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_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_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16: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标要求
了解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学习目标
1.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概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表现,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推动因素。
2.通过搜集文字、影像等各种史料,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造成破坏的同时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契机。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二战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学习难点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二战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作战的印度骑兵”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是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后续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水平。
板块三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19世纪在西欧传播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持续传向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传播,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形成。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材料三 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募新兵116万余人,派出海外作战121万余人,死伤10万余人。印度人还向英国捐赠了11550万镑的“战时贡献”,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印度平均每年赋税收入总额。连总督都不得不承认,整个印度被“搜罗一空”。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四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一战是如何激发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
(1)一战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①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②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等;③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使殖民地人民认识到民族自决原则的重要性,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材料五 “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列宁选集》
思考2: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不断高涨)的原因?
(1)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矛盾激化)
(2)一战期间,由于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经济发展)
(3)一战使(宗主国)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宗主国衰落)
(4)一战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功案例)
材料六 陈独秀说:“德意志以帝国主义为厉世界,吾人之所恶也,列国讨之,亦以尊重自由正义与和平,不得不掊此军国主义之怪物。”他还特别指出,法兰西人“嗜和平、博爱、自由,根于天性,成为风俗也”,他们参战是“为平等、博爱、自由”而战。
——蒋红艳、胡明辉《试论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
思考3:根据材料六,指出陈独秀的观点。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陈独秀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属于自卫战争,是正义之举。
(2)判断:不同意。
(3)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①根源:帝国主义各国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③参战目的:英、法、德、俄等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制定了野心勃勃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④战争结果:与帝国主义愿望相反;⑤战争得利者:各国垄断资本家赚得了巨额利润,交战国人民在前线流血,在后方忍饥挨饿,未得到一丝利益;⑥战后的巴黎和会:处置战败国、分赃、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材料七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1918年)
思考4: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要影响。
影响:(1)战争削弱了欧洲,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2)唤起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意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并产生了自己的民族思想;(3)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进程;(4)激发了民主政治意识和黑人种族意识的觉醒。
思考5: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摧毁了四大帝国,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亚欧非各地,推动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印度、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英法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高涨,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武器。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沙皇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推翻了沙皇专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促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反思战争,反战和平运动持续高涨,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探究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材料一 今天的印度,应当说是依然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陈腐的观念已逐渐随风而逝,其中的精华如对精神生活的崇尚等则流传下来。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印度班加罗尔已经建起电子一条街,被誉为印度的硅谷,但就在这条街上,印度教徒的神牛如入无人之境而高视阔步。
——刘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对印度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思考1:材料一体现出印度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特征:(1)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保留发展;(2)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3)社会习俗某些方面新旧参半,落后与进步并存。
材料二 英国殖民统治者在文化方面的上述政策取向,必然在新加坡的文化中反映出来。如:英式教育在新加坡造就了一些有文化影响的人士,有的成为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在社会思想上向往西方文明;有些人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还有一些既受西方思想影响,又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亦中亦西在学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人,如林文庆等,与此同时,英国的法律、行政管理、商业社会的娱乐、基督教的传统等都对新加坡以很深的影响。
——赵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成因》
思考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
特征:(1)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2)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3)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思考3: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特征和表现。
(1)特征:①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②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创新发展。
(2)表现
①印度独立后,接受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同时在政治体制方面学习英国,中央和地方分享权力,政教分离。
②新加坡和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③埃及独立后,大力复兴民族文化,以阿拉伯文化为主体,并带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在宗教信仰、语言等方面都带有非洲为主、糅合西方的特征。
思考4: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1)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2)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复兴是由于大战造成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为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复兴民族复兴。
(3)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
(4)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5)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板块四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及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作用。
板块五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略)
板块六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 6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