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第9课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
1.识记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概况,感知其对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发展的杰出贡献。
2.搜集整理地图、文物、音像等各种资料,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几条重要商路的交通线。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唐朝胡商牵骆驼俑”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从这首古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历史味道?获取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描述的是丝绸之路上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场景。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研读教科书,结合第51页《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思考并回答:
1.古代欧亚大陆主要的商路有几条?说出名称。
2.分别指出每条商路的起点、途径地、终点及主要货物。
古代世界重要商路概况一览表
商路名称 兴衰时间(时间) 起止地点(空间) 主要货物 主要意义
兴起 繁荣 衰落 起点 途径地 终点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长安 西北、中亚 欧洲、非洲 丝绸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与文化交流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南西北利亚 咸海、里海北 欧洲、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长安、成都 四川、印度 中亚、西亚 茶叶、马匹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后 中国沿海 南海、印度洋 西亚、北非朝鲜、日本 瓷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是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后续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水平。
板块二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主题探究 古代世界的商路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编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1)条件: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③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证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畅通。
(2)内容:①商品;②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材料二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思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影响:(1)域外植物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2)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
材料三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交融、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
思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交往长久不衰。
(2)意义:①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②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③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材料四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思考4:根据材料四,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代相比有何新变化
(1)原因: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②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广泛的经济交流。
(2)变化: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②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
材料五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立,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思考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1)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2)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剧增;(3)经济重心南移;(4)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5)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6)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思考6: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1)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时间长,历时千年;③线路多,覆盖面广;④重经济,互利互惠;⑤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⑥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⑦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⑧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2)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材料六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倡议意义深远》
思考7: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分析今天“一带一路”的价值,根据材料六,指出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1)价值:①对中国:A.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B.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A.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B.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2)弘扬: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板块三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引导学生通过当堂总结,掌握了古代世界开辟的丝绸之路概况,了解到了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清楚地理解到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板块四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略)
板块五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