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4-25 17: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2.[2022·常州]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校车驾驶员 B.沿途的路灯
C.路旁的树木 D.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
3.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 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 cm
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 dm D.课桌的高度为1.2 m
4.[2022·常州]在加勒比海红树林中,科学家发现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形如一根细绳,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 cm B.2.0 cm C.2.00 cm D.2.000 cm
5.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18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5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3 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6.[2022·广州]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根据信息可推断此过程小芳(  )
A.步长约为2 m B.每分钟步行15 km
C.平均速度为4 km/h D.步行3 km用时15 min
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s越大,运动的速度v越大
B.物体通过的时间t越大,运动的速度v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根据v=计算,但与s、t的大小无关
8.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C.小车在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在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
9.[2023·渭南期中]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 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 cm
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 m/s
10.[2022·潍坊]随着5G信号的快速发展,5G无人物品派送车已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图甲所示为无人物品派送车沿直线路径前往派送点的情景。该车从出发点到达派送点,完成任务后返回出发位置,其行驶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用时19 min
B.派送点到出发点的距离为1.6 km
C.0~10 min内派送车的平均速度为0.08 km/min
D.10~13 min内派送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11.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动。在河面上的甲、乙两条船上的旗帜状态如图所示,则关于甲、乙两条船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12.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 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B.由图像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3.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14.在某些交通繁忙的路口,交警部门有时会安装监视器对违章车辆进行拍照,若一辆车长8 m的汽车因闯红灯被固定在路边的照相机连续拍照两次,照片如图所示。若拍摄时间间隔为1 s,则闯红灯时,该车的速度大约为________ m/s。
15.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________h。
16.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______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m/s。
17.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彭城广场后,又沿原路返回家中。在回家的途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在此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则步行过程是图中________段,小刚家到彭城广场的路程为________m,小刚骑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小刚从广场到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三、实验探究题(每题8分,共16分)
18.[2022·南京模拟]某同学要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总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2;
C.用细铜丝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填写步骤字母);有错误的步骤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________。
(3)该同学在绕细铜丝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会偏________。
19.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标了标记,因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将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停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________vCD。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67
DE 100.00 0.93 1.08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12分,共24分)
20.[2023·镇江期末]如图所示,一辆汽车8:30从甲地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去上海(全程限速120 km/h),途经乙地的时间为9:00;上述行驶路线可当成直线处理。
(1)计算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时?
(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该车从乙地行驶到上海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3)汽车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反应距离。若该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20 km/h速度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经过0.6 s反应时间后采取制动,汽车又行驶了80 m后,恰好停在障碍物前方,求驾驶员发现障碍物时汽车所处位置到障碍物的距离。
2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 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 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 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答案
一、1.C 点拨:“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具体的操作行为,可以鉴别出硬币是否为铁制成的,所以属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2.A 点拨: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校车驾驶员没有位置变化,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A符合题意;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相对于沿途的路灯、路旁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沿途的路灯、路旁的树木、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B、C、D不符合题意。
3.C 点拨:注意平时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4.C 点拨: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细菌左侧与0.00 cm对齐,右侧与2.00 cm对齐,所以细菌的长度为l=2.00 cm。
5.D 点拨:18 km/h=5 m/s,0.3 km/min=5 m/s,因此三个人的速度相同。
6.C 点拨:由图可知,步行的距离s=3 km=3 000 m,步数n=4 718,则步长约0.64 m,故A错误;由图可知,步行3 km共用时45 min,每分钟步行≈0.07 km,平均速度v===4 km/h,故C正确,B、D错误。
7.D 点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时间无关。
8.D 点拨:以木块和地面为参照物,小车都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小车是运动的,A、B错误;由图可知,小车在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在BC段运动所用时间,C错误;因为B点是全程AC的中点,所以sAC=2sAB,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D正确。
9.D 点拨:从B点到D点小球运动的路程为4.50 cm-0.50 cm=4.00 cm;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CE=8.00 cm-2.00 cm=6.00 cm=0.060 0 m,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tCE=2×0.2 s=0.4 s,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vCE===0.15 m/s。
10.C 点拨: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用时为19 min-13 min=6 min;派送点到出发点的距离为1.6 km-0.8 km=0.8 km;0~10 min内派送车的平均速度v===0.08 km/min;10~13 min内,图线平行于t轴,派送车静止不动。
11.C
12.A 点拨:甲、乙两车的s t图像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图可知甲车的速度v甲===90 km/h,乙车的速度v乙===40 km/h,则v甲>v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9∶4,故A正确,B错误;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为v甲>v乙,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错误;由题图可知,甲车2 h行驶的路程为180 km,乙车3 h行驶的路程为120 km,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二、13.1 mm;2.80;74.7 点拨:由图甲可知,刻度尺起始刻度线不是“0”刻度线,分度值是1 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乙可知,停表大盘分度值为0.1 s,长针绕行两周是1 min,短针是分针。
14.8 点拨:由图可知,我们以车头为参考点,汽车在这1 s内通过的路程恰好为一个车长,即8 m,所以根据v=就可以估算出闯红灯时汽车速度约为8 m/s。
15.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 km/h;1.5 点拨: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 km/h;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所用的最短时间t===1.5 h。
16.16;6.25 点拨:小李跑完(100-36) m=64 m所用的时间t2===8 s,则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t=t1+t2=8 s+8 s=16 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6.25 m/s。
17.AB;3 600;6;2.4 点拨:从图像中可看出OA段速度较快,AB段速度较慢,因此步行过程是AB段。小刚家到彭城广场的路程为总路程,是3 600 m。小刚骑车的路程为OA段的路程,是1 800 m,所用时间为5 min=300 s,因此速度为=6 m/s。小刚从广场到家的平均速度为=2.4 m/s。
三、18.(1)A;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2)DBEC (3)大
点拨:(1)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排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这个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2,再将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则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C步骤应该改正为: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2)改正错误后,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C(或DEBC)。(3)若在绕细铜丝时,没有紧密排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细铜绕丝圈的总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
19.(1)v= (2)时间;同一 (3)> (4)0.74
点拨:由表中数据可知,sBD=50 cm+50 cm=100 cm=1 m,tBD=0.60 s+0.75 s=1.35 s,则vBD= =≈0.74 m/s。
四、20.解:(1)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t=9:00-8:30=0.5 h,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平均速度
v===100 km/h。
(2)该车从乙地行驶到上海的路程是90 km,汽车在不超速情况下,最高速度为120 km/h,
该车从乙地行驶到上海最少需要的时间t′===0.75 h。
(3)反应距离s反=v′t″=120× m/s×0.6 s=20 m;
驾驶员发现障碍物时汽车所处位置到障碍物的距离是汽车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则s″=s反+s制动=20 m+80 m=100 m。
21.解:(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16:30-7:30=9 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 km/h。
(2)火车的速度v2=144 km/h=40 m/s,桥长s2=400 m,设火车长为s1,火车过桥时由s1+s2=v2t2得,s1=v2t2-s2=40 m/s×25 s-400 m=600 m。
点拨:(1)甲、乙两地的距离远远大于火车长,火车长可以忽略不计,利用v=求出平均速度。(2)火车过桥经过的距离为桥长加火车长,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这列火车的长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