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技术在改变生产、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将被应用到监管科技领域,提升监管部门的科技能力和行业自监管水平。
数字监管正在成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等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成为我国政府监管数字化的主要技术手段。数字监管是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政府监管数字化是大数据驱动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是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的能力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是治理环境作用下政府数字化转型与地方治理绩效的现代管理工具选择。
数字监管是现代政府监管的基本特征。现代政府监管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政府监管职能的政府行政机构基于公共利益目标,依据法律制度并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对微观市场主体所采取的各种制约与激励行为。面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它既是一套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更是一系列包含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监管对象、监管绩效评价以及各自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面向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建立一个以监管有据、运行高效、精准有效、公开透明、激励约束为特征的政府监管体系。在这样一套现代政府监管框架中,现代技术对于政府监管的影响和应用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数字化监管也成为现代监管的必然特征。数字化监管是指在监管活动中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进行政府监管活动,有效履行监管职能。为此,政府监管的数字化改革,实际上就是通过政府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数字化改革方式,实现政府监管数字化的过程,也是从传统监管模式逐步向数字化监管模式的变革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阶层和等级不断被打破,信息和权力也不再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信息社会监管与被监管对象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监管模式不再适应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需要,在时间、空间以及对风险的防范等各方面都不能履行政府应有的职能,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引入数字化的政府监管,实际上就是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方式都借助数字化,共同在数字平台上实现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以及信息互动,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方式实时、动态地掌握和监控,最大限度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这一监管过程也提供了线上政府进行智慧决策的监管信息基础,以线上监管的实时性、线上服务的公平性、线上行政的协调性,带来无缝隙的整体性政府高效能。
(摘编自胡仙芝、李婷《现代政府监管的模式变迁与数字化改革路径》,有删改)
材料二:
数字监管离不开算法,算法权力一旦出现功能性失衡,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算法伦理困境。
技术的应用始终离不开技术伦理的约束。作为技术的算法,当其权力被当作实现利润或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的时候,其迭代更新将面临“逃离”技术逻辑而失控的风险——当算法权力在资本的催化下,被扭曲成为企业不正当竞争的工具,这种行为就放大了算法本身蕴含的安全风险。
从算法的设计来看,若某算法被选为最佳或最有效,其设计和功能就反映设计者的价值偏好,算法设计者所持价值观不经意地凝结于代码中,并被算法权力拥有者有效制度化。那些由商业公司编写的算法,其背后也符合公司追逐私利、创造商业利润的逻辑和要求,在这种追逐利益的逻辑之下,大数据杀熟、个人隐私泄露等现象频出,大型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会因算法权力功能性的失衡而处于相对真空状态。
政府对算法权力的依赖有可能导致公共责任主体的模糊化。在数字社会,行政人员对算法权力的依赖日益加深,但算法只能按照指令代码行事,一旦出现破坏性后果,算法自主决策易导致行政人员摆脱责任追究,同时又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因为算法只是代码,此时责任主体变得模糊不清,追究相关责任以维护公共利益面临困境。如英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漏检丑闻,由于名为“公共卫生英格兰”的医疗机构的计算机算法出现故障,导致从2009年至2018年,大约45万名英格兰女性未能受邀接受乳腺癌筛查。受这一故障影响,估计有135名至270名女性因未能及早发现乳腺癌而死于该种疾病。关于此次“算法错误”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国家卫生医疗系统、公共卫生局以及负责维护软件的日立咨询公司三方互相“踢皮球”,造成问责困境。
(摘编自杨华锋《赋能与均衡:算法权力秩序的合法性风险及其治理》,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监管是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大数据驱动必然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数字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B. 数字化监管是指各类监管机构在监管活动中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来进行监管,从而有效履行监管职能。
C. 算法权力如果被当作实现利润或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那么在权力的迭代更新中,就有可能会在资本的催化下失控。
D. 在数字社会,行政人员会严重依赖算法权力,因为在出现破坏性后果时,算法自主决策能让他们摆脱责任追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实施过程中,数字化监管作为一种现代管理工具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B.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和等级不断被打破,信息和权力不再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政府的监管模式必然需要发生变化。
C. 算法的设计和功能可以体现设计者的价值偏好,当算法用于数字监管时,该价值偏好存在有效制度化的风险。
D. 英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漏检丑闻中出现问责困境,是因为政府过分依赖算法权力,导致公共责任主体模糊化。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算法权力失衡所带来的伦理困境的一项是( )
A. 某省部分村镇银行储户、烂尾楼业主在没有达到赋码条件的情况下被跨省远程“赋红码”而无处申诉。
B. 某客户在一购物平台购物时发现只能使用平台指定的支付方式,而其它的支付手段都不被平台允许。
C. 某小区的居民登记信息被物业一个临时聘用人员传到了互联网上,导致该小区居民隐私泄露。
D. 某购物平台客户发现在该平台上自己常买的商品价格比新注册用户的高很多,也比其它平台的同类商品要高。
4.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算法伦理困境”的表现。
5. “数字图书馆”“个人成绩查询系统”“校园一卡通”……“数字化校园”成为学校管理的大趋势。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管理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C
4. ①算法权力逃离技术逻辑约束,冲击科技伦理;②算法歧视与偏见弱化了大型科技公司社会责任;大型科技公司因算法权力功能性的失衡而弱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③政府依赖算法权力,可能导致公共责任主体的模糊化。
5. ①能快速实现信息归集、比对、交流,节省时间。②能实时、动态掌握校园的各项情况,便于协调。③方便学生享有学习资料、查询个人成绩,更公平、快捷。④方便学校师生与家长的监督,便于家校之间的沟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大数据驱动必然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数字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错,原文是“政府监管数字化是大数据驱动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可见选项并未说大数据驱动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C.“在权力的迭代更新中”错,原文是“作为技术的算法,当其权力被当作实现利润或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的时候,其迭代更新将面临‘逃离’技术逻辑而失控的风险”,句中的“其”指的是“算法”,因此“其迭代更新”指的是算法的迭代更新,而不是“权力的迭代更新”。
D.“因为”强加因果,原文“在数字社会,行政人员对算法权力的依赖日益加深,但算法只能按照指令代码行事,一旦出现破坏性后果,算法自主决策易导致行政人员摆脱责任追究,同时又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可见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算法的设计和功能可以体现设计者的价值偏好”错,原文是“若某算法被选为最佳或最有效,其设计和功能就反映设计者的价值偏好”,可见原文有前提条件“若某算法被选为最佳或最有效”。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
C.此项属于人员问题,与算法权力失衡无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技术的应用始终离不开技术伦理的约束。作为技术的算法,当其权力被当作实现利润或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的时候,其迭代更新将面临‘逃离’技术逻辑而失控的风险”可知,算法权力逃离技术逻辑约束,冲击科技伦理;
由“那些由商业公司编写的算法,其背后也符合公司追逐私利、创造商业利润的逻辑和要求,在这种追逐利益的逻辑之下,大数据杀熟、个人隐私泄露等现象频出,大型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会因算法权力功能性的失衡而处于相对真空状态”可知,算法歧视与偏见弱化了大型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大型科技公司因算法权力功能性的失衡而弱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由“政府对算法权力的依赖有可能导致公共责任主体的模糊化”可知,政府依赖算法权力,可能导致公共责任主体的模糊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一最后一段。
由“在数字平台上实现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以及信息互动”可知,能快速实现信息归集、比对、交流,节省时间。
由“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方式实时、动态地掌握和监控”可知,能实时、动态掌握校园的各项情况,便于协调。
由“线上监管的实时性、线上服务的公平性”可知,方便学生享有学习资料、查询个人成绩,更公平、快捷。
由“引入数字化的政府监管,实际上就是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方式都借助数字化,共同在数字平台上实现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以及信息互动,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方式实时、动态地掌握和监控,最大限度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以线上监管的实时性、线上服务的公平性、线上行政的协调性,带来无缝隙的整体性政府高效能”可知,方便学校师生与家长的监督,便于家校之间的沟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
叶圣陶
“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了!你们的先生呢?”
两间屋子,已经上了年纪,向前倾斜,如人佝偻的样子。门前是通到田岸和村集的泥路。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他们想得异常害怕,不自觉地改变了平常的态度,静静地坐在室内,低低讲捉蟋蟀的经历,声音里含着惊恐且烦闷的气息。
讲了一会,他们又觉得世界上只有蟋蟀了,便起劲了。一个孩子拍着桌子高声说:“好一头大蟋蟀!它在玉蜀黍的根旁,这么一把就被我按住了!……”
这时,走进来一个人。他随意看了一看,忽然眉头一皱,目光四注,随着发出鄙夷的声气问学生们,就是篇首的两句话。
吴先生一手提着方的竹丝篮,篮里盛着雪里蕻豆腐油瓶等东西,一手提着一条长不到八寸的腌鱼,从烂湿的田岸上匆匆走来。他瘦削的面孔红到颈际,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路,呼吸异常急促,几乎是喘息。
原来他已得到了消息。一个妇人告诉他:“你须快一点走,管你的那位先生来了,我刚才看他向学堂走去,他的船就停在东栅外。”
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次去学务委员家里的时候,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他的眼睛本是迷蒙的,现在又只顾下注,也许他所处的客厅和对面谈话的那个人都没看清楚。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
“我本想请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务委员表示严重的神情说,“现在既有介绍信,我就任用你了。”
“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吴先生这么想。他心里只觉晃荡,回答不出什么。他的头却自然地向前俯得更低了。
“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
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
“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
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两手空着,他的东西大概已放在锅灶旁边了。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来!”
遮饰是无望了,吴先生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
“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
“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
学务委员觉得吴先生真是个坏教员,越看越不顺眼,因为他不热心于教育,对职务没有尽责的观念。但是他想到了为此而来的更重要的事情,也就耐着。他右手支着头,眉头微微皱着,却装做没事的样子说:“你这里太不成个样子,只有这几个学生!日内省视学快来视察,他见学生这么少,就可以断定这是个不良的学校。为你的面子计,你得去借十几个孩子来才行。这本不关我的事,和你关切,所以提起一声。”
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他虽然不明白怎样去借孩子,但也想不到问了。他只是拱手过胸,喃喃地说:“承先生指教!承先生指教!”
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了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
“什么?”学务委员以劲捷的语音这么问。
“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你尽管说就是了。”
吴先生知道不说也是个不了,只得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
“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
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
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1921年9月24日写毕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屋、稻浪、秀美的村树和隐约的犬吠,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B. 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右手枕着头”“斜睨”等细节,都表现了他的官僚习气和对吴先生的轻视。
C. 讨薪时候“缩住了”,很能反映吴先生的性格:一是好面子,不好意思开口;二是面对上级的克扣,胆小畏缩。
D. 文末吴先生从欲辩无语的委屈到“究竟是一块大洋”的自我安慰,再到身心“冷和硬”的绝望,尺幅之内见波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饭”为题,虽未正面写“吃饭”,但孩子对饿死的“恐怖”、吴先生因家人挨饿而硬着头皮讨薪均围绕“饭”展开。
B. 孩子们谈蟋蟀时,从“惊恐”很快转为“起劲”,这符合儿童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同时说明他们对艰难生活的感受不深。
C. 吴先生赶到教室,以为要被学务委员处理,却只是被提醒;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又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
D. 吴先生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处境,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形象,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主旨凸显,引人深思。
8. 在吴先生赶回教室的途中,小说为什么要叙写他得到教职的过程?
9. 有人评论本文“婉而多讽”,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人物形象。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
9. ①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其中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和学务委员的同情怜悯、批判讽刺等丰富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错,原文“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可见没有读书的诗意氛围,也没有看到丰收的希望。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错,吴先生只是被学务委员提醒,是因为学务委员想到更重要的事情,吴先生最终被罚俸;提出补发薪水,与前文扣发三块钱薪水的情节呼应,前文有铺垫,并没有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上,“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吴先生在学务委员家里低三下四,很不容易得到教师的职位,又被贪婪虚伪的学务委员扣罚三块钱薪水,这种情节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
②情节发展上,“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吴先生提出补发薪水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③叙述节奏上,学务委员来视察,而教师吴先生本应在学堂上课,可他却在上课时间外出,小说制造了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小说中的吴先生是乡村教师,负责教村子里的孩童,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底层人物,他们的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
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对话中有吴先生的卑微,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
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同情怜悯,“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对学务委员的批判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初,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以三事谏。其一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须顺四时。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献鹞雏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卢牟子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赍。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所少,岂此物乎?”其二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其三曰:“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高祖览之,悦,赐帛百匹,遂拜为侍书御史。
高祖即位,以舞胡①安叱奴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复才如子野②,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乃解朝衣露体而击之。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王法服而为伶人衣也。’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高祖竟不能从。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长对曰:“陛下畋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有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每优容之。前后匡谏讽刺,多所弘益。
(节选自《大唐新语·极谏》,有删改)
【注】①舞胡:以歌舞为职业的胡人。②子野: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B.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C.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D.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辟”“除”“察”“拔”等也都有授予官职之意,但有细微差别。
B.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管礼仪之制和贡举之法等。
C. 稽首,是古代地位同等者的相见礼,行礼时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头亦至地。
D. “幸当陪侍”中的“幸”是“有幸”之意,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伏伽向高祖谏言三条——搜猎要应时、勿耽于逸乐、积极挑选贤才,高祖欣然接受,并封赏了孙伏伽。
B. 高祖指责苏长归顺太迟,苏长以“逐鹿”为喻,指出其他逐鹿者既已敛手,得鹿者就不应对其心怀愤恨,追究罪责。
C. 苏长善于讽谏:畋猎高陵时,以时间过短、难以尽兴反讽高祖贪乐误政;侍宴披香殿时,又以置身隋宫的感觉暗讽高祖铺张奢靡。
D. 面对不同谏言,高祖或坦然接受,或愤然拒绝,或虽内心不满却宽容对待,这体现了他处事的智慧和性格的复杂性。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
(2)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
14. 李纲劝阻高祖任用“舞胡”为官,谏言有理有据,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①本来就不是创立功业的榜样,也不是遗留给他们子孙后代的做法。
②你喜欢进谏好像很正直,但其实内心奸诈。难道你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所建造的?何必诡称怀疑是隋炀帝呢!
14. ①《周礼》中有论述,乐师的工作往往从一而终。
②天下初定,功臣未赏,有志之士未赏。
③让一个乐人高居五品,不是守业之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太子和诸王身边的群僚,不能不认真挑选,希望陛下招纳挑选贤德的人才,作为太子及诸王的僚属,便可振兴王室,永保皇族稳固。
“群寮”是后文“不可不择”的主语,“太子诸王左右”作“群寮”的定语,不能断开,由于主语较长,可以单独成句,排除AD。
“僚友”为固定词组,解释为“官属;僚属”,不能断开;且是“磐石”作“克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稽首,是古代地位同等者的相见礼”说法错误,稽首,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正确。“而望幸焉”中的“幸”解释为“幸临,驾临”。句意:有幸能在这里陪侍。/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驾临身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面对不同谏言,高祖或坦然接受,或愤然拒绝,或虽内心不满却宽容对待”说法错误,由文章第三段“高祖每优容之”中“之”指代的内容可知,高祖优待宽容的对象是苏世长,不是“谏言”。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规模”,榜样;“贻”,遗留;“厥”,他们;“固非……之道”,判断句。
(2)“直”,正直;“岂”,难道;“何须”,何必;“诡疑”,诡称怀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复才如子野,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可知,李纲以《周礼》中的论述为依据,《周礼》中记载,乐师的工作往往从一而终。
依据原文“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可知,他认天下初定,功臣未赏,有志之士未赏。
依据原文“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可知,他认为让一个乐人高居五品,不是守业之道。
参考译文:
武德初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呈上奏表,就三件事进行讽谏。第一件事说:“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大凡狩猎之事,应该顺应四季时令。陛下二十日登位,二十一日就去狩猎,这是从前隋朝的坏风气,年轻时干的事情,为什么陛下忽然在今天做出来?我又听说相国参军卢牟子进献了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进献了弓箭,他们频频承蒙陛下给予的赏赐。只是前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有想要什么,还怕得不到吗?陛下缺少的,难道是这些东西吗?”第二件事说:“百戏和散乐这些民间乐舞,根本就不是纯正的乐声,这种耽于逸乐的风习,不能不更改。”第三件事说:“皇太子和诸王身边的群僚,不能不认真挑选,希望陛下招纳挑选贤德的人才,作为太子及诸王的僚属,便可振兴王室,永保皇族稳固。”高祖看了之后,非常高兴,赏赐他上百匹绸缎,并且授予他侍书御史的官职。
高祖即位后,任命曾以歌舞为业的胡人安叱奴担任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劝谏曰:“我查阅《周礼》,以歌舞奏乐为业的人,是不能担任军队职业的,即使是才能高妙如子野和师襄,也都世代相传,不改变他们的职业。所以魏武帝想要让祢衡击鼓奏乐,他就脱下朝服裸露着身体来击鼓。问他原因,回答说:‘我不敢把先王定下的朝服当作演唱艺人的衣服啊。’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呈现出一些天下太平的景象。那些跟随陛下起义举事的有功之臣,还没有全都封赏;有才智有学识的贤能之士,还滞留在乡野民间。却先让一个以歌舞为业的胡人官位高达五品,佩玉饰曳印组,在朝廷中疾趋快走。这恐怕不是创立功业的榜样,也不是遗留给他们子孙后代的做法。”高祖最后还是没有采纳他的谏言。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却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他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
【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开篇两句,从牛郎织女相会的天上秋期写到人间月影,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现实情景。
B. 杜诗以传说中的蟾蜍和玉兔喻指自己,用“河”比喻环境,表明自己不会因为遇到困境而改变志向。
C. 晏诗由景入手,写月光照庭梧,“转”字化静为动,“十轮”含时光飞转之意,突出羁人此时处境。
D. 晏诗从月起以月结,写月影,写月中人,写月宫,诗中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处处有情。
16. 两诗都借月抒怀,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杜诗以月清、月不变反衬自己内心之苦和年岁之老,借月亮表达对世上无干戈的期望。
②晏诗用月景引出羁客之情,又借猜想素娥独在清冷月宫的怅恨之情写自己无处排遣的孤独、寂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杜诗以传说中的蟾蜍和玉兔喻指自己”说法错误,是以传说中的蟾蜍和玉兔代指月亮。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能力。
杜诗颈联“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的意思是月亮只是增加了我这颗赤诚之心的忧伤,能让更多的白发萌生在我的头顶。作者以前两联的“月影清”和“蟾不没”“兔长生”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忧伤愁苦和年岁之老。尾联“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意思是月亮啊,你应该知道眼下正是干戈遍地,到处都在打仗,就不要再把光芒洒向军营了。诗人劝月“休照”兵营,以免将士们睹月而思家,借月亮表达对世上无干戈的期望。
晏诗前两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是说一轮明月静静地洒下皎洁的清辉,庭院里梧桐树摆弄着自己的影子;在这寂寞的中秋夜,漂泊的旅人只能独坐灯火阑珊的角落。作者用月景引出漂泊在外的羁旅情思。“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意思是素洁的嫦娥啊,你真的无怨无悔吗?夜夜相伴清冷的玉蟾和孤寂的桂花。作者又借猜想素娥独在清冷月宫的怅恨之情来抒发自己无处排遣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写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结局,引发后世英雄无限的感慨;陆游《书愤》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渊问仁,孔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做到这一点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唐诗中不少诗歌用通感手法描写音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 克己复礼为仁 ④. 天下归仁焉 ⑤.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⑥. 幽咽泉流冰下难(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捷”“载”“焉”“间关”“咽”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加上二氧化碳就能合成淀粉,这个看似 ① 的想法,被中国科学家实现了。2021年9月,我国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令国际科学界大为惊叹。新年伊始,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工程的吨级中试装置已经顺利建成,目前工程化测试正在 ② 地展开,为下一步规模化生产做准备。
淀粉是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造纸、纺织、食品加工、胶黏剂生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生产”淀粉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这不仅能极大节约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还将推动生物经济的到来,为应对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危机等问题得以解决,提供方案。
然而,由于人类至今没能窥破光合作用的全部奥秘,几十年来,“制造”淀粉的努力一直难有突破。
直到中国科学家 ③ ,找到了一条“无中生有”的技术路线。几年时间里,研究团队从头设计了一条只需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这项成果让中国在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狂飙》被誉为扫黑剧“天花板”,收视率为同类电视剧之首。
B. 这项成果让中国在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
C. 教育局落实“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全面简化新生入学手续。
D. 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的“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异想天开 有条不紊 独辟蹊径 19. C
20. 这不仅能极大节约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还将促进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危机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水加上二氧化碳就能合成淀粉”强调这种想法非常离奇,不可能实现。可以用“异想天开”。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第二空,语境“几十年来,‘制造’淀粉的努力一直难有突破”“找到了一条“无中生有”的技术路线”强调中国科学家几十年来,在这个工程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可以用“有条不紊”。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
第三空,语境“目前工程化测试正在”强调我国在该工程上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寻找到一种方法。可以用“独辟蹊径”。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双引号的作用有五个,分别是: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ABD三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推动”和“到来”搭配不当,应改为“促进……快速发展”;
二是句式杂糅,“为应对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危机等问题得以解决,提供方案”句式杂糅,应改为“为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危机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 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①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半”等,使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形态;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生动形象。
22. ①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②还要防水涝 ③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半”等,使语意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形态,准确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运用“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可知,“小满”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故此处可填“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要防旱”,此处应填“还要……”,再结合后文“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可知,此处应填“还要防水涝”。
第③处,结合前文“既是一种节气”,此处应填“也是……”,再结合后文“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小满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故此处应填“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
为此,班级计划举行“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请拟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志终身学习,应变革浪潮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学习。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有“随波派”直言依赖AI停止学习;有“积极派”认为变革之下人也不该停止进步,有“担忧派”害怕引发伦理问题呼吁与AI齐头并进。而我则认力,毋需恐慌,也毋言止步,人类需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为的不是扼止被AI取代的苗头,而是不断将创新推向更高的高峰。
科技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的顺从和学习的丧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且不论AI在基本信息处理时的漏洞,在涉及非理性领域的文学创作、情感表达等工作上,AI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中,钻木取火的原始手段早已退化,重复机械的工作被数字化处理,何乐而不为呢?但AI无法表达哈姆莱特的纠结之心,无法体会苏轼乘山绕水探访石钟山的精研,无法身受坂本龙一的动人终曲。停止学习只会让人丧失敏感力,而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与“人造的”不同的“真善美”之心,这是一颗跳动的可以处理更复杂情感的“精密仪器”。
所以我说,不必担心机械姬的叛逃会变成现实,AI的制造也不是潘多拉魔盒的开启,而是人类在超越自身极限的又一次跳跃。与其过分担忧未知的感胁,不如在当下进一步了解研究AI的相关运行。
顺势者昌,当国内大部分互联网仍在美化页面,迭代版本,GPT像是一记惊雷。原来已有人将未知的禁区开凿出田地,那么为什么不学习呢?
诚然,代达罗斯的飞行翼会带来一些挑战,AI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可否认。不如,将这看作一次人类再进化的机会,改变旧有的学习眼光,接受AI的便利,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近期,一款名叫Midjourney的绘画软件也进入国内视野,人们大呼设计师一职将被取代。但我却认为不然,确实,MJ可以根据输入的关键词生成令人惊叹的绘作,也可以模仿摄影师的风格生成照片。但在光影、情绪上,始终无法达到手绘和实拍的效果。那么,设计师可不可以运用该软件形成基础建构,再加上创意,或依其实拍呢?
未顺势学习者终将被淘汰,只有在变革的浪潮下保持敏感,又不悖于时,才无愧人类漫长历史中的多次进化。
未来的事儿谁都不能预测,但我们谁都将迈入未来。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世人热议,而这一次ChatGPT推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带给人类的影响都要深远。科技改变世界,科技甚至改变人类命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可能不像过去那样,如云似雾,虚无渺远,我们所有人都切身体会到科技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就不得不正视由神奇的ChatGPT引领的人工智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
那么,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和“人类学习”关系的论述中,首先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系统”(如ChatGPT)和“人类学习”在处理问题的内容、处理问题方式和处理问题的结果上有什么本质不同。比如材料中提及的“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这些是否是“人类学习”的全部。在这个前提下,再讨论人类是否需要学习,是否需要变更学习方式和内容以及人类学习的意义,才能合理且深入,否则论述会陷入空泛。
因此,写作时,对于第一方观点的讨论,可以或澄清其疑惑,或驳斥其“无需学习”的谬论。对于第二方观点的讨论,应承认其合理性,同时还需要追讨其原因,如能对调整哪些学习内容、转变为怎样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见地,则能将文章引向深入。对于第三方观点的分析,可以涉及人工智能到底会带来哪些伦理问题,同时对人工智能的剖析可以不仅限于它的缺陷,而说明恰恰是它的某些完美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当然,在此基础上,首先应认真思考并说明:人类的尊严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思想的独特和学习的终极意义——完善自身(人与生俱来的超越性追求)、改造世界。这些讨论,提及其中一方观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不能平均用力,应有所侧重。发言稿相对于演讲稿而言,鼓动性和感染力不必过于强调,但同样作为现场的表达和交流,要有对象意识。发言直面听众,语言应当以简洁明快为主。此外,发言稿应符合格式规范,应立足于“人工智能”与“学习”的关系,不能脱离ChatGPT、人工智能谈学习,也不能只谈ChatGPT、人工智能不谈学习。
立意:
1.人工智能时代,唯有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2.提升学习能力,用好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时代,应思转变学习方式。2022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技术在改变生产、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将被应用到监管科技领域,提升监管部门的科技能力和行业自监管水平。
数字监管正在成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等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成为我国政府监管数字化的主要技术手段。数字监管是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政府监管数字化是大数据驱动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是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的能力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是治理环境作用下政府数字化转型与地方治理绩效的现代管理工具选择。
数字监管是现代政府监管的基本特征。现代政府监管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政府监管职能的政府行政机构基于公共利益目标,依据法律制度并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对微观市场主体所采取的各种制约与激励行为。面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它既是一套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更是一系列包含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监管对象、监管绩效评价以及各自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面向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建立一个以监管有据、运行高效、精准有效、公开透明、激励约束为特征的政府监管体系。在这样一套现代政府监管框架中,现代技术对于政府监管的影响和应用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数字化监管也成为现代监管的必然特征。数字化监管是指在监管活动中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进行政府监管活动,有效履行监管职能。为此,政府监管的数字化改革,实际上就是通过政府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数字化改革方式,实现政府监管数字化的过程,也是从传统监管模式逐步向数字化监管模式的变革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阶层和等级不断被打破,信息和权力也不再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信息社会监管与被监管对象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监管模式不再适应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需要,在时间、空间以及对风险的防范等各方面都不能履行政府应有的职能,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引入数字化的政府监管,实际上就是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方式都借助数字化,共同在数字平台上实现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以及信息互动,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方式实时、动态地掌握和监控,最大限度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这一监管过程也提供了线上政府进行智慧决策的监管信息基础,以线上监管的实时性、线上服务的公平性、线上行政的协调性,带来无缝隙的整体性政府高效能。
(摘编自胡仙芝、李婷《现代政府监管的模式变迁与数字化改革路径》,有删改)
材料二:
数字监管离不开算法,算法权力一旦出现功能性失衡,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算法伦理困境。
技术的应用始终离不开技术伦理的约束。作为技术的算法,当其权力被当作实现利润或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的时候,其迭代更新将面临“逃离”技术逻辑而失控的风险——当算法权力在资本的催化下,被扭曲成为企业不正当竞争的工具,这种行为就放大了算法本身蕴含的安全风险。
从算法的设计来看,若某算法被选为最佳或最有效,其设计和功能就反映设计者的价值偏好,算法设计者所持价值观不经意地凝结于代码中,并被算法权力拥有者有效制度化。那些由商业公司编写的算法,其背后也符合公司追逐私利、创造商业利润的逻辑和要求,在这种追逐利益的逻辑之下,大数据杀熟、个人隐私泄露等现象频出,大型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会因算法权力功能性的失衡而处于相对真空状态。
政府对算法权力的依赖有可能导致公共责任主体的模糊化。在数字社会,行政人员对算法权力的依赖日益加深,但算法只能按照指令代码行事,一旦出现破坏性后果,算法自主决策易导致行政人员摆脱责任追究,同时又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因为算法只是代码,此时责任主体变得模糊不清,追究相关责任以维护公共利益面临困境。如英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漏检丑闻,由于名为“公共卫生英格兰”的医疗机构的计算机算法出现故障,导致从2009年至2018年,大约45万名英格兰女性未能受邀接受乳腺癌筛查。受这一故障影响,估计有135名至270名女性因未能及早发现乳腺癌而死于该种疾病。关于此次“算法错误”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国家卫生医疗系统、公共卫生局以及负责维护软件的日立咨询公司三方互相“踢皮球”,造成问责困境。
(摘编自杨华锋《赋能与均衡:算法权力秩序的合法性风险及其治理》,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监管是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大数据驱动必然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数字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B. 数字化监管是指各类监管机构在监管活动中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来进行监管,从而有效履行监管职能。
C. 算法权力如果被当作实现利润或达成特定目的的手段,那么在权力的迭代更新中,就有可能会在资本的催化下失控。
D. 在数字社会,行政人员会严重依赖算法权力,因为在出现破坏性后果时,算法自主决策能让他们摆脱责任追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实施过程中,数字化监管作为一种现代管理工具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B.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和等级不断被打破,信息和权力不再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政府的监管模式必然需要发生变化。
C. 算法的设计和功能可以体现设计者的价值偏好,当算法用于数字监管时,该价值偏好存在有效制度化的风险。
D. 英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漏检丑闻中出现问责困境,是因为政府过分依赖算法权力,导致公共责任主体模糊化。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算法权力失衡所带来的伦理困境的一项是( )
A. 某省部分村镇银行储户、烂尾楼业主在没有达到赋码条件的情况下被跨省远程“赋红码”而无处申诉。
B. 某客户在一购物平台购物时发现只能使用平台指定的支付方式,而其它的支付手段都不被平台允许。
C. 某小区的居民登记信息被物业一个临时聘用人员传到了互联网上,导致该小区居民隐私泄露。
D. 某购物平台客户发现在该平台上自己常买的商品价格比新注册用户的高很多,也比其它平台的同类商品要高。
4.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算法伦理困境”表现。
5. “数字图书馆”“个人成绩查询系统”“校园一卡通”……“数字化校园”成为学校管理的大趋势。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管理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
叶圣陶
“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了!你们的先生呢?”
两间屋子,已经上了年纪,向前倾斜,如人佝偻的样子。门前是通到田岸和村集的泥路。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他们想得异常害怕,不自觉地改变了平常的态度,静静地坐在室内,低低讲捉蟋蟀的经历,声音里含着惊恐且烦闷的气息。
讲了一会,他们又觉得世界上只有蟋蟀了,便起劲了。一个孩子拍着桌子高声说:“好一头大蟋蟀!它在玉蜀黍的根旁,这么一把就被我按住了!……”
这时,走进来一个人。他随意看了一看,忽然眉头一皱,目光四注,随着发出鄙夷的声气问学生们,就是篇首的两句话。
吴先生一手提着方的竹丝篮,篮里盛着雪里蕻豆腐油瓶等东西,一手提着一条长不到八寸的腌鱼,从烂湿的田岸上匆匆走来。他瘦削的面孔红到颈际,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路,呼吸异常急促,几乎是喘息。
原来他已得到了消息。一个妇人告诉他:“你须快一点走,管你的那位先生来了,我刚才看他向学堂走去,他的船就停在东栅外。”
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次去学务委员家里的时候,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他的眼睛本是迷蒙的,现在又只顾下注,也许他所处的客厅和对面谈话的那个人都没看清楚。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
“我本想请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务委员表示严重的神情说,“现在既有介绍信,我就任用你了。”
“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吴先生这么想。他心里只觉晃荡,回答不出什么。他的头却自然地向前俯得更低了。
“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
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
“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
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两手空着,他的东西大概已放在锅灶旁边了。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来!”
遮饰是无望了,吴先生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
“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
“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
学务委员觉得吴先生真是个坏教员,越看越不顺眼,因为他不热心于教育,对职务没有尽责的观念。但是他想到了为此而来的更重要的事情,也就耐着。他右手支着头,眉头微微皱着,却装做没事的样子说:“你这里太不成个样子,只有这几个学生!日内省视学快来视察,他见学生这么少,就可以断定这是个不良的学校。为你的面子计,你得去借十几个孩子来才行。这本不关我的事,和你关切,所以提起一声。”
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他虽然不明白怎样去借孩子,但也想不到问了。他只是拱手过胸,喃喃地说:“承先生指教!承先生指教!”
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了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
“什么?”学务委员以劲捷的语音这么问。
“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
“你尽管说就是了。”
吴先生知道不说也是个不了,只得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
“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
“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
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
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
1921年9月24日写毕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屋、稻浪、秀美的村树和隐约的犬吠,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B. 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右手枕着头”“斜睨”等细节,都表现了他的官僚习气和对吴先生的轻视。
C. 讨薪时候“缩住了”,很能反映吴先生的性格:一是好面子,不好意思开口;二是面对上级的克扣,胆小畏缩。
D. 文末吴先生从欲辩无语的委屈到“究竟是一块大洋”的自我安慰,再到身心“冷和硬”的绝望,尺幅之内见波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饭”为题,虽未正面写“吃饭”,但孩子对饿死的“恐怖”、吴先生因家人挨饿而硬着头皮讨薪均围绕“饭”展开。
B. 孩子们谈蟋蟀时,从“惊恐”很快转为“起劲”,这符合儿童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同时说明他们对艰难生活的感受不深。
C. 吴先生赶到教室,以为要被学务委员处理,却只是被提醒;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又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
D. 吴先生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处境,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形象,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主旨凸显,引人深思。
8. 在吴先生赶回教室途中,小说为什么要叙写他得到教职的过程?
9. 有人评论本文“婉而多讽”,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德初,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以三事谏。其一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须顺四时。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献鹞雏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卢牟子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赍。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所少,岂此物乎?”其二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其三曰:“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高祖览之,悦,赐帛百匹,遂拜为侍书御史。
高祖即位,以舞胡①安叱奴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复才如子野②,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乃解朝衣露体而击之。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王法服而为伶人衣也。’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高祖竟不能从。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长对曰:“陛下畋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有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每优容之。前后匡谏讽刺,多所弘益。
(节选自《大唐新语·极谏》,有删改)
【注】①舞胡:以歌舞为职业的胡人。②子野: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B.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C.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D. 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辟”“除”“察”“拔”等也都有授予官职之意,但有细微差别。
B.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管礼仪之制和贡举之法等。
C. 稽首,是古代地位同等者的相见礼,行礼时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头亦至地。
D. “幸当陪侍”中的“幸”是“有幸”之意,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伏伽向高祖谏言三条——搜猎要应时、勿耽于逸乐、积极挑选贤才,高祖欣然接受,并封赏了孙伏伽。
B. 高祖指责苏长归顺太迟,苏长以“逐鹿”为喻,指出其他逐鹿者既已敛手,得鹿者就不应对其心怀愤恨,追究罪责。
C. 苏长善于讽谏:畋猎高陵时,以时间过短、难以尽兴反讽高祖贪乐误政;侍宴披香殿时,又以置身隋宫的感觉暗讽高祖铺张奢靡。
D. 面对不同谏言,高祖或坦然接受,或愤然拒绝,或虽内心不满却宽容对待,这体现了他处事的智慧和性格的复杂性。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
(2)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
14. 李纲劝阻高祖任用“舞胡”为官,谏言有理有据,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
【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开篇两句,从牛郎织女相会天上秋期写到人间月影,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现实情景。
B. 杜诗以传说中的蟾蜍和玉兔喻指自己,用“河”比喻环境,表明自己不会因为遇到困境而改变志向。
C. 晏诗由景入手,写月光照庭梧,“转”字化静为动,“十轮”含时光飞转之意,突出羁人此时处境。
D. 晏诗从月起以月结,写月影,写月中人,写月宫,诗中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处处有情。
16. 两诗都借月抒怀,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写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结局,引发后世英雄无限的感慨;陆游《书愤》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渊问仁,孔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做到这一点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唐诗中不少诗歌用通感手法描写音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加上二氧化碳就能合成淀粉,这个看似 ① 的想法,被中国科学家实现了。2021年9月,我国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令国际科学界大为惊叹。新年伊始,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工程的吨级中试装置已经顺利建成,目前工程化测试正在 ② 地展开,为下一步规模化生产做准备。
淀粉是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造纸、纺织、食品加工、胶黏剂生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生产”淀粉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这不仅能极大节约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还将推动生物经济的到来,为应对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危机等问题得以解决,提供方案。
然而,由于人类至今没能窥破光合作用的全部奥秘,几十年来,“制造”淀粉的努力一直难有突破。
直到中国科学家 ③ ,找到了一条“无中生有”的技术路线。几年时间里,研究团队从头设计了一条只需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这项成果让中国在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狂飙》被誉为扫黑剧“天花板”,收视率为同类电视剧之首。
B. 这项成果让中国在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
C. 教育局落实“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全面简化新生入学手续。
D. 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 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
为此,班级计划举行“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请拟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