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5 17:3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诤臣揭逆鳞,忠言辅社稷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思路
活动一:识文断字,通译全文
学生自主翻译字词,能够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训练翻译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活动二:赏析文本
1、梳理各段的论证思路,并以图示形式呈现;
2、在各段的梳理基础上,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活动三:联读《齐桓晋文之事》品读语言技巧,学习劝说艺术
品读语言特点;体会劝说的针对性。
一、文学常识补充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拓展: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唐以前“讽”无恶意讽刺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背景导入: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因此,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是怎样的奏疏可以让渐入迷途的君王幡然醒悟,是怎样的技巧让说理如此深入人心,是怎样的情怀让皇帝念念不忘?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
文贞者,清白守节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魏征忠诚于大唐,不因个人得失而迎合圣意,敢于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诤臣揭逆鳞,冒死辅社稷。魏征将自己对国家的观察,社稷的思考化为一纸真言,以条分缕析的说理,至诚至信的情怀打动着历经战火历练的太宗。
活动一:精读文本,活化积累
翻译《谏太宗十思疏》,根据自己的文言文积累经验与学习基础,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6个文言现象,制作文言积累卡片,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构建知能体系。
提示:
1.文言现象:重点实词(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注意针对性与体系性。
2.梳理一词多义时尽量使用教材(或学过文本)中的例句。
对照课本,参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重点落实红色部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臣闻求木之(取独)长(生长,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木的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得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掌握,主持)神器(帝位)之重,居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穷)之休(福禄)。不念(思考)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情况),戒奢以俭(形作动,行节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制服、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连词,表目的,来)求木茂,塞(堵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著(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大概)寡(少)。岂(难道)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已经)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物,人)。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虽(即使)董(督察)之以(介词,用)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怀念,感念)仁,貌(名作状,在表面上)恭而不心(名作状,在心里)服。怨(怨恨)不在大,可畏惟人(民);载舟覆舟,所宜(应该)深慎(戒慎)。奔车朽索,其(表反问)可忽(轻视,怠慢)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君(动词,统治)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则(就)思知足以(来)自戒(警诫);将有作(兴建,建造)则思知止以安(使…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约束,修养);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名作动,居于…之下)百川;乐(喜好,喜爱)盘游(游乐,指田猎)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担心)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排斥)恶(奸恶的人);恩所加则思无(通“毋”,不要)因喜以谬赏(不恰当的奖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光大,弘扬)兹(这)九德,简(选择)能(有才能的人)而任之,择善(好的意见)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广施他们的恩惠),信者(诚信的人)效(贡献,献出)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之乐,可以养(颐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不言而化(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管理)职,役(役使,劳损)聪明之耳目(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毁坏,减损)无为之大道(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大道)哉?
活动二:研读文本,梳理文脉
研读《谏太宗十思疏》,梳理文章脉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论证结构,并分析论证特色
(1)先梳理各段的论证思路;
(2)再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2.结合文章谈论历史或现实的角度,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考其观点态度的现实意义,用简洁的话语说明对自己写作和人生的启发。
第一段 第一层
求木长 固根本
欲流远 浚泉源
思国安 
积德义
源不深 望流远
根不固 求木长
德不厚 
思国理
比喻论证
正面论证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思考
这一层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思路梳理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越为一体
得志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得民心
失民心
载舟
覆舟
深慎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三段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生活)
(待人)
(处事)
(用人)
(执法)
(克制欲望)
(适可而止)
(谦虚自养)
(广开言路)
(三面为限)
(慎始慎终)
(虚心纳谏)
(端身黜恶)
(奖赏得当)
(用刑有度)
《谏太宗十思疏》思维导图
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唐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唐太宗动容?
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
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⑶ 语言朴实雄健。
⑷富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写作特点
思考:《谏太宗十思疏》是否有局限性呢?说说你的理由。
②作者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并不是为了启迪后人。
魏征毕竟是一个古人,是一个封建社会从乱到治的政治家,自有其历史和阶段的局限性:
①他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一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他认为统治阶级只要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可以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
课堂总结
魏征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魏征围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国家的强盛。
论证过程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有实行王道的条件【不忍之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实行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始终把握“保民”
挟泰山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明君制民之产—今也制民之产
把握齐宣王一统之心,不直接说而多有故事、事例;
邹楚之战
篇目 《齐桓晋文之事》 《谏太宗十思疏》 《烛之武退秦师》
对象 齐宣王 唐太宗 秦穆公
背景 春秋争霸,齐宣王对外征战,欲以霸道开疆拓土 贞观盛世,贪图享乐 生死存亡,临危受命
目的 推行王道 长治久安,安居乐业 解除国难,保全郑国
策略 层层递进,论点鲜明; 因势利导,措辞委婉; 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巧用对比,突出事理; 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生动设喻, 巧妙对比, 以史为鉴, 劝之以方, 诱之以利; 以退为进,取得信任;
分析利害,引起警觉;
挑拨离间,加大矛盾;
设想未来,分化拉拢
效果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秦君驻守,晋国退兵
劝谏的艺术:
一、巧设比喻,使观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接受,引发共鸣;
二、善用对比,使观点明晰,阐明利害关系,晓之以理;
三、紧扣核心,站其立场,思其得失,诱之以利,动之以情。
四、言之有物,或直言利弊,或委婉劝勉,对症下药,劝之以方;
成语积累
休戚相关: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
休戚与共:休:欢乐,喜悦。戚:忧愁,祸患。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以:连词,表并列。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卑以自牧:以谦逊的态度修身养性。
慎始敬终:自始至终都谨慎。
简贤任能:选用贤能。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
耳聪目明:视听灵敏。形容头脑清楚,目光敏锐。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能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5、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自我检测——重点句子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