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前来参观的群众
邓小平题写碑文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时代背景:
课文回忆了关于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课文 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做上记号,和同桌说一说。
文中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的何处看出。
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临危不惧 ,将 生死置之度外,
有着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革命情操。
生字
籍 屉 怖 瞅 魔 胖刑 哼 峻 残 匪 窝啃 舅
词语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军阀 窝头 乱蓬蓬
词语的理解
军阀
轻易
恐怖
一拥而入
严峻
会意
沉着
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被捕前:不顾形势严峻,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早出晚归,派人来检查,烧书、文件,工友被抓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2)坚决不离开北京:第7自然段两个“?”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
(1)第8自然段: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纷乱的喊叫。
敌人还没进屋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和敌人形成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道,“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法庭上:安定、沉着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被害后:全家悲痛
舅老爷
“我”
母亲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被捕时
父亲:处变不惊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
写作方法
一是这是一篇回忆式文章。二是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三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四是本文运用了首尾呼应。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前后照应
首尾照应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组词
阀( ) 娱( ) 僻( ) 怖( )
伐( ) 误( ) 避( ) 布( )
宪( ) 胖( ) 刑( ) 绞( )
先( ) 伴( ) 型( ) 饺( )
军阀
伐木
娱乐
误会
偏僻
回避
恐怖
布置
宪法
先进
肥胖
伴随
苦刑
典型
绞痛
饺子
3、选题填空。
强烈 激烈 热烈 A、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报以( )的掌声。 B、这场比赛打得十分( ),最终还是中国队取得了胜利。 D、据新闻报道,今晨台湾发生( )地震。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A、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
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B、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C、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D、升旗时要( )认真。
4.《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
__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
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
牺牲前后的事,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被捕时
父亲:处变不惊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卢功琴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第一、二段,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从一、二段中找出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有感情地读一、二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2.通过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四段。
被捕以前:(1~7自然段)
被捕经过:(8~18自然段)
在法庭上:(19~29自然段)
被害以后:(30~33自然段)
2.如果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
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
(二)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知道出了什么事?边画边思考。
学生自由读,边画边练说。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专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紧张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
2.你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找出来。
(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
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2)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3)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
写了两层意思:
(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
(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三)指导朗读。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四)学习第二段。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从容不迫。
(2)用“”画出描写敌人的词句,再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
“沉重的皮鞋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体会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读这一段。
3.思考:这一段写敌人逮捕李大钊时,干嘛带来了工友阎振三呢?
实际上敌人为了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阎振三口中得到李大钊的情况。但是,敌人的打算落空了。阎振三同志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
4.“阎振三”在这一段出现,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局里去了。
5.打出两组句子分别让学生读。这叫什么句子呢?
(这叫前后照应的句子。)
6.反复读这两个句子。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体会前后照应的句子好处在哪?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对内容不致产生无头绪之感。
7.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照应的句子。
(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用了两课时,我在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时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效果很好,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读课文后,大多数学生能够概括出本课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课时主要结合李大钊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冷静镇定,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死亡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在小组进行讨论的时侯,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还有部分同学采取等待的态度,等待别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也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路。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老师在授课时还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唱独角戏。这一课我细致地备了课,准备得也非常充分,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思维打不开,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呢?可能是学生朗读得不够充分,教学中还需要强化课堂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没有推敲重点词句、精心研读吧?也可能是老师没有想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吧?我想本文是一篇悼念文章,朗读时基调应该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李大钊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的坚定有力些。同时在课前让学生多阅读一些革命书籍,让足够的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感化他们,再去开讲这一课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吧?也许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得过于幸福,根本体验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尽管结合了李大钊的被捕后的资料,凶恶的敌人夺走了他的生命,他仍然没有向敌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数同学面带愤恨,多数表情冷漠,没有激情。总体的感觉就是学生对英雄的大无畏气概领悟得不够深,课堂上能够根据重要句子发表意见的只有刘雨喆、张超全、牛文龙、吴志颖、鲍书乐、张梦达、段金龙几名同学,要不是他们几个起着引领作用,恐怕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另一个环节,找出课文的表达方法,小组内在讨论时意见基本上是一致,能找出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句子、段落,但是为什么这样表达,多数同学还是说不清楚,原因就是没有在读中感悟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解决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籍、屉、怖、瞅”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能了解文章内容,并能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和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片段。
【基础知识】
1、 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写于作者的父亲李大钊遇害后的第十六年。
2、阅读课文
(1)大声阅读全文,读准字音,在书中标注以下
难读词语的拼音。
书籍 抽屉 恐怖 瞅 魔鬼 胖 刑法
冷峻 残暴 匪徒 窝 舅舅 啃 哼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被捕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认识李大钊。
【专题提升】
本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伟大的革命战士李大钊同志,面对危险,他舍生取义。同学们,当我们正享受这安定和祥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们不能忘记为此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除了本文学到的李大钊同志,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故事吗?请把你所知道的和我们分享。
让我们说说自己知道的红色故事吧。
【整理与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 ( )①很认真,自我表扬 ( )②还可以 ( )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 ①展示了____次 ② 质疑、补充了_______次 ③板书了______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预+展 班级:___ __ 学习小组:__ __ 小主人姓名:_____ ___ 编号1000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从文中的人物分析中感受革命的精神。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基础知识】
1、 自读课文,品味句子的深意。
例:“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个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父亲知道形势严峻起来,为后文父亲被抓埋下了伏笔。
2、分析人物,学习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
(1) 本文介绍了谁的事迹?文中还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人物?
(2) 从这些事迹中,谈谈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也可以谈谈对文中其他的人物的看法。
3、学以致用,根据本文的事件安排,从文中找出一些前后照应的句子。谈谈前后照应的好处。
【专题提升】
可怕的一天终于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 ( http: / / www.21cnjy.com )妹换上了新夹(jiā jiá)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小手枪,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外走。我紧跟在他的后面,走出屋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chòng zhòng)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的目光瞅了瞅父亲。“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biàn pián)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枪,把父亲全身搜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遍。父亲保持着他哪惯有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
1、给这个片断加上一个小标题是:____________
2、用“—”在片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找出两个描写父亲神态的词:________和_______。从________这个词可以看出父亲非常沉着,镇定。
4、“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
5、哪句话能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整理与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 ( )①很认真,自我表扬 ( )②还可以 ( )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 ①展示了____次 ② 质疑、补充了_______次 ③板书了______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