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
1.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思考:你知道怎样测量河的宽度吗?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
的思考与表达.
(4)“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思考: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
(1)“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AAS”: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 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2)“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
【课中实施】
自主学习,预习诊断
阅读课本第33页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相应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老师所讲述的方法中,已知条件是什么?
同学们要测的是什么?
(结合图形写出)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想一想 如何测量池塘A、B两点间距离?
小明和小颖讲述的方法中,
已知条件是什么?
要测的是什么?
(结合图形写出理由)
想一想: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的道理是什么?
它体现了数学的什么思想
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可以证明△EDC≌△ABC,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A、SSS B、ASA C、AAS D、SAS
B
A
●
●
D
C
E
F
2.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一种测工件内径AB的卡钳,问:在卡钳的设计中,AO、BO、CO、DO 应满足下列的哪个条件?( )
A、AO=CO
B、BO=DO
C、AC=BD
D、AO=CO且BO=DO
O
D
C
B
A
某校七年级一班学生到野外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设计了如下方案:如图,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结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使DC=AC,EC=BC,最后测得DE的距离即为AB的长.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C
·
A
D
E
B
随堂练习,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1、知识: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目的:变不可测距离为可测距离。
依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关键:构造全等三角形。
2、方法:(1)延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垂直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3、数学思想:
树立用三角形全等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当堂达标】
见本节导学案“当堂达标 ”
习题1.12第1、2题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