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 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学习目标
1.了解印欧人的起源及迁徙,认知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的发展概况,理解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
2.搜集、整理、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学习难点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激趣导新
利用“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是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后续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奠定基础,达成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水平。
板块二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1 印欧人迁徙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代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地获取财富,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人类源流史》
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原因:(1)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2)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3)各地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
材料二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经历了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相同的命运。它在约公元前1500年时也被游牧民族部落推翻——游牧民族凭借其铁制武器和马拉战车这一军事上的优势,很轻易地就推翻了还在使用铜制武器和牛拉战车的当地人。这些入侵者自称“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2:据材料二分析游牧民族击败土著居民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武器的不同,印欧人使用铁制武器和马拉战车,土著居民使用铜制武器和牛拉战车。
材料三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延续了1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
——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思考3: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欧人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影响:(1)形成了新的族群: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腊人等;(2)铁器推广;(3)战车和马匹使用推广,发明了骑兵,军队数量和机动性大为增强;(4)交通发展;(5)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
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影响:(1)印欧人摧毁了旧的文明,例如克里特文明和西亚的巴比伦遭到多次入侵,印度河流域被征服。(2)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新的发展。①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②铁器推广,提高了生产力;③骑兵、战车为大型专制帝国兴起奠基:A.西亚崛起了新的帝国;B.希腊进入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时代;C.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阶段,种姓制度和佛教对东南亚、南亚影响持久深远。(3)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思考5: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破坏性
印欧人的迁徙是落后的游牧部落对先进的文明地区的入侵,每次入侵都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先进文明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2)积极性
①有利于当时先进社会制度的确立和扩大。印欧人迁徙后很快结束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这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印欧人入侵后,西亚、南亚、南欧分散的文明中心连成一片。奴隶制真正在世界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马和马车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各地的孤立闭塞状态,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发展经济、文化交流。
③古代印欧人在迁徙中所建立的国家,使古代世界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欧洲国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就是印欧语系各族在迁徙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探究2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材料一 2世纪时,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们也有助于向帝国边境地区传播罗马文化。……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
——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文化传播》等
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军队在罗马帝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1)作用:①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②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③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了文化交流。
(2)背景:①2世纪,罗马帝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对内、对外战争相对较少;②万民法的推行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③基督教的兴起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材料二 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在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横纵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城市内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为市民的社会活动和娱乐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
——摘编自尚德君《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等
思考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产生的影响。
(1)原因:安置罗马退伍老兵。
(2)影响:①促进了西部行省城市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板;②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
材料三 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的袭击,被赶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410年,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西哥特人在西罗马帝国境内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卢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先后定都图卢兹、尼姆、巴塞罗那、托莱多。
思考3:据材料三分析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和攻陷罗马城的直接因素。
直接因素:(1)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的袭击,被迫进入罗马帝国;(2)城内奴隶的配合。
材料四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五 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思考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亚洲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世界的影响。
①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A.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B.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C.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和汉族人南迁,各族之间杂居相处,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
思考5: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先进生产技术及工具的外传。如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在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工匠散布各地,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到各地。
(2)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如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建立西哥特王国。
(3)推动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如中国和印度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促进了本国民族文化发展;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的欧洲新文化;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和西亚的传统文化等。
(4)推动民族交融,导致种族的消亡和出现。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不断通婚、交融,导致旧的民族消失和新的民族出现,如匈奴人在民族交融的大潮中消失了。
板块三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印欧人的迁徙和亚欧民族大迁徙从根本上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政治版图和文化发展。
板块四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略)
板块五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