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语文 (A卷)
(练习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
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
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
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
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
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
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
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
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
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
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
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
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
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
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
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
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
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
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
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高二语文(A卷)第1页 共 8 页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
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
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
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
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
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
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
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
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
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
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
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
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
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
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
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
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
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
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
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
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
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
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
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 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 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高二语文(A卷)第2页 共 8 页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苏轼评价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从《饮酒》(其五)、《归
园田居》(其一)等陶诗中任选一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轼评价的理解。(6分)
饮酒 (其五) 归园田居(其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本大题共 7小题,共 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1题。(18分)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
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
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
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1】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
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
‘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
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
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
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
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2】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
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
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
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
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
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
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高二语文(A卷)第3页 共 8 页
(取材于《吕氏春秋·贵公》)
注:【1】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2】夷吾:管仲,名夷吾。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试观于上志. 志:记事的书或文章
B.万物皆被.其泽 被:受到
C.寡人将谁属.国 属:连接
D.大匠不斫. 斫:砍、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 一闻人之.过
B.有得天下者.众矣 视不己若者.
C.其得之以.公 犹未足以.知之也
D.则隰朋其.可乎 其.长也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长一类 不生长任何一种物类
B.利而勿利也 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
C.渍甚,国人弗讳 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
D.丑不若黄帝 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提出治理天下一定要公正无私,并引用《洪范》的语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B.第二段荆人遗弓的故事,“孔子闻之”与“老聃闻之”的“之”,指代内容不同。
C.第三段最后将齐桓公的显赫功绩与悲惨结局对照,指出行公与行私会有不同结果。
D.作者认为人在年轻时愚昧,长大后会变得聪明,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11.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其原因。(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题。(6分)
12.下面《论语》中的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注:【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高二语文(A卷)第4页 共 8 页
三、本大题共 5小题,共 2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3-15题。(11分)
【1】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2】,身闲心苦一舂锄【3】。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4】窗归了读残书。
注:【1】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
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2】属玉:鸟名。【3】舂锄:即白鹭,其
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4】莫:即“暮”。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素朴,不假藻饰,但内心情意已委婉传出。
B.颔联写诗人放眼流观,无意见到的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读来令人想象、回味。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将复杂意绪融入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14.本诗颔联“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作者将内心情感投射于白鹭。下列诗句中的
白鹭形象所寄托的情感与此句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雪然飞下立苍苔,应伴江鸥拒我来。(陆龟蒙《白鹭》)
B.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卢仝《白鹭鸶》)
C.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雍陶《咏双白鹭》)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5. 诗文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反用,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诗人杨万里曾说:
“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分析本诗颈联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5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0分)
(1)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2)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3)肯与邻翁相对饮, 。(杜甫《客至》)
(4)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念桥边红药,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6)黄庭坚的《登快阁》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情感,其中“____________”一句用俞伯
牙与钟子期的典故,隐喻世上已无知音。
(7)李白的《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 ”两句,写出了
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8)杜甫的《蜀相》中“ , ”两句,
高度凝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高二语文(A卷)第5页 共 8 页
(9)柳永的《望海潮》中“羌管弄晴, ,嬉嬉钓叟莲娃”三句,
写出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生动地描绘了一幅
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脂砚斋在点评《红楼梦》时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意思是晴雯、袭人身
上分别有黛玉、宝钗的影子。红学界把这种写法称作“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请谈一
谈你对“袭为钗副”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8-21题。
冬天的火炉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
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
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用手推车拉柴火。我家的
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
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打气筒,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
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
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
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八九岁光.景.,但为了让
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父亲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
熊。我们通常吃过早饭就出发,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
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
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
适宜烧火。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
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
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
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
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
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
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
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
着锯声走过去。
高二语文(A卷)第6页 共 8 页
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
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
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
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
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
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司空见惯。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
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
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
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
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
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
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
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
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
腿脚酸痛极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又知
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
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
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
歌声,火炉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
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
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
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
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春天姗.姗.来临时 姗姗:缓缓地
B. 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 光景:年纪
C. 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 本分:坚持原则
D. 父亲常常嗔.怪.我 嗔怪:责骂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亲是家中顶梁柱,勤劳乐观风趣,作者印象中父亲歌声难听,能惊走树上的鸟。
B. 文章中作者姐姐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具体的言行却证明了她“干活实在”。
C.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火炉,凸显它对东北人民寒冬生活的重要性。
高二语文(A卷)第7页 共 8 页
D. 火炉与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火炉的影子总会浮现在作者的记忆中。
20.本文题为《冬天的火炉》,而文本内容主要述说作者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
事。作者这样谋篇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21.文章结尾写道:“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人的生活
中都有这样令人感怀的声音。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类“歌声”的体会。要求:
写出具体的“歌声”内容以及你获得的体验或感悟。(6分)
五、本大题共 3小题,共 63分。
22.语言基础运用(3分)
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任选一处加以改正。
①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过 500 万人,并以每年 30 万左右的速度
递增。②不少孩子脊柱侧弯,已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而孩子和家长还浑然不觉。那么,
怎样预防脊柱侧弯呢?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
松,不动不摇坐如钟”;其次,通过科学锻炼,增强脊柱肌群的力量。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1)近期,某机构推出“优质父母智慧馆”课程。此课程包括家庭教育、时间分配、
高效学习等。简而言之就是让家长上“补习班”,给家长做培训,使家长更好地教育子
女。你认为你的父母是否有必要参加此类培训?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请以“清晨的校园”为主题,写一段文字,描绘你见到的美丽温馨的场景。要
求;叙述有层次,描写生动形象。
(3)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梦想。为了实
现梦想,一代代航天人奉献青春,取得了一项项伟大的成就。为致敬这些航天人,请你
以“灿若星辰”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适度的装扮,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过度的装扮,却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
觉;适度的自信,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过度的自信,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表现;适
度的压力,能挖掘潜能,提升本领,过度的压力,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导致无谓的内
耗。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需要讲究度。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所以战胜自己是最难的。如果战胜了自己,就会飞得
更高,走得更远。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请你以“战胜自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高二语文(A卷)第8页 共 8 页丰台区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语文 (A 卷)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D 2. C 3. D
4.(答案示例)在材料一看来,辞藻贪多求全(或“铺排说尽”)(1 分)
是技艺不高(或“不成熟”)的表现(1 分);在材料二看来,重辞藻有时
也别有胜境(或“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1 分),毋庸反对(1 分)。
【评分标准】共 4 分,两位作者观点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示例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
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一中所论的诗歌应讲求含蓄
美的看法是一致的。(2 分)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作品中间几句
用方宅、草屋、树木、炊烟等简单的意象(或:普通的乡间事物)来勾勒
田园生活,语言非常朴素(或:无过多华丽辞藻)(2 分),却让我们感受
到作者摆脱官场束缚后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体会到其对田园生活的浓
厚感情,正可谓言简而意丰、以少总多(2分)。
(答案示例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
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二中所说的“情溢乎辞”
的文学表现是一致的。(2 分)以《饮酒》(其五)为例,诗中有“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用词简单,平白如话,读来非常平淡质朴(2
分),却让我们进入一种安谧闲适的自然境界中,体会到作者归隐之后怡然
自得的心态,正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2 分)。
【评分标准】共 6 分,扣住材料一的“含蓄美”或材料二的“情溢于
辞”来解释苏语的意思,2分;结合陶诗(如《饮酒》《归园田居》等篇目)
来分析,4分,言简 2 分,意丰 2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6. C(托付)
7. B (A.助词,取独/助词,的;B.代词,……的人;C.介词,因为/连词,
用来;D.语气副词,大概,表“商榷”语气/代词,相当于他)
8. A (不只生长一种物类)
9. D (强加因果)
10. 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用来治理鲁国的方法。
【评分标准】“行”和“所以”各 1 分,共 2 分。
11. ①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1 分)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
第 1页 共 5页
(或傲慢、不接地气),危害国家稳定。(1分)
②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1 分)会因小失大,错
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量、偏执),危害国家发展。(1 分)
【评分标准】结合原句各 1 分,原因各 1 分,共 4 分。
12.
①学习者要有端正学习的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
③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④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
⑤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
⑥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3.C
14.B
15.(答案示例)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
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1 分)。这个成语本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
实干,就无济于事。(2分)作者反用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
心境。(2分)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评分标准】如何联想到成语 1 分,写出成语 1 分,解释成语的本义
1分,反用成语表达的情感 2分,共 5分。
16. (1)恐美人之迟暮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隔篱呼取尽余杯 (4)深巷明朝卖杏花
(5)年年知为谁生 (6)朱弦已为佳人绝
(7)砯崖转石万壑雷
(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9)菱歌泛夜
【评分标准】共 10 分。填对一句 1 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
则该句不得分。
17.(答案示例)宝钗和袭人有很多相同点。①她们都是符合封建社会主流思
想的女性,宝钗恪守闺范,袭人也严格遵守封建尊卑之分;②她们都希望
宝玉不要整天跟女孩儿玩闹,要用心读书科举,今后走上仕途;③她们都
懂得经营人际关系,都在贾府受到了赞誉;④她们都少言寡语,说话注意
揣摩别人心理。
第 2页 共 5页
【评分标准】共 5 分。相同点 1 分,分析 4分,每点 2分,写出任意
两点即可。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8. D
19. A
20.(答案示例)①火炉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触发点。作者由火炉想到童年
生活往事,写出了火炉的温暖是由家人一起创造的。②作者以孩童视角写
寻柴、打柴的往事,既充满童真,又写出了她不解生活的艰辛和朴素,与
最后一段成年后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文章的
主旨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③结尾写作者在火炉的歌声中懂得劳动的快乐,
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相呼应。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三点共 6 分。
21.(答案示例)小时候卖豆腐大爷那清脆又有节奏的敲梆子声让我记忆犹
新,永远难忘。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物质匮乏,好吃的东西就更少,即使
有,也买不起。对于吃饭来讲,能吃上村里大爷卖的水豆腐,就感觉这是
人间美味了。傍晚,远远地听到那清脆又有节奏的敲梆子声,整个人都精
神了,于是央求母亲用黄豆换豆腐。我端着力挺的豆腐,都感觉快乐极了。
那段贫穷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吃水豆腐吃不出小时候的香和幸福感了,可
是那种苦中得乐的感觉总是记忆犹新,那清脆富有节奏的敲梆子声,时时
唤起我童年的记忆,总能让我忆苦思甜。
【评分标准】6分,叙述具体的“歌声”内容 2分,体验或感悟 4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3 分。
22.(答案示例)①“人数超过 500 万人”重复赘余,“人数”应该是数目,
不能再说“500 万人”,故删除“人”。②语序不当,“脊柱侧弯”是“产
生危害”的主语,而“不少孩子”修饰的应该是“身心健康”,将“不少
孩子”移至“已对”之后。
【评分标准】只要选择其中一句,改对就得 3 分,只找到原因,没改
对,不得分。
23.(10 分)
一类卷(8—10 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
有文采。
二类卷(5—7 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
言通顺。
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第 3页 共 5页
24.(50 分)
第○1 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以 46分为基准分浮动。
一类卷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
(42—50 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 48分以上。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以 37分为基准分浮动。
二类卷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
(33—41 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 39 分以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上。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以 29分为基准分浮动。
三类卷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
(25—32 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 31分以上。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以 24分为基准分浮动。
(24—0分)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说明:没有题目,扣 2分。错别字 4个扣 1分,重复的不计。
第②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切合题意、主题明确
一类卷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以 46 分为基准分浮动。
(42—50 分) 描写充分、细节典型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文采的作文可得 48 分以上。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二类卷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以 37 分为基准分浮动。
(33—41 分) 描写较充分、细节能表现主题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 39 分以上。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三类卷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以 29 分为基准分浮动。
(25—32 分) 描写不充分、细节较少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面较好的作文可得 31 分以上。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24—0分) 没有描写、没有细节 以 24 分为基准分浮动。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说明:没有题目,扣 2 分。错别字 4 个扣 1 分,重复的不计。
第 4页 共 5页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
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曾试着从古代记事的书或
文章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
他们丧失天下一定是因为偏颇有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无私。
所以《洪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 ,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
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有时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
要有时逞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
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颇一人。伯禽将要
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
己。”有个楚国人丢失了弓,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丢了它,反正还
是被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
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这个事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
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天地是多么伟大
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
都受到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谁知道这些是从哪里开端的。
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
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
我用尽力量和智慧,还不足够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
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
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齐桓公说:“鲍叔
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
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
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
黄帝为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
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
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一国相,是重要的职位。位于高位
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工匠不亲自动
手砍、削;高超的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排列食器;大勇士只指
挥战斗,而不亲自格斗厮杀;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劫掠百姓。”齐桓
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管仲,终成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徇私情
偏袒自己偏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出门来了。
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
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得醉醺醺却要整饬丧纪,利欲熏心却想树
立公正,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就是舜都不能做到。
第 5页 共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