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可作萃取剂的是
A.苯 B.水 C.酒精 D.乙醛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元素
C.一种元素不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 D.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就是质量数
3.Na和S都属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元素,它们原子结构中相同的是
A.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是
A.金刚石与石墨 B.与 C.与 D.与
5.下列各组性质比较错误的是
A.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H2S>HCl
B.酸性:HClO4>H2SO4
C.碱性: NaOH>Mg(OH)2> Al (OH)3
D.原子半径I>Br>Cl>F
6.下列关于碳酸(H2CO3)和硅酸(H2Si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者均为弱酸
B.两者均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C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可以制得硅酸
D.两者受热时均可以分解
7.科学家最近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分子O4。下列关于O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O4 分子由两个O2 分子构成
C.O4 和O2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
D.O4 和O2互为同素异形体
8.关于下列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过氧化钠可作潜水艇中的“供氧剂”
B.二氧化硅可以制造光导纤维
C.氢氧化钠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泥可以用作建筑材料
9.下列各组元素中,位于同一周期的是
A.锂、钠、钾 B.氟、氯、溴 C.硅、磷、氯 D.碳、氧、硫
10.化合物A(如图所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试剂,其中X、W、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L层有3个电子,Y元素的阴离子与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的溶液,
C.原子半径大小:
D.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与它的氢化物反应
11.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Y形成化合物是,X可以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大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于Y对应的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
12.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C.离子半径:X>Y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二、填空题
13.填空。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
(2)根据下列微粒回答问题:。
①以上6种微粒共有_______种核素,_______种元素。
②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
③质量数相等的是_______,中子数相等的是_______。
(3)相同物质的量的与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中子数之比为_______;电子数之比为_______。
(4)质量相同的和与足量钠反应,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
14.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列出了①~⑩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① ⑩
2 ⑥ ⑦
3 ② ③ ④ ⑧
4 ⑤ ⑨
请回答:
(1)在表里所列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在②③④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电子式:________。
(3)⑦⑧⑨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元素⑥的氢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电子式:________
(5)⑧元素与②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
15.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室需要配制400mL 0.1 mol·L– 1 CuSO4溶液,则所需要称量的CuSO4·5H2O的质量为___________,实验中需要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烧杯、量筒、玻璃棒;若试剂CuSO4·5H2O部分发生变质失去结晶水,则配制出的溶液浓度将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2)写出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铝分别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反应中消耗的NaOH和HCl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在酸性条件下H2O2与Fe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已知A、B、C三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A<B<C,且都小于18,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在元素周期表中,B元素的主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中子数为8的A的核素符号___________;B的硫酸盐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6mol与2mol铁在加热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NA。
三、计算题
16.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3 g。填表:(保留三位小数)
35Cl 37Cl
原子质量(×10-23 g) 5.807 6.139
相对原子质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原子百分率(丰度) 74.82% 25.18%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③________
17.把NaOH、MgCl2、AlCl3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后,生成1.16 g白色沉淀。再向所得的悬浊液中逐滴加入1.00 mol/L 的盐酸溶液,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写出A点到B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2)写出B点到C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C点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
(4)原混合物中MgCl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NaOH的质量是_______。
四、实验题
18.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相同条件下,将钠、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与稀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___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稀H2SO4出现白色沉淀,可证明S的非金属性比Si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Ⅱ.探究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ⅦA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图中A、B、C是三个可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装置D的玻璃管中①、②处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NaOH浓溶液的棉球。
(3)写出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如下原理: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依据该反应原理选择___________(填“A”或“B”或“C”)装置制取氯气。
(5)反应装置的导气管连接装置D的X导管,①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9.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加热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I.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清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的是黄绿色气体,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____性。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作用是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试卷第2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苯与水不溶,与溴不反应,溴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则能用来萃取溴水中的溴,故A正确;
B.溴水的溶剂为水,则水不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故B错误;
C.酒精与水互溶,不能萃取溴水中的溴,故C错误;
D.乙醛与水互溶,且能与溴反应,不能萃取溴水中的溴,故D错误;
故选A。
2.A
【详解】A.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为F-与OH-,则二者不是同种元素,故A正确;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为F-与OH-,则二者不是同种元素,故B错误;
C.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则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而质量数是指中性原子中,将原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而得到的数值,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点睛】要注意粒子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等。
3.C
【详解】A. Na的质子数为11,而S的质子数为16,则质子数不等,故A错误;
B. Na的核外电子数为11,而S的核外电子数为16,则核外电子数不等,故B错误;
C. Na和S都属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为3,故C正确;
D. 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而S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等,故D错误;
答案为C。
4.C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A不符合;
B.与是化合物,不是元素,所以它们不是同位素,B不符合;
C.和的质子数都是19,的中子数是21,的中子数是20,所以和是同位素,C符合;
D.与的关系为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微粒,D不符合;
答案选C。
5.A
【详解】A.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Cl>S,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2SB.非金属性Cl>S,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为HClO4>H2SO4,B正确;
C.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Na>Mg>A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为NaOH>Mg(OH)2> Al (OH)3,C正确;
D.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原子半径为I>Br>Cl>F,D正确;
故选A。
6.B
【详解】A、二者均为弱酸,正确;
B、硅酸不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错误;
C、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酸性强,强酸制弱酸,正确;
D、二者均受热分解为氧化物和水,正确。
7.D
【详解】A.O4是只含1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项错误;
B.由O4化学式可知,1个O4分子由4个O原子构成,故B项错误;
C.O4和O2中O元素化合价均为0,二者相互转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项错误;
D.O4和O2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8.C
【详解】A.过氧化钠可以与H2O和CO2反应生成O2,可以用作供氧剂,A项正确;
B.光导纤维的成分即SiO2,B项正确;
C.NaOH碱性太强,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的腐蚀性,治疗胃酸过多可以用Al(OH)3或NaHCO3,C项错误;
D.水泥是现代建筑常用的材料,D项正确;
答案选C。
9.C
【详解】A.碳、氧为第二周期,铝是第三周期,故A错误;
B.氟、氯、溴分别为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第四周期,故B错误;
C.硅、磷、氯都位于第三周期,故C正确;
D.碳、氧为第二周期,硫是第三周期,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0.D
【分析】化合物A(如图所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试剂,Y元素的阴离子与He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Y形成1个共价键,则Y为H;X、W、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X与Y(H)形成的阳离子应该为铵根离子,则X为N;Z形成1个共价键,Z、W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Z为F,W为B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A.非金属性N<F,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故A错误;
B.HF为一元弱酸,0.1mol/L的HF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0.1mol/L,溶液的pH>1,故B错误;
C.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越来越小,原子半径大小:,故C错误;
D.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NO3,氢化物为NH3,HNO3与NH3反应生成硝酸铵,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C
【详解】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即X的原子序数大于Y。
A.因为X的电负性比Y强,所以二者化合时X为负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X在Y的右侧,但是第Ⅱ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第Ⅲ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同周期元素,从做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所以X对应的酸性强与Y对应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分析】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结构,X元素在Y元素的下一周期,据此分析;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X元素在Y元素的下一周期,X原子序数比Y的原子序数大,故A错误;
B.电子层数越大,一般原子半径越大,X比Y多一个电子层,因此X的原子半径比Y原子半径大,故B错误;
C.电子层数相同,微粒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结构相同,即电子层数相同,因此Y离子的半径大于X,故C错误;
D.Y元素离子是阴离子,X元素离子是阳离子,因此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的大于X,故D正确;
答案为D。
13.(1)
(2) 6 4 、、 、 、
(3) 23:24 2:3 11:16
(4)10:9
【详解】(1)质子数为8的为氧元素,中子数为10,质量数为8+10=18,化学符号可表示为:。
(2)①、、的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分别为0、1、2,属于氢元素的不同核素;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元素的核素,则6种微粒中共有6种核素,4种元素。
②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则互为同位素的是、、。
③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表示的是质量数,则质量数相等的是;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则中子数相等的是,中子数均为8。
(3)m=nM,相同物质的量的与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为,与的中子数分别为、,中子数之比为,与的电子数分别为、,电子数之比为。
(4)和的摩尔质量之比为,质量相同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其摩尔质量成反比,为,水与钠反应时的关系式为(或),质量相同的和与足量钠反应时,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
14. HClO4 NaOH HF NH3
【详解】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元素,②为Na元素,③为Mg元素,④为Al元素,⑤为K元素,⑥为N元素,⑦为F元素,⑧为Cl元素,⑨为Br元素,⑩为He元素;
(1)HClO4 是酸性最强的无机含氧酸,故答案为HClO4;
(2)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因金属性Na>Mg>Al,在②③④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aOH、Mg(OH)2、Al(OH)3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其电子式为:;
(3)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⑦⑧⑨形成的气态氢化物HF、HCl、HBr中,最稳定的是HF;
(4)元素⑥的氢化物的化学式是NH3,电子式为:;
(5)⑧元素与②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aCl的电子式为:。
15.(1) 12.5g 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偏高
(2) 2Al + 2OH- + 2H2O=2AlO + 3H2↑ 1:3
(3)(2) 2Fe2+ + 2H+ + H2O2 =2 Fe3+ + 2H2O
(4) C Al3+ +3NH3·H2O=Al(OH)3↓+3NH 6
【解析】(1)
配制400mL 0.1mol/L CuSO4溶液,实验室没有400mL容量瓶,应选择500mL容量瓶,需要CuSO4 5H2O的质量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若所称胆矾失去部分结晶水,导致称量的硫酸铜的物质的量偏大,则配制出的溶液浓度偏高;
(2)
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铝与足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知,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反应中消耗的NaOH和HCl物质的量之比为1:3;
(3)
酸性条件下,H2O2将氯化亚铁氧化成氯化铁,自身被还原为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A为C元素,B元素的主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则B为Al元素,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则C为Cl元素,中子数为8的C原子的质量数为14,其核素符号为;B的硫酸盐为硫酸铝,硫酸铝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为氯气,氯气与铁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Fe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3价,则6mol氯气与2mol铁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16. 34.964 36.963 35.467
【分析】计算35Cl和37Cl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可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进行求解;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利用公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种能稳定存在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丰度的乘积之和”进行计算。
【详解】①M(35Cl)== 34.964;
②M(37Cl)== 36.963;
③M(Cl)= 34.964×74.82%+36.963×25.18%=35.467。
答案为:34.964;36.963;35.467。
17.(1)+H++H2O= Al(OH)3↓
(2)Al(OH)3+3H+=Al3++3H2O、Mg(OH)2+2H+=Mg2++2H2O
(3)130 mL
(4) 0.02 mol 0.13 mol
【分析】向所得悬浊液中逐滴加入1.00 mol/L盐酸溶液时,A点之前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NaOH过量,故混合物溶于水之后所含物质为:NaAlO2、NaOH、Mg(OH)2,A点之前发生反应:NaOH+HCl=NaCl+H2O,AB段沉淀增加,发生反应:NaAlO2+HCl+H2O=Al(OH)3↓+NaCl,BC段发生沉淀溶解,对应反应为:Al(OH)3+3HCl=AlCl3+3H2O、Mg(OH)2+2HCl=MgCl2+2H2O。
(1)
由分析知,AB段发生反应:NaAlO2+HCl+H2O=Al(OH)3↓+NaCl,对应离子方程式为:+H++H2O= Al(OH)3↓;
(2)
由分析知,BC段发生沉淀溶解,对应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Mg(OH)2+2H+=Mg2++2H2O;
(3)
A点沉淀是Mg(OH)2,物质的量是1.16 g÷58 g/mol=0.02 mol,根据Mg原子守恒得n(MgCl2)=0.02 mol;AB段,盐酸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根据反应比例知,n( )=n(HCl)= n[Al(OH)3]=1 mol/L×(0.03-0.01)L=0.02 mol,根据铝元素守恒得n(AlCl3)=n()=0.02 mol, BC段消耗盐酸物质的量n(HCl,BC)=2n[Mg(OH)2]+ 3n[Al(OH)3]=0.02 mol×2+0.02 mol×3=0.1 mol,对应消耗体积V(HCl,BC)=,即100 mL,故C点加入盐酸总体积=30+100=130 mL,故此处填130 mL;
(4)
由(3)分析知,n(MgCl2)=0.02 mol;根据反应知,B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由Na+离子和Cl-离子守恒得,原混合物中n(NaOH)=n(NaCl)=n(Cl-)=2n(MgCl2)+3n(AlCl3)+n(HCl)=0.02 mol×2+0.02 mol×3+0.03 L×1 mol/L=0.13 mol。
18. 钠 铝 +2H+=H2SiO3↓ 分液漏斗 A C12+2Br﹣=2Cl﹣+Br2 Cl2+2OH﹣=Cl﹣+ClO﹣+H2O
【分析】I.(1)金属性Na>Mg>Al,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越剧烈,均1mol时Al失去电子最多; (2)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稀H2SO4出现白色沉淀生成硅酸,利用强酸制弱酸;
Ⅱ.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也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与NaBr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Br2,氯气有毒,用碱吸收,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详解】I.(1)金属活泼性顺序为:钠>镁>铝,所以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最激烈的是钠;生成1mol氢气需要得到2mol电子,1mol钠失去1mol电子,1mol镁失去2mol电子,而1mol铝失去3mol电子,所以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金属铝,故答案为:钠;铝;
(2) 利用强酸制弱酸,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稀H2SO4出现白色沉淀生成硅酸,离子方程式为:+2H+=H2SiO3↓;故答案为:+2H+=H2SiO3↓;
Ⅱ.(3)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4)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较为剧烈,无需加热即可进行,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装置,选择A,故答案为:A;
(5)①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生成Br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故答案为:C12+2Br-=2Cl-+Br2;
②氯气在碱性溶液中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19.(1) MnO2 + 4H+ + 2Cl-Mn2+ + Cl2↑+ 2H2O 酸性、还原性
(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 + 2Br-=2Cl-+ Br2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 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污染空气 Cl2+2OH-= Cl-+ ClO-+H2O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分析】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装置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装置A中生成氯气,烧瓶上端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装置B 中盛有溴化钠溶液,氯气进入装置B中,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溶液呈橙红色,验证氯的.氧化性强于溴,氯气有毒,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活塞a,否则氯气过量,影响实验结论。
【详解】(1)A中属于二氧化锰与盐酸制备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 + 4H+ + 2Cl-Mn2+ + Cl2↑+ 2H2O。反应中还有氯化锰生成,则浓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
(2)淀粉变蓝色,说明有单质碘生成,也说明氯气氧化性强于单质碘。
(3)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将氯气通入NaBr溶液中会有单质溴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应将C中生成的溴加入到盛有KI溶液的D中,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因此实验操作为: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为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6)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