最高权力的监察制度能否发挥功能,却深受君主个人的影响。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始及至晚清,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体现为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变化。
C.监察权本于天道,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
D.监察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被监察的高官显贵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及沿革说起,重在论述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B.“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要想监察制度行之有效,君主应奉法而治,监察官应严明职守。
C.文章第二段提出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
D.文章第四段从皇权和监察官本身两个方面论证了监察制度的功能有被消解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制度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正的政治法律秩序。
B.无论是复合性体系,还是单一性体系,监察官监察都具有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C.监察官行使权力时代表君主,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
D.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若监察官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惑,监察制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
(唐)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①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
季布er5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着称。
4.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
5.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人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
三、选择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振之以威怒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_________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____________,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为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________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秉承 关键期 交织 扬长避短
B.保持 有效期 结合 相得益彰
C.保持 关键期 交织 扬长避短
D.秉承 有效期 结合 相得益彰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五、语言表达
12.请把下面的一段话改成一个长单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六、句子默写
13.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1)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____,对曰:“__________________。”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3)“夫子何哂由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7)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念高危则思__________________,惧满溢则思__________________。
(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忧懈怠则思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则思__________________。
七、微写作
14.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想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固执而自负的父亲一向不听劝阻。假如你是这个孩子,你会如何劝阻父亲停止危险动作?请借鉴《谏太宗十思疏》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给正在开车打电话的父亲讲一段话,3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错,原文第一段“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是说监察制度的重要性,并没有说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原文最后一段“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所以监察制度并非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错,原文是“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
D.“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与文中“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的观点矛盾。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C.“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错,不是为后文提供论据,“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和“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都是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原因。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错,原文是“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选项忽略了“为避免职务干涉”这一前提。
故选C。
4.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于金)。 5.①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②句式整齐,如“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③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分析】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知识的识记;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平时所积累的成语进行解读。
“中原初逐鹿”有成语逐鹿中原;“投笔事戎轩”有成语投笔从戎;“请缨系南粤”有成语终军请缨;“季布无二诺”有千金一诺的成语。
5.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分析;根据题干提示的风格及角度,在原文中分条寻找对应的词句,加以合理阐述即可。
用词上,诗人多采取豪迈雄壮的词语,如“中原”“纵横”“慷慨”“千里”等,描写景象上可说广阔至天下四野,情感上则豪迈纵横,因而“雄浑古朴”;
用句上,“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些句子运用对偶手法,十分工整;而“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这些句子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天子的感恩,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心;
用典很多,如“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写自己报国之情,以及对国家忠贞不二,一诺千金的豪气。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天下理财”的“为”是介词,替,给;“不为征利”的“为”是动词,算作,算是;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是动词,认为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是代词,这;
C.都是代词,他的;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以乱易整,不武”的“以”是介词,用。
故选C。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句式,句意是“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B.判断句,标志是“……者也”,句意是“这就像是砍断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希望河水长流一样了”。
C.省略句,“以为度”应为“以之为度”,句意是“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D.状语后置句,“振之以威怒”应为“以威怒振之”,句意是“用威势和怒责去震慑他们”。
故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意思是如果因身居高处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冲”,谦虚。
故选C。
9.D 10.C 11.B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_________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分析,根据对前后文文意的理解,主动者应该是中国人如何,为了主动和被动的一致,要用“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据此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0.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考虑,“保持”跟“一致”搭配,“秉承”一般跟“原则”搭配,应选“保持”。
第二处空缺,强调文字成熟的时期处在金属出现的时候,意在强调“金属出现时”这一时期非常关键,所以应该选“关键期”。
第三处空缺,语境义意在强调不分先后的演进,选择“交织”。
扬长避短: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此处应该用“扬长避短”。
故选C。
1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排除C项、D项。
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应该在“青铜文明”前面加上“随着”,排除A项。
故选B。
12.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为古代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受到人们崇敬的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该题,首先要确定句子主干,然后把其余短句转化为短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把短句转化为修饰性短语时,要安排好各个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使其修饰恰当,合情合理。
本段的主干句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其他两个短句都是以“他”为主语,将短句分别转化成修饰性短语“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注意“杰出人物”与主干中的“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语义上有重叠,故删去“杰出的人物”。
然后按照逻辑顺序调整组合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为古代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由此整理排序写出答案。注意不能遗漏信息。
13.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 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谦冲而自牧 江海下百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慎始而敬终 虚心以纳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瑟”“撰”“沂”“雩”“坼”“涕泗”“寡”等,要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
14.范文:
您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打电话,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作为司机,您肯定知道,因为打电话分散注意力导致对突发情况反应速度大幅下降,从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您这么做已经违犯了交通法规。这说明您安全驾驶的意识非常薄弱。换句话说,您这是对一家人生命的不负责任。车祸猛于虎。您要清楚,您肩负着车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高速行车速度快,突发情况多,也许一个电话稍有分神,转瞬之间灾难就会降临,人仰车翻乃至车毁人亡都不足为奇。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
自古以来,“听人劝吃饱饭”。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唐太宗能听魏征之言,成就贞观之治;苻坚不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淝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对您的劝说是对您及全家都有好处的啊!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题:
《谏太宗十思疏》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这些正反对举,构成一系列对比关系,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说理显得非常透彻、鲜明。
材料当中有一句话应该引起注意“可是固执而自负的父亲一向不听劝阻”,所以文章当中一定要想办法让父亲听了自己的劝阻。所以,首先本文提出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是及其危险的,不听劝阻,造成灾祸是后悔都来不及的,接着引用古代典型事例,分别从“听劝”与“不听劝”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进行劝说,最后表明自己这样做是“爱”父亲的,相信从这三方面进行劝说,一定会说动父亲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