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5 16: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2017年,陕西渭南市刘家洼村发现春秋时期芮国都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城址和200余座墓葬,有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据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 )
A. 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B. 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
C. 芮国地区私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提高 D. 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2.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规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是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理学世界观的实质是()
A. 将传统儒学发展成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弘扬现实关怀的新儒学
B. 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C.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D. 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和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
3.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C.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4.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5.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6. 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
A. 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 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 D. 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7. 如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 3 世纪的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背生双翅、手持长棍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车子具有波斯风格。据此可知()
图 1
A. 该饰品体现多元文化交汇 B. 东西方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C. 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D. 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
8.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伏尔泰推崇儒学是因为
A. 儒学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 B.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欧
C. 法国教会和王权强大,专制统治腐朽 D. 法国传教土对中国文化的宣传
9. “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 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 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 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10. 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
A. 中华文化优于越南本土文化 B. 城市化冲击越南传统风俗
C. 中越节日文化走向深入交融 D. 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扬弃
11.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
A. 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 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 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 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12. 世界各国的王室建筑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也是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王室建筑叙述正确的是
A.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
B. 波斯王宫门口的标志性雕塑是人首飞牛石雕
C. 法国路易十六修建的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
D. 故宫内的养心殿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所
13.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 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 B. 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 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D. 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14.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A. 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15.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A. 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 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 D. 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
16. 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 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 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 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 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17. 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A. 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B. 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C.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D. 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A. 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 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 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9. 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 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 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 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 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20. 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越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很少交流,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地理环境导致其衰落
21.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欧洲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A. 葡萄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 美洲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C. 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 D. 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22.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明代,日本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茶道四规”说明日本茶文化( )
A. 是社会等级地位的体现 B.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C. 完全借鉴中国的饮茶文化 D. 蕴含儒家和佛教思想精神
23. 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A. 维护君主统治 B. 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 强调职业世袭 D. 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
24. 阿兹特克帝国人们信仰太阳神,并自认为是太阳神的后裔,根据太阳运行制定历法以确定农业季节。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太阳节,当地人民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农作物和家畜献祭予太阳神,感谢太阳神每年赐阳光到大地,令动物可以成长,农作物可以丰盛。这反映了阿兹特克节日历法( )
A. 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 B. 兼顾农业和宗教需要
C. 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 D. 完全服务于宗教仪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26.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初,拜占庭文化再次出现西传的高潮……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传播,诸如玻璃制造、地图绘制等科学技术,也于同期从拜占庭帝国传入西欧。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高潮出现在1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局势动荡,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材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被毁坏并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不但对许多希腊著作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1) 据材料一、二,指出拜占庭文明传播的区域,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东西方文化传播的因素。
27.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的交流方式是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流与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并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28. (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西亚文明不仅开放、包容,与亚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由于其所处的东西方交通枢纽位置,使之成为亚洲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介。除了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的炼丹术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促进了欧洲近代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如我国两汉时期艺术造型中有翼神兽和希腊装饰纹样的出现,就是汉代中国与西亚帕提亚帝国(我国史书称之为“安息”)发生交往联系后,受希腊文化影响颇深的帕提亚艺术东渐之结果。
——摘自王健、罗爱玲《西亚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结合所学知识,就古代西亚文明的开放与包容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出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随葬品中有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相互学习影响,故B正确。
C.题干中没有涉及私营工手工业的的技艺水平是否提高,故排除C。
D.根据题干信息,没有充足的理由判定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故排除D。
故选B。
2.B
【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的实质就是上升到天理高度,为儒家纲常伦理等级和君主专制辩护,理学世界观的实质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故B正确。
A.该项不属于实质,故排除A。
C.该项是深远影响,而非实质,故排除C。
D.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和经世致用的思想理念,故D错误。
3.B
【解析】B.从题干信息看,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然后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故B项正确。
AC.题干体现的是文化的互相影响,而非单方面的辐射,排除AC项。
D.题干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而非单项性,排除D项。
4.C
【解析】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闻鸡起舞”“不辱君命持节牧羊”反映的是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5.C
【解析】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闻鸡起舞”“不辱君命持节牧羊”反映的是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6.D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不选A。
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说法错误,故不选B。
C.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C。
D.由材料“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可知,天竺的寓言故事随佛经被翻译为汉语,随处可见,这体现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富汗出土的饰板中,人物形象多来自希腊神话,而车子具有波斯风格,这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汇,故选 A 项;结合所学可知,15 世纪之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虽有一定联系,但有限,且材料内容多是文化内容,
无法看出当时商贸联系情况,排除 B 项;材料中西亚地区的饰板借鉴了希腊文化的内容,但不能说其文化起源于希腊,排除 C 项;政教合一即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
和教权由一人执掌,而宗教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
8.C
【解析】C.根据题干可知,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这是针对欧洲教会渗透入生活方方面面而特意指出的;科举制“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肯定了科举制在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下层人民有机会进入上层。伏尔泰实际上是要借此反对法国封建君主专制中的三级会议制度,抨击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故C正确。
A.此项题干无法体现,故排除A。
B.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故B错误。
D.此项题干无法体现,故排除D。故选C。
9.A
【解析】材料“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强调的是虽然中国奉行闭关政策,但是中西方文明却在不断交流碰撞,其中四大发明对于近代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A正确;BCD均是在19世纪中叶后,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A。
10.D
【解析】D.越南政府庆祝春节以及禁止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体现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扬弃,故D正确。
A.题干没有对中华文化和越南文化进行比较,故排除A。
B.题干并未看出城市化的影响,故排除B。
C.题干提到了越南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是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扬弃,而非两国节日文化的深入交融,故排除C。
11.C
【解析】A.唐律并非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各国”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B.儒家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故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
C.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D.题干强调的是中国周边国家法律的制定深受唐律影响,但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故选C。
12.A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宫始建于 1753年,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它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故A正确。B.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故不选B。
C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不选CD。故选A。
13.B
【解析】B.图文表明柴达木盆地自南北朝到隋唐和中原地区、西藏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都有往来,“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和“玛瑙珠、铜香水瓶等物品”说明在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并不只局限经济交流,还有文化交流,呈现出多内容、多路径格局,故选B项。
A.图文中只有“道教符篆锦两件”涉及道教,但并不能判定道教受到各民族的追捧,排除A项。C.TW 并未说明柴达木盆地具有巨大的军事意义,不能说明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
D.“全面有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青海地区在唐朝属于边疆地区,政府的管辖效能比较有限,排除D项。
14.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并且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故B正确。
15.B
【解析】B.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创造的,故排除A。
CD.与题干所说问题无关,均排除。故选B。
16.A
【解析】A.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典型的文明象征是金字塔,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古老文字,A项正确。
B.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B项错误。
C.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古文字,不是发源于恒河流域,C项错误。
D.汉谟拉比石柱在两河流域,不是古罗马的文明成就,D项错误。
故选A。
17.A
18.D
【解析】D.依据题干“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强调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的影响,即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
A.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
B.题干涉及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排除B项。
C.斯拉夫人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但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
19.D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得以前东罗马帝国大量的学者转移到西欧,从而使得拜占庭文化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反映出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到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的信息,故A错误;题干只反映出了拜占庭帝国大量学者逃到西欧,但并没有说文化中心转移,故B错误;题干看不出意大利具备成熟的文化体系,故C错误。
故选D。
20.C
【解析】C. 根据题干“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很少交流,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可知,印第安文明因受地理环境限制发展缓慢,C项正确。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与材料中“内部之间也很少交流”不符,A项排除。
B.题干没有涉及战争的信息,B项排除。
D.题干说的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但没有其衰落的信息,D项排除。
21.D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在贵族和祭司阶层被消灭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失去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说明文明的传承应该有更多的阶层参与,D项正确。葡萄牙是消灭了美洲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贵族和祭司阶层,阻断了其文明的传承,而非对其文明本身进行破坏,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述及文明内部的传承,不涉及对外交流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美洲文明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解析】D.根据题干“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可知,日本“茶道四规”蕴含儒家和佛教精神,故选D项。
A.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等级,A项错误。
B.日本茶文化独具特色,但并不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B项错误。
C.本项“完全借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3.D
【解析】据题意可知,婆罗门的祭祀后补的内容人为的将人划分了不同的等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论证种姓制度的合理性,D项正确;祭祀的目的明显是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并不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和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以及职业世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B
【解析】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可知阿兹特克历法兼顾宗教活动,B项正确;阿兹特克的立法主要是为农业和宗教服务的,排除A项;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项。故选B项。
25.(1)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②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③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④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⑥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⑦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⑧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
(2)①渐进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②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④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⑤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⑥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⑦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⑧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26.(1)区域:阿拉伯地区和西欧地区。影响:阿拉伯文明吸收了拜占庭的学术、艺术成果等,推动了文明的传播与交融;西欧在科技、文艺等方面也受拜占庭文明影响;意大利形成了崇尚古典文化的热潮,推动了西欧的文艺复兴。
(2)因素:统一大帝国提供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统治者采取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帝国连接欧亚,地理位置优越;频繁的经济来往;各地文明发展的需求;战争的推动;学者的努力等。
27.(1)重视网罗人才;大力翻译、研究、汲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之前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传播,隋唐时期的交流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28.示例
标题:古代西亚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阐释: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冶铁技术也扩展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通过此地到达地中海东岸,连接亚欧的商路——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欧洲近代化学从中得到莫大启发,希腊文化也经由西亚地区传播至东亚地区。
总之,古代西亚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