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标解读】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导学流程】
【基础梳理】
【任务一】 阅读教材 P2—P4,完成以下表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远古时代 起源上多元一体;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春秋战国 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秦朝 推崇法家学说
两汉 西汉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道
教兴起
魏晋南北朝 玄学盛行;佛教、道教发展,儒学受冲击
隋唐 儒、佛、道三教并立、融合;儒学在危机中创新、发展
宋代 理学兴起;程朱理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明清 程朱理学占主导,实行文化专制;出现以顾、黄、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
近代 救亡图存成为进步思想的主流;从西学东渐下学习西方到以俄为师,传播马
克思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走自己的路
【任务二】阅读教材 P4—P6,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七个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任务三】阅读教材 P6,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2、价值
【知识回顾】
1、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性本善;养浩然之气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用;性恶论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注重生产劳动和实践
老子 道是世界本原;矛盾对立转化思想;无为而治,尊重规律,顺应自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
1
2、理学的特点:(1)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尤其是受佛教影响较大;(2)思想哲学化、
思辨化;(3)极力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将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4)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
成者,推崇孔孟和“四书”。
3、明清进步思想的主张及其评价
(1)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②反对重农抑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③经世致
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反对空谈。
(2)评价:①明清进步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②具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对
近代改革和革命有一定影响;③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没有推动社会转型变革。
【合作探究】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下列诗词创作的背景,概括这些诗词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内
涵。
【合作探究】朗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材料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谈渴饮匈奴血。 ——(南宋)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北宋(或南宋)与哪一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族建立的金。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三位作者的什么共同思想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专题学习】时代的变奏与合奏——一战引发的中西文化交流与反思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4年零 3个月,将 30个国家的约 15 亿人卷入战争。各交战
国动员了人口达 6000万左右,死亡官兵 900万人,另有 2100万人受伤,终身残疾者 350万
人。这场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 1516 亿美元。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
材料二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
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
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 21世纪》(下册)
【问题 1】据材料一、二回答:一战给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一战后,欧洲人的情绪如何?
一战给欧洲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损失,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欧洲普遍弥漫着失望、悲观的情绪。
材料三 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
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无。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
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
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2
【问题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战后,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变化:由盲从到怀疑。
变化的原因:一战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使中国知
识界对西方国家及其文明失望;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实践活动屡屡受挫。
材料四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
如酒,吾国文明淡薄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酒与肉中之毒者,则
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材料五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 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
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
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
——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
【问题 3】据材料四、五回答:面对一战后西方文明受到怀疑的局面,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中
国学者对于解决西方文明弊端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分别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以中国传统文化解决西方文明的弊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在中西文化调和中重构中国文
化。
材料六 一战后,西方特别是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借中国智
慧,释自身焦虑”,倾向于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
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
——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
【问题 4】据材料六回答:一战后,西方学者对自己的文化有何反思?
认识到西方社会的弊端,倾向于利用中国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材料七 不少德国学者对儒学的态度颇为矛盾,或者说,他们是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孔子
及儒家学说的:一方面,他们预感到西方技术文明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其实孕育着深刻的危机,
认为儒家的道德学说确实能够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学说“贫乏”
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却让他们始终无法认同,而且,在审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动乱的社
会现实之后,他们又开始质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能力。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
【问题 5】据材料七回答:西方学者是否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
并未完全认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内涵有较大差异,而且并未使中国由弱变强,
最终实现现代化。
【问题 6】通过上述学习,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认识:(1)文化是否被认同,取决于文化自身的魅力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实力。(2)不同文
明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