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B D C A A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D D C B C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B D A A B A B
二、非选择题
31题第(1)问
【答案】解读原因: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君主专制维护国家统一(或促进英国经济发
展),故王权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2分);当时的国王基本遵守议会传
统(或国王尊重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传统)。(2分)故限制王权的《大
宪章》被时人所淡忘。(1分)
17世纪: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
新贵族的利益。(2分)《大宪章》成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旗帜(2分);
故才被重新解释。
31题第(2)问
【答案】变化: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封建贵族日渐衰落;(2分)国王逐渐“统
而不治”(2分)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2分)
31题第( 3 )问
【答案】矛盾:最高立法权归属于中央政府还是州政府。(2分)做法:实行联邦制
(2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
32题第(1)问
【答案】不矛盾。(1分)
原因:拉普拉普是击退欧洲人侵略的菲律宾人(2),反映了人们对维护民
族主权尊严的人的尊敬(1分);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2),对推动
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1分)。对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可知他
们对世界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分)
32题第(2)问
【答案】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纪,拉
丁美洲已经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3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
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3分)19世纪
中后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
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3分)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
第 1 页 共 2 页
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3分)
(评分细则突出时序性,若有同学仅答出15、16世纪西、葡,17世纪荷兰,18世纪中
期英国等具体殖民扩张的史实,可按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给予一定分值(即3分),但
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能超过3分)
友情提示:阅卷中有任何评分细则的疑问,欢迎老师们微信沟通。
第 2 页 共 2 页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请考生用黑笔作答。
第 I 卷
本卷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
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材料说明( )
A.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 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
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
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
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
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
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
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这最能体现古
希腊城邦( )
第 1 页 共 12 页
A.重视法治的传统
B.小国寡民的特征
C.限制生育的风俗
D.自然经济的繁荣
4.在非洲,古代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当时阿克苏姆
王国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其版图一度包括今天埃塞俄比亚北
部、苏丹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大片土地。据此判断,阿克苏姆文明( )
A.深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
B.与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同源
C.继承和发展了埃及文明
D.应该具有混合型文明的特征
5.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
法条 规 定
第202条 “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下”
第203条 “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
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
第 2 页 共 12 页
6.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率军前往位于埃及腹地的阿蒙神庙祭拜,宣称获得阿蒙的
神谕成为埃及的法老并进行正式加冕。下图(图1)是亚历山大被刻画成法老的形象。
这突出说明了( )
图1
A.文明的相互碰撞 B.宽容的宗教氛围
C.埃及文化的复兴 D.政治体制的创新
7.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
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
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8.下图(图2)反映出当时( )
图2
A.古代印度文明的种姓制度 B.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化特征
C.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第 3 页 共 12 页
9.11世纪,佛兰德斯地区“新的城镇崛起了,旧的城市得到复兴并且日益扩大,郊
区到处是布业工人——织工、漂洗工、染工和其他工种的工人”,同一时期,位于英
国利兹的一个工场以60人为一个生产小组,其中12人筛选清洗羊毛,30人纺纱,12
人织呢和修剪,剩下6人负责随机协助。这突出说明,当时欧洲( )
A.工业城市崛起 B.工人来源广泛
B.劳动分工深化 D.工场规模扩大
10.《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
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
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 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11.《托勒密世界地图》范围包括西起西班牙、东至中国的欧亚非大陆和海洋。其中
地中海世界被刻画的比较准确,而世界的其余部分则充满着想象的成分。对下图(图
3)解读正确的是( )
图3
A.古代欧洲对世界的科学认知 B.因充满错误而不能作为史料
C.社会发展程度影响人类视野 D.受新航路开辟的启发而制定
第 4 页 共 12 页
12.1519年,某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五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经过风浪险恶
的海峡进入太平洋。英国作家理查德·伊顿对该航海家的航行评论道:“毫无疑问,
它是如此奇特和令人惊叹,这样的壮举从未有过,未来似乎也不会再次发生。”据此
可知,该航海家及其船队( )
A.最先开通到达美洲的新航线
B.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C.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
D.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13.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官吏、士兵、
中 皇朝特遣船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水 外交使者
国 队
手、工匠
股份公司和私
探险、寻找 冒险家、投机 殖民者、通
欧 私人航海探 人集
新 商 商
洲 险队 资为主,王室赞
土地、黄金 水手、工匠 者、海盗
助
A.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
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
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
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14.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的利润是航行总成本的60倍。现今很多学者通过史料
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的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据此说( )
A.传统研究成果没有价值 B.达.伽马贪图名利谎报利润
C.大众认知常常是错误的 D.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第 5 页 共 12 页
15.如下图(图4)是15—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其中,英语、
西班牙语排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图4:将以下各语言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人(以百万)
A.全球生产力水平提高 B.侵占邻近土地出现人口增长
C.早期殖民扩张的发展 D.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推动
16.有学者言,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通才”并不是唯有那个时代才有,但在
当时能出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被压制的人性解放 B.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C.基督教神学被批判摒弃 D.中世纪文化的落后
17.新教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重灵魂教化、轻身体锻炼的教育传统,而将体育作为教
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新教各派反对教会控制学校,主张推进全民义务教育,从而使体
育教育在学校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知( )
A.体育推动西方人文主义萌芽 B.启蒙运动推动大学学术繁荣
C.宗教改革推动教育政策调整 D.教育学科设置向制度化转变
18.有人说,“牛顿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
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可见,牛顿的“成
就”( )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B.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第 6 页 共 12 页
19.16~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莱布尼茨撰写《论尊孔民俗》,积极推进欧
洲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汉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一种宣扬道德的宗教,乾隆
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中国热”的出现()
A.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的需要
B.表明当时中国文化领先西方
C.说明儒学是启蒙思想的渊源
D.表明中外交流深入到思想领域
20.启蒙思想家强调,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
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它就只能是世俗的,而不是
上帝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
A.认为理性是立法的基础
B.反对宗教信仰
C.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D.强调个人利益
21.1803年,德意志在拿破仑战争打击下召开的全帝国代表会议取消了112个邦国,
使邦国数减少到三十几个,人们认识到落后是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于是出现了新的
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
A.促使德国陷入政治分裂局面
B.给德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
D.促成了德国政治统一的完成
22.俄国在1861年改革前50年进口的工具和机器总计仅为83974件。而改革开始后,
“木犁与链枷、水磨与手织机的俄国,开始迅速地变为铁犁与脱谷机、蒸气磨与蒸气
织机的俄国”。这反映了俄国1861年改革( )
A.促使俄国发展为工业国
B.推动俄国向近代化迈进
C.使俄国农业实现机械化
D.清除了封建社会的残余
第 7 页 共 12 页
23.以下图(图5)是一幅反映日本明治维新的图画,图中信息反映了明治维新后,
日本社会( )
图5
A.实行了全盘西化 B.融合了西方文明 C.坚持了军国主义 D.保留了封建残余
24.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时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
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
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
A.各方妥协带来君主复辟的风险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艰难曲折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D.英美政治制度比法国更优越
25.“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
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
是指( )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6.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
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
刻松懈。英国的工厂制( )
①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
②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第 8 页 共 12 页
③说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
④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27.19世纪初,英国多个城市出现了工厂中的机器在夜间被人捣毁的现象。那些捣毁
机器的人表示这种行为会一直继续,“直到那些工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手艺来养
活自己的孩子”。这一现象根源于( )
A.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B.垄断组织对社会竞争秩序的破坏
C.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够完善
D.工厂制度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破坏
28.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
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
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
了束缚生产的桎梏。”马克思、恩格斯( )
A.强调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C.指出资产阶级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D.明确了世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必要性
29.1881年2月,马克思在信中写道:“如果在一个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能让社会主义
政府首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广大资产者威吓住,从而赢得首要的条件,那么社会主义
政府就不能在那个国家取得政权。”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主要是由于( )
A.资本主义制度仍处于上升阶段 B.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未能和农民联合起来 D.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0.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提出“我要做自己房子的主人……我
们不想成为书记员”,反对温和派“祈祷”(Pray)、“请求”(Please)和“抗议”
(Protest)的“三P政策”主张,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据此可知( )
A.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有所放松 B.印度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高涨 D.争取独立已成为印度各派共识
第 9 页 共 12 页
第Ⅱ卷
本卷共 2 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钱乘旦先生对《大宪章》有如下论述:“《大宪章》也曾被
遗忘,莎士比亚写的历史剧《约翰王》,就根本没有提《大宪章》,这就证明那个时代
的人已经不把《大宪章》当回事……17世纪才被重新解释,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解读《大宪章》
问题:
(1)请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一中“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大宪章》当回事,
直到17世纪才被重新解释,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的原因。(9分)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
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
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
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6分)
第 10 页 共 12 页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的政府,认为当各州不能立法或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的和谐时,应由中央立
法,……州权派坚持抱住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不放,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
商和税收,有权对不服从中央的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必须经若
干州的同意。
——摘编自易中天《费城风云》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国联邦派和州权派的矛盾。(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美国1787年宪法化解这一矛盾的具体做法。(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当年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
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载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
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
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
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
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人。 ——摘自《青年博览》
(1)材料一中曾经的敌人处于同一块墓碑的两面,这种现象是否自相矛盾?(1分)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7分)
第 11 页 共 12 页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是少数
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
——(列宁语)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
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这一世界体系形成的历程(12分)
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